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老子》《庄子》:“三玄”里的中国大智慧

 凤凰山居士 2020-08-09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为了摆脱和改变汉代繁琐僵化的学术风气,思想家们从《周易》《老子》《庄子》中汲取营养,开创了玄学一派,他们把这三本书称为“三玄”,作为玄学的依据。

《周易》:易简,不易,变易

“易”有三层含义:易简、变易、不易,这也是《周易》一书所讲变化之道的三大根本原则。一部《周易》,这三大原则贯穿始终,因此要好学《周易》,必须首先明了和掌握这三大原则。

《易纬·乾凿度》一书首先总结了这三层含义:“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东汉汉郑玄进一步在《易赞》中提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1、易简:大道至简

易简又称“简易”。《易·系辞上》有“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等句子,均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当掌握了易的规律,也即掌握了万物变化的规律,那么天下的任何事情,在个人看来也必容易得多了。“凡夫畏果,智者畏因”,因为了解了万物变化的规律,自然可以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貌。

《周易》作为神秘的宇宙密码,是与天地“相似”之物,或者说是天地的副本。天地以及其中的万物太复杂了,事物处于一种杂乱的状态。但是在这种杂乱之中,一定存在着某种简单的规律和秩序。就像是在天下令人迷惑的各种运动之中,一定存在着“会通”各种运动的“一”种本源。

天地的这个副本很显然不是对复杂事物的复制或“照相”,它乃是对规律和秩序的“模拟”。如果说原本的世界是繁杂的,那么《周易》的世界就是简易的,是本来世界的简约化。

《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就是说,天地间极复杂的事物,都可以由“易”这个极简单的原理概括了。

2、变易:易穷则变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时时刻刻在循环往复、流转变化的。一个事物在产生的同时,预示着它的发展变化和终结;终结的同时,又预示了新的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如此往复变化,循环不断。这种变化之中,既包含了顺逆相对的循环,也包含了由起点到终点,终点又回到起点的轮回。

《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通者,趋时者也”,“《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些都是说的变化的道理。

“变易”是《周易》的中心思想,是易学贯穿始终的法则。《周易》一书揭示变易的主要规律有消息盈虚、渐变顿变、动静相依和物极必反。

3、不易:殊途同归

万物皆变的事实不变,而变出万象的那个本原的东西不变,它是永恒存在的。就是说万事万物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其根本法则不变。在易学而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阴阳变化的道理不变。

《易·系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这些说的都是“不易”的宗旨。

如果说只有“变易”而没有“不易”,那么就无法认识自然规律,无法获得知识,也就没有《周易》这本书。

 

《老子》:道,自然,无为

1、道:先天地生

老子提出了一个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概念:“道”。老子的“道”创生万物,却不是静止不动的本原,而是不断生成的,永不止息的,充满活力和不确定性,在物质性与精神性之间徘徊。

老子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说它有,“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抓不住,摸不着;说它“无”,它创生万物,作用无穷无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所说的谷神,像是“道”的化身,也像是太空中的元气,在天地人未分化产生以前混合于“一”中,“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诰,故混而为一。”

“一”中内涵着万物的始基,老子勉强命名它为“道”,道内涵创生宇宙万物的始基,可以说是带有精神性的物质实体,也可以说,道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宇宙自身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自然:道法自然

《老子》中的“自然”主要有两个含义:自己如此和自然而然。道创生万物就是依据这个法则。

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人、地、天和道。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是由道所创生,三者递进为法,运行的根本规则是以道为法,而道又以其本然状态、本然规律为法。

“道法自然”之“道”法的是自己,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但它却没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

“道法自然”是指顺应万物的发展变化不加干涉,放任万物依其自性而自由生长、自由发展、自成法则,看似毫无规律,而其实自有一种秩序。

3、无为:无之为用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精髓,“无为”是道的体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辐”是支撑车轮的车辐条,车轮当中有一个孔,圆孔是空的,才能通过车轴,有车轴才能转动,起到车子的作用。碗、碟等器皿要有空的地方,才能装东西。房屋的作用在空间。这是说:“无”并不是“真空”或“虚无主义”,而有其重要作用。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

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按照道来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的。这里的“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不能妄为,更不能胡作非为,“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什么事情都能为。


 

《庄子》:齐物,达生,逍遥

1、齐物:物不必齐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齐物”的宇宙观基础上,对人世间纠缠不休的“物论”进行论述。

庄子认为“物论”各有各的说法,都不相同,本来就不可能齐一,也无可操作的方法去整齐同一所有的“物论”,只能任由它们不齐,因为“欲齐则愈不齐矣”,也就是越想让天下事物和言论思想统一起来,反而越会把天下搞乱。

“天下之事何以了之?以不了了之!”天下的事怎么处理?用“不去处理”的态度去处理!

各种“物论”看起来各不相同,其实就本原来讲,从道的角度来看,“物论”本是齐一的,任其不齐而自齐,任由它们存有差异,反而会产生一种多元化的统一。

2、达生:与天为一

《达生》一篇中,讲了好几个故事,都是为了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活在这个我们不能真正掌控的世界上,怎样才能保养人的精神,与天地合一,通达人生,也就是通过精神修养达到对道的领悟,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如何过好一辈子?《达生》开篇给出一个总原则,“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的旅程中首先要做到“知止”和“知位”。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力量和智慧的半径。要认清这个半径,不要轻易超出这个范围,首先在这个半径范围内把自己安顿好,不要做到“越位”,“越位”则凶!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莫名其妙的事情上,而没放到正事上,这是人生的重大浪费。有所成就的人不是这样,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要做的事情上,虽然不能免于各种杂事,却做到尽可能减少。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一个人应该知道自己发展的大致范围,会立足于这个范围之内,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妄求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东西。

对于如何达生,在这基础之上,庄子又提出了“凝于神”和“心斋”的修炼方法,目的是进一步通过修炼达到“与天为一”的最高境界。

3、逍遥:至人无己

一个人能以道的眼光看世界,知道“物不必齐”,知道如何“达生”,保养自己的精神,做到这些之后,庄子又给出了学道的人最后应该达到的,生命的最佳状态:逍遥。

“逍遥”是指得了道家自然无为之道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人作为万物之一生活在天地之间,与万物处于既相关联又相对峙的地位中,如果达到“逍遥”的境界,便可跳出人作为一物的局限,与万物冥合,超越时间和空间,逍遥自在地游放于天地之间。

《逍遥游》一篇中,庄子通过奇诡的想像,描写了一种精神绝对自由的状态,就是“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谓的“逍遥游”,应该是承于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藉依附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

想要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在于“无己”的功夫。庄子的“无己”,就是于人间世中去掉形骸的自己,让真我精神从形骸中突破出来,上升到与万物相通的根源,这也就是舍弃形器而保持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转载本文须注明: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