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whoyzz 2020-08-08

01

首先,这篇文章题目叫“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分享我眼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来自之前文章中一位同学的提问。

如果这位同学刚好看见了,希望你可以装作没看见,不要跟我要版权费,谢谢.......

也不要有人在评论区和我用力battle“资产不影响利润”是个错误的说法。

我知道啦。

为什么用这句话当做标题,因为类似的困惑以前也困扰过我很长时间。

就像: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

这两大难题的深思一度让我秃了头。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真让人头秃

以前,我是这样理解的,说好了我们在计算所得税费用,用「收入-成本」得到利润总额就好了,但是这和资产负债表有什么亲戚关系吗?资产负债表里又没有损益科目。

所以我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一定要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对我们这些初学者解释递延所得税的概念。

因为他们看起来,关系真的很远。

我还跌进被负债的计税基础支配的恐惧里爬不出来。

关于负债的计税基础,书里是这样解释的: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额。

用公式表示为:

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2020年会计教材》

我那时候挺努力的,努力的把这句概念读过太多遍了。

但是我每次读完的表情都是: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你在说啥呢

到底什么叫「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扣除的金额」?

为什么还要做个减法?你看那个减法,它那么直,那么水平,还挺无辜。

减去的后面又是个什么意思啊,关键是,为什么?

我真的不懂。

我一直认为这种,上来就送理论的学习方式对我非常不友好,不友好到直接劝退我。

所以呢,基于我自己的学习经历,今天想写写现在我眼中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如果你刚好有这个困惑,希望能帮助到你。

Ps:现在的我更秃了,但没有变更强,如果本文不慎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友善的180度鞠躬)


预警:本文适合什么样的人看:

有一定会计基础,想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论理解的更透彻,如果上一篇还看的很糊涂,建议不要看这篇呀!看完你会很晕!跪地求饶劝退你。

因为我写这篇写的我自己都要流眼泪。

但是我,又非要写。


02

下面进行案例拆解,再次重复,本案例主要原理在上篇递延所得税很难理解?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后,本篇不再细致讲解这部分原理。

还记得上一篇文章的爸妈理论吗?

我们继续来:

企业=你

税法/税务局/税务口径=你爸

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口径=你妈

以下开始直接用案例进行分析。

2019年1月1月,你作为新注册的公司,出生了。

这是你出生那天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除了股东投资的固定资产100万和实收资本,你干净真像一张白纸呢。

其中,固定资产原值100万,你妈妈让你按照直线法以5年计提折旧,不考虑净残值。

你爸爸觉得你刚出生,要好好培养,为了鼓励你,允许你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加速计提折旧。

2019年全年,你一共发生3笔分录,分别是:

(1)借:应收账款 1000万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万

(2)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万

贷:应付账款 200万

(3)借:管理费用-折旧 200万

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 200万

结束。

Ps:费尽心思简化计算量,不考虑税金。

截止2019年12月31日,模拟所得税计算前会计口径的资产负债表(假设已结转损益):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好了,看完上面的附表,下面计入正题,开始计算本年的应交税费和递延所得税:

根据「应纳税所得税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

利润总额上图已给出,是780万元,所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关键是如何确认你爸和你妈之间的纳税调整金额,也就是你爸和你妈两个口径的差异。

那么请问,你爸和你妈今年有差异吗?

有吗?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好了好了,不要叫了,我在算。

今年你爸妈有口径差异的只有一项,就是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事项有不一样的看法。

你妈认可的管理费用(折旧)金额,按照直线法计提=20万

你爸爸为了鼓励你,允许你加速折旧,所以他认可的管理费用(折旧)金额=1000*1/5*2=40万。

两个口径中间的金额差了20万。

因此: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纳税调整=780万-20万=760万

根据:企业应纳所得税额=适用税率*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得出企业应纳所得税额=760万*25%=190万

同时,本年纳税调减的20万管理费用,本期做纳税调减,未来一定有一天会纳税调增

意味着我们未来会多交纳20*25%(假设未来转回税率是25%)=5万。

此部分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

最后上总结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195万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5万

贷:应交税费 190万

到这里,主要用到的还是上篇的知识,所以不再详细拆解,接下来才是我们本篇主要内容,开始比较资产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


03

(1)资产的账面价值

这个时候,终于开始最重要的部分了。

出来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下面我们开始认真拆解什么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首先,说一点,对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来说,要计算递延所得税,分3步走:

  1. 算清楚你在你妈的要求下有多少资产负债;

  2. 算清楚你在你爸的要求下有多少资产负债;

  3. 比较两个口径的资产负债差异。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好的好的,不要叫了,在算在算。

  • 账面价值:

问大家个问题,上面案例中,2019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多少?

这个我们都知道,是80万元,几乎脱口而出,不需要计算。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但是我偏偏,偏偏,就想让大家看看理论。

理论显示:

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理论,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某项资产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的一定期间内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

——《2020年会计教材》

什么意思呢?

