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运河】卫河与德州

 一犁_书馆 2020-08-10

德州风光

作者寄语

卫河本来是条暴烈的天然河流,好似凶猛的野兽。历朝历代两岸人民长期的改造,将这凶猛的野兽逐渐驯化成驯服的家畜,而且河流两岸开垦为膏腴的耕地,正如家畜满身的膏脂。德州就是这么一块“膏脂”。

卫河风光

卫河,中国海河水系支流。因春秋时卫地得名,是由古代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大名县营镇乡西北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河道全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

——百度百科

卫河最早的名字叫清水,是由太行山诸水汇集而成的。当时黄河常常泛滥成灾,受够了黄河水患的当地老百姓在河北岸修堤束河,护庄保家。然而河堤也挡住了太行山诸水进黄河的去路,也常有水患。

河神

据说,河神目睹百姓的痛苦,决心为民解难,于是他如今河北的小河仙们开会。大家思来想去,觉得大堤要束缚黄河,不能动,只能让小河改道,顺着地势流向东北。然而东北方向没有河,怎么办?大小河神河仙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把水汇到一处,顺着地势往下冲,有沟就顺着沟走,没沟就冲出一条沟来。这样便冲出了一条新的河流,因为这条河的水比黄河水清多了,便叫它清水。因为这条河是由太行山诸水汇集而成,所以也叫百泉河。

春秋的时候,百泉河被称作泉源、泉水。《诗经·卫风》说:“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诗经·邶风》则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

卫河风光

三国魏时,卫河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人工改造,名字也改成了白沟。《【话说运河】说三国,道运河(一)》是这么说的:“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他在黄河支流淇水(今河南淇河)上修建拦水坝,截住淇河水,迫使其流入白沟;并在下游原来的黄河故道上修石堰,堵住河水不再南流入黄河。这样,白沟水源增加,流量增大,向东北方向延伸,联通洹水(安阳河)等河流,成为黄河以北的运粮要道。”

卫河风光

隋时卫河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人工改造,名字换成了永济渠。《【话说运河】隋朝来了(三)》是这么说的:“永济渠北起涿郡,南到黄河,是隋代南北大运河最北的一段,位于黄河以北,联通黄河和海河。这条河凿于大业四年(608年)正月,当时北方元旦刚过,冰雪未融,朔风凛冽,春寒料峭,根本不是开凿运河的适宜季节。但炀帝等不及了,因为他要发兵高丽(今朝鲜半岛)。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征调了河北各地数百万民工,甚至男丁已经不够用,妇女也被征调。”

卫河风光

宋代将卫河改名为御河,而且这里成为宋辽边界。王安石曾经赋诗一首:“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卫河风光

明时卫河迎来了第三次大规模人工改造,改名卫漕。卫漕改造的重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水源,挖深河道,增强漕运能力;二是兴建减河,设置水闸,减少洪涝灾害。在增加水源方面,明朝的做法是引漳入卫。正统十三年(1448年)御史林廷举提议沿元朝漳水故道引漳水入卫,既可以增加卫河水量,提高通航能力,又可以减少漳河流量,减轻洪涝灾害。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漳水便在馆陶入卫河,漕运得以畅通。然而,漳水是条暴戾的河,时常溃决泛滥,有时浅涸缺水。比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漳卫河决,洪水盘踞在今河北东南一带,老百姓甚至只能躲在大树上避灾。而万历年间(1573-1620年)河北大旱,漳水不再入卫,卫河水浅难行。

卫河风光

与引漳入卫引漳参半不同,明朝在治理卫河水旱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主要做法是开挖减河,设置水闸。所谓减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分洪道,利用天然河道或人工新开河道分泄洪水。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德州开四女寺减河,次年凿哨马劳营减河。明弘治二年(1489年)修恩县四女寺减河,辟兴济和捷地减河。四女寺减河将卫河水引往黄河故道,最终在大沽口附近入海。另外,嘉靖十四年(1535年)重修四女寺、捷地、兴济等地的减水闸,并增修东光减水闸,以便丰季减水、枯季保运。

四女寺风景区

卫河一系列的工程,保证了漕运,也促进了沿河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德州是其中的佼佼者。

永乐以后,德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被称为“神京门户”、“九达天衢”。德州城西的“九达天衢”牌坊,立在古运河桥头,曾经是德州的标志性建筑。

“九达天衢”牌坊

作为运河岸边的商贸城市,德州的人口构成有点特别:由民户(即平民百姓)和军户(即军人)组成,而且军户数量明显多于民户。民户包括城市一般居民和工商业者,军户有的负责守城,有的负责保护运河、粮仓和漕运,有的负责经商——德州城内有专门的军市。

军户守卫的德州卫城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这是一座砖城,周长十里余,面积四十多顷。城有五门,东为“长乐”,南是“朝阳”,西称“定边”,偏西叫“广川”,北名“拱极”。永乐九年 (1411年),州署移入卫城,卫城逐渐变成了州城。

德州朝阳门旧照

明永乐年间在德州设立的德州仓,又称广济仓,与淮安丰济仓、徐州广运仓、临清临清仓并称四大粮仓,当时有“淮、徐、临、德分贮之”的说法。明朝前期每年通过德州粮仓转运的漕粮达300—400万石。由于德州仓存储预备粮过多,年久不用,以至于谷多腐烂。

北厂漕仓遗址石碑


说完了卫河和德州,大家想过没有,卫河为什么叫卫河呢?卫河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明朝时,卫辉府(治汲县,今河南卫辉)有个新知府微服私访,问河边的老农:“这条河为啥叫御河?”老农说:“是隋炀帝让挖的,所以叫御河……”知府想了一想,隋炀帝名声不好,这名字得改。回去他一查,得知这条河的源头在卫辉府,最后在天津卫入海,所以他决定改名为卫河。

那么,在卫河末端的天津卫,与运河有哪些缘分呢?咱们下周接着说。


话说运河

 话运河古今

 说运河南北

 谢运水之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