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方式:分食制与合食制,追溯朝代差异下的中国饮食文化

 瓜子心 2020-08-08

民以食为天

分食制:分食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在西周时期基本定型规范。指就餐者在进食过程中单人单桌使用个人餐具取食已经从公共餐盘中分出来的食物的进食方式,类似于现在的自助餐。合食制:合食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初露端倪,唐朝流行并于宋代最终定型。合食制指就餐者在进食过程中多人一桌,每人使用个人餐具在公共餐盘中取食的进食方式。在现今社会仍是主流的进食方式。

提到饮食方式,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群人围坐在一张桌子上,亲密无间,共同食用一盘食物。但这种合食的饮食方式并不算十分古老,自唐朝开始流行宋朝最终定型至今大约千年的历史。在合食制出现前我们的祖先一直采用的都是分食的饮食方式。饮食活动历时千年,任何变化都有其产生的环境、发展的过程以及变化的结果。因在对唐宋饮食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有必要探究其之前时期的饮食活动,还原饮食活动成长变化的漫长过程。唐代以前均为分食制,到唐代时才逐渐转变为合食制。

分食制

一、周代饮食方式

我国的分食制起源悠久,在周代时已经较为规范。人们习惯席地而坐,进食时亦是如此,席地而食,或将食物放在桌子上,一人一份,分食之。因为是分食,所以才可以根据单个人做出如此具体的饭食摆放位置的规定。及至春秋战国时期,周人也还是分食的。周代的分食还体现在男女不同席进食。无论何种场合,中原地区的男女在进食时都要分开,遵循男女有别之礼。不过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南地楚国男女却是可在一起进食的。

《韩诗外传》记载: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扢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扢其缨而绝之,愿趣或视绝缨者’。

楚国王后在宴饮中被臣子牵衣,可见在楚国男女不仅可以一起进食,座位距离也应该是比较近的。汉代依旧承袭了周时的分餐饮食风格,《东观汉记》讲妻子孟光为表达对丈夫梁鸿的尊敬,在侍奉夫君进食时将食案举至与眉毛平齐,都是汉代实行分食制的例证。另外在汉代的许多壁画及画像砖中都绘有分食场景。

汉代分食

我国古代的饮食在礼的规范下,超越了其自身满足人类身体机能的原始意义,被赋予了更高级的内涵,成为彰显统治者地位,体现社会等级,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载体,进而成为统治者推行教化控制社会的工具。人之间等级的差别最为明显的就是在食物的不同分配之上,这种分配在于原始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种族能否延续的重要标志。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发生分化,出现对立的阶级,饮食的等级性就更加凸显。随着饮食水平改善,饮食器具种类丰富,拥有饮食器具的多寡,材质的优劣成为了对社会阶层身份地位划分的凭证。

在分食制的情况下,统治者通过制定食礼来规定食器的使用规则,显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以此达到表现尊荣,法权,富贵与亲疏关系的目的。在周代,青铜器是统治阶层所专用的,被广泛应用在祭祀、饮食生活之中。然而即使在统治阶层内部,不同等级所使用的饮食器在数量上也有着严格的等差原则。在涉及周代的史书中,关于饮食器具使用的数目规定不胜枚举。其中皆以鼎为中心。

周鼎

可以看出在周代形成的以鼎为核心的器具组配制度是周人政治等级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要依靠当时物质财富和分配方式,而权利是用来保证财富之如此分配。中国青铜器便是那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在饮食过程中,假借分食同时在心理和生理上拉开距离,再通过制定食器的规制和食物类别来表达礼义,区别尊卑贵贱,为不同阶层的人们制定不同的饮食制度,保证各阶层的饮食活动有秩序的进行,进而保证上下有序,贵贱不逾,更好的实现国家管控。同时也让贵族获得身份认同,更好的保证阶层间的隔离。

二、汉到魏晋南北朝代饮食方式

汉代,饮食器具的种类更加繁多,质地多样,新材质的饮食器物出现,青铜器退出历史舞台,但青铜饮食器所代表的等级差别仍旧延续到新型食具上。上层社会使用贵重金属,美玉制作的食具或制作精美的漆器,下层社会则是陶瓷木碗。

《盐铁论》记载: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班钟。中者舒玉紵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箕子之讥,始在天子,仅在匹夫。