我问大家,固定资产账面价值80万元,为你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总额是多少?

想想,在你妈的眼里,你还有价值80万元的账面资产,可以在未来不断使用,直到使用到账面金额为0,为止。

你把一个资产从80万用到一文不值,你说受益的金额是多少。

就是80万元,没错。

这就像你把一瓶水,从整瓶水喝到还剩1/3,问你喝了(受益)多少水,是一个道理啊。

只不过爸妈表述的方式,是我们看不懂的样子。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2)资产的计税基础

再说说定义里资产的计税基础。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

——《2020年会计教材》

理论有些拗口,我们主要关注最后一句话,计税基础,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

什么意思呢?

来,还是固定资产折旧的案例,上图的税法允许你做加计扣除,今年扣除的金额是多少?

是40万元。

那么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是多少?

老师,这道题我会。

  • 资产的计税基础:

是100-40=60万元

对,没错。

所以我们发现了吗,其实我们在谈资产的计税基础,按照定义探讨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总金额,究竟在谈什么呢。

大家觉得,固定资产折旧的过程,是不是就是天然的在不断减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增加利润表中管理费用的发生额的过程呢。

也就是不断增加按照税法规定税前扣除额的过程。

而这个增加过程的上限是什么?上限(总金额)就是现在税法口径的“账面价值”。

嗨呀!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探讨资产的计税基础,就是在寻找税法口径的“账面价值”。


综上啊。

理论说了那么多,其实都在说一件事情。

就是确认递延,要先比较你爸和你妈各自的“账面价值”差异,一个是“会计账面”,一个是“税法账面”。

所以你爸妈不好好说话真的是我秃头的主要原因.............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真让人头秃


(3)比较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差异

这个时候,对于你爸爸和你妈妈,你妈认可的账面价值是80万元,你爸认可的税法口径计税基础是60万元。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的差异是20万元。

根据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有个理论: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高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增加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增加未来期间以所得税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2020年会计教材》

说人话说人话,对着案例翻译一下。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就代表固定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80万元)高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60万元)。

在你妈妈的账面,你的未来可扣除是80万元。——会计利润总额

那你爸爸的口径,你的未来可扣除是6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

80-60=20,未来你必然会计口径的可扣除比税法口径的可扣除多20万。

即,税法未来采用间接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需要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纳税调增20万。

所以会产生增加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20万),增加未来期间以所得税税款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20万*转回年度的税率)。

好了,我们终于搞明白了一件事,这部分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是:

(80-60)*25%=5万。

和(1)里用上篇理论直接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得出的金额完全一致。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鸭!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4)原因剖解

说实话,其实一点都不神奇,因为这使用的不过是会计恒等式的概念。

如何理解?

大家在最开始学会计的时候,都学过会计恒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恒等式,这个公式是个静态的时点体现,相信这也很好理解吧?

看好,接下来开始变形。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因为:

①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

②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本期费用(注:不考虑除企业净利润带来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

合并以上等式①②,得到:

③期末的资产=期末的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本期费用

将公式③本期费用的位置挪到等式的左边:

④期末的资产+本期费用=期末的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

可以了可以了,先到这里,大家累的话可以去喝口水,休息一会,明年再看。

休息以后,我们继续:

我们得到了:

④期末的资产+本期费用=期末的负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收入

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呢?

一句话,如果等式右边三项都确定了不去看变动,只考虑等式左边的变化。

我们会有一个结论:

也就是期末的资产越大,本期的费用越小

换句话说,期末的资产越大,本期从利润中扣减的金额越小。

反之,期末的资产越小,本期从利润中扣减的金额越大。

这有什么用呢?

这代表,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我们其实,是通过比较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大小,来比较本期从利润中扣减的金额的大小。

你们觉得呢?

所以我们才会,不管是通过利润表直接调整的方式,还是通过比较资产的两个口径的形式,得出的会计口径和税法口径的差异是一样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本质上比较的是一件事。


其实写这篇文章,是想让大家稍微明白,资产科目是如何影响费用的,即如何影响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的。

为什么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坚定的从研究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出发,来比较两者的差异就可以确认递延。

归根究底,对于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比较,不过是两个人看同一个资产,都是用自己口径看到的资产价值来做判断,一码事。只是表述给我们造成了困惑。

就像你爸妈吵架的时候:

你爸:孩子妈你听我给你解释。

你妈: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资产不影响利润,为何产生递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1)

各人有各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会计和税法都有自己的玩法。


到这里,本篇文章差不多了。

本来想把负债的计税基础讲解完,但是字数有些超......

只能继续下篇了,其实我最想讲的是负债的计税基础。

因为那才是真的不说人话。

所以看看反馈再决定下一篇怎么写,如果这种方式大家看不懂,我再去写实务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