分享

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有很多人送钱送粮送房屋?其实回报相当大

 历来现实 2020-08-08

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是取自于《儒林外史》,主要讲的是范进在中举前后的人间百态。

范进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五十四岁才中了举人,从开始的家徒四壁,贫困至极,无人拜访到后来的门庭若市,简直是天壤之别,出榜的那一天,闻听范进中举,街坊里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里乡外都聚集到他家里看热闹祝贺他。知道他家里没有柴米油盐的时候,有的拿鸡蛋、拿酒,拿米过来孝敬。就连嘲笑他的岳父胡屠夫也极尽巴结之能事,全力以赴讨好他,同时范进所在县的乡绅和富人家更是亲自到其家中拜访,并送田送地送房,而有田有地的农户更是自己的田地挂靠在范进门下。

那一瞬间,范进“好嗨吆,人生达到了高潮,人生达到了巅峰”。

不就中了个举人嘛,大家的脸色怎么变得这么快?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究竟是为什么呢?

既然中了举人必定有它的优势和好处,不然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同。

范进中举以后,他的身份一下就不一样了,可谓是从此就进入了官员序列之内了。

在古代,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就有权了,那些富人就要来巴结他,朝中有人好做事,许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在明朝,每三年会在各省的贡院主办一场科举考试(即乡试),在这场考试中如果考试及格了那么意味着他已经就是举人了,而一旦当了举人也就意味着这个人一只脚已经踏进了官场,即使后面中不了进士也有当官做县令的机会,至少可以做到九品县丞。

明朝科举考试规模宏大,平均来说,就是一个县三年也不一定能出一两个举人——比例能说明它有多抢手,如果举人不想考进士,而同时县里有缺,他也有机会直接进入官场直通车。

中举可以除了做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权,那就是减免其名下土地的赋税,也就是说从中举那刻起,自己名下就可以有四百亩地的减免税额度。

范进或许穷的叮当响,没有一寸土地,但可以通过接收挂靠的形式,在名义上吃进四百亩地。

为什么自耕农平民心甘情愿挂靠,就是因为这样可以省钱,比如原本每亩地交一贯钱,这样也许可以交半贯,省下一半。范进这样的新晋举人则凭空多出二百贯钱,两相情愿,皆大欢喜,吃亏的只是政府财政。

土财主再富,也没有任何政治地位,这也能解释富豪乡绅为什么送范进房屋金钱,这一方面可以做挂靠的定金,一方面借此巩固地位,结交“准”官场人士。

所以,不到两三个月,范进家的生活条件有了质的飞跃。连当地的乡绅都催着让他搬家,等范进搬到新房子里,宾客络绎不绝,歌舞升平,范进从此也开始讲究伙食质量了。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给了平民百姓一条靠读书摆脱出身阶级的唯一通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或许残酷,或许悲催,但毕竟不失为一条相对公正的道路。

因此,很多古人即使被撞得头破血流,熬到穷经皓首,都会颤颤巍巍地想去搏取功名,并产生了范进中举这样的前后冰火两重天的生动写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