汉代食器

此外汉人宴饮时格外重视座次安排,一般情况下主人居中,客人分坐两边。我国古代室内宾主宴席,以东向最尊贵,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再次为西向。分食现象所反映的并不是一种表面问题,而是一种深度问题。这种礼制方面的等级限制是辨别分层生活方式的最有效要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饮食这一活动在上层社会是一种礼制活动,他要求参与者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去从事饮食活动。从食具的选择,食物的类别,饮食中座次的安排无一不受礼的制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了两汉食制,这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趋向,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流中,饮食文化也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在于分食还是合食在这里是一个过度的阶段。总的来说魏晋时期多为分餐,南北朝尤其是北朝时期合食制才开始出现,但仍旧是以分食制为主流进食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方式的转变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新型坐具的使用,餐具的改进,烹饪技术的发展,以及高居在饮食行为上并影响饮食的家庭伦理,社会心理等因素都可能使饮食方式发生变化。同时,饮食方式的变化也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变化情况,并与社会变化相呼应。

魏晋南北朝合食制度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发,政权更迭,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的飘摇之中。与社会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一时期饮食的快速发展。由于朝代更迭快,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使他们在思想上摆脱了原有饮食礼制的束缚,进而反映在饮食行为中,饮酒不用酒杯反用大瓮,围坐一团,有群猪过来饮,不加哄斥竟与猪共饮起来等事件的发生。这种无视礼法放荡不羁的行径大概只能在魏晋时期的士人身上看到了。

三、唐宋时期饮食方式

我国饮食发展最为兴盛的时期在于唐宋这两个时期,如果单从进食的方式上来看,这种传统而古老的分食制度是在逐渐消失的,而合食制度逐渐兴起。表现也尤为明显,第一则是食物的可选择性增加,种类繁多,这时候因为唐代的开放性,外来的很多食物材料来到了中国,人们对于食物如何选择提供了多样化。再者就是烹饪技术更加的成熟,在唐宋街道上可以看到很多的酒馆、饭店,饮食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家中。

席地而坐

在饮食方式变革过程中,饮食坐具,承食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饮食坐具、承食具的变革几乎与饮食方式的变革同步。更确切的说是饮食坐具、桌具先发生改变,进而呼唤新的饮食方式的出现。我国最早的坐具是席,无论是平时吃饭还是聚会宴饮,都是将食物放在席上或席前的板子上,人们双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部跪坐在席上进行饮食。

而随着魏晋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游牧民族的进食方式影响到了中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用具、饮食方法都不断地影响中原的饮食文化,最为冲击的则是胡床,这种胡床的用处是便携式的板凳,因为游牧民族常常外出打猎,就必须要临时性的坐具,所以胡床作为明显,而胡床的带来将人们的坐姿有跪着走向了垂足。

《晋书》记载: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搬,及为羌煮貊槃,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及享嘉会,皆以为先。同书所记谢万拜访王恬,恬就坐在胡床中晒发:“谢万尝造恬,既坐,少顷,恬便入内。万以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

胡床

及至唐代新的坐具种类繁多,带有靠背的扶手椅绳床,各种墩凳类坐具,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和流行。合食制和高桌大椅有着密切关系,虽不绝对说是一个小小的食案阻碍了饮食方式的改变,这是一种相互作用,食用的案板没有改变的话,人们还是用着古老的饮食方式,从胡床带来的冲击来看坐具的改变就会相应的使饮食方式进行改变,高位坐具的出现,人们迫不得已把食物放到了高的餐桌上,而垂足而食自然不可能,进而开始了聚在一起吃饭。这种高位的餐具改变了合食和分食的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宋代最终被定性。

结语

饮食方式由分食到合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从唐朝的基本普及到宋朝的最终定型,饮食方式的每一步变化都是社会变化的缩影与折现。唐宋时期,饮食烹饪技术水平的发展、饮食行业的快速崛起、新式高桌大椅在家庭及饭馆酒肆的投入使用、为合食制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而人们渴望一次品尝多种菜肴的心理、以及高居于饮食之上并影响饮食的文化传统、家庭伦理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也为合食制的发展和最终定型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唐代野宴图

唐宋时期的饮食除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外,饮食礼制也发生了变化。在上层社会,饮食礼制得到保留,组织的极为严密,规划的极为完整,为的就是体现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而下层社会对于上层社会的趋上模仿心理和礼制的宗族化,使礼制以礼俗 的形式逐渐渗透于民间社会生活中,并有所突破和发展。饮食之于人类而言,从来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人们往往向饮食中倾注更多复杂的情感。分食制时通过饮食器具多寡、坐席方位来凸显地位,划分等级,进而维护统治。合食制时亦可通过饮食器具材质,坐席首尾来彰显地位高低、长幼有序,不过相较分食制,这种辨等序别高低的功能自然是弱化了的。

参考文献:

《韩诗外传》

《盐铁论》

《晋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