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成功学,解读《巴拉巴西成功定律》

 静思之 2020-08-10

你的成功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决定的。

—— 巴拉巴西教授



鸡汤成功学

我很讨厌成功学这三个字,内心里将其等同于江湖骗子,道理很简单,成功学无非是利用了存活者偏差的一种骗术。存活者偏差是一种人的思维习惯,人皆难免。

这种偏差促使我们在成功者(幸存者)身上追寻他成功的原因,希望通过复制他人成功因子来复制他人的成功,此时,我们会自动忽略绝大多数失败者的存在。

鸡汤有存在的价值,给在冰冷残酷世界中挣扎升斗小民以鼓励和安慰,温暖内心激励斗志也是好的,不过鸡汤成功学的方法就比较可疑。

有个段子是这样:警察看到一个醉汉深夜在路灯下蹒跚徘徊,上前盘问,醉汉说,“我钥匙丢了,没法回家,在找钥匙。”警察问,“你钥匙是在这里丢的吗?”醉汉说,“不是。”警察奇怪,“不是在这里丢的,你怎么在这里找。”醉汉理直气壮地说,“别处那么黑,我怎么看得见?”

鸡汤成功学也是如此,在结果处寻找那些成功的原因。在成功者身上寻找任何特质,例如耐心、勇气等等,这些成功者成功路上经历过的或者具有的品质,只要时间在前,管他是不是有因果联系,都可以与成功挂上钩,自动屏蔽了成功路上运气的因素。


所以,我一听到成功学三个字,情绪反应油然而生,反感。有一次,看到一家公众号文章在推一本书《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评论赞的不行,情绪立即就来了,很少写评论的我在评论区写了一大段抨击成功学。过了一阵我收到快递打开一看是一本《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原来那篇文章是写评论送书,我居然还得了几个赞,中奖,奖品就是这本书,啼笑皆非,束之高阁。

修订实力运气文章的时候,我把2本主要参考书翻出来,迈克尔·莫布森教授的《实力、运气与成功》与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成功和运气:好运与精英社会的神话》,偶然又看到这本《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尽管有点反感,但是,反方说法还是要听听的,尽管我可能不赞成,平衡正反意见是避免自己思维局限性的有效方法。

所以,勉强拿了起来,看了几页,大为汗颜,再次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我怎么能在没有看过这本书之前就妄下断语,羞愧羞愧。看完之后,我觉着此书作者巴拉巴西教授与莫布森教授、弗兰克教授都是严谨的学者,与鸡汤没什么关系,所以决定补充一文,科学成功学,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来定义成功。


在科学家眼里,什么是成功?

在《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一开始,巴拉巴西教授就承认,以前他也和我们一样,认为成功是由实力与运气的神秘混合组成。成功总是在这种神秘的组合中魔术般诞生。这是一种直觉,不是科学,因为之前没有数据能够支撑称得上科学的成功研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这种科学研究的可能性诞生了,巴拉巴西教授说:“在这个人类行为可以像测绘地质一样被精确记录的时代,大数据可以让我们通过度量你的能力表现所带来的群体反馈来描绘成功。”

对于成功原因的追索,来源于我们对于成功的普遍渴望。如果成功是由实力和运气两个原因导致,根据定义,运气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成功自然不能在运气上下工夫,只有实力是我们可以培养训练和掌控的。所以,搞清楚实力与成功之间的科学因果关系,而非神秘的直觉或者主观断言,这就是科学成功学。

巴拉巴西教授说:“在拿到关于人类成功的海量数据后好几年,我们找到了一种办法将“成功”这个概念分解成若干成分从而能够像研究螺母和齿轮一样研究它。我们的目标是把“成功”转化为数学问题,使用定量科学的工具准确无误地分析它。这和分解一辆自行车或者推测太阳的温度没有什么两样。”


作为科学研究,巴拉巴西教授首先定义了在他的科学成功学研究中,什么是成功?《巴拉巴西成功定律》一书序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指出:“成功是一种果。巴拉巴西在这本书中,首先以科学家的身份明确无误地阐释了这个问题。成功不是患自闭症的孩子克服内心恐惧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心路历程,不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某种隐而不见的过程。而是一种客观的、可被测量的结果,是外界对你的所有成果或成绩的反馈的总和,或者说你的成果对外界影响力的总和。”

换言之,在巴拉巴西教授的语境中,你的成功不是由你决定的,而是由我们决定的。

巴拉巴西教授认为,个人内心的满足感、达成愿望的喜悦等等,当然是成功的一种,这种内心的成功体验对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内在的成功特性,或者说成功的内部性,无法被外界观察,更关键是无法客观测量。

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只关心那些能够被客观计量的成功,也就是成功的外部性。所以,他将成功定义为“我们从所属社团中争取来的回报”。换句话说,巴拉巴西教授把成功定义为社会对成功的评价,而这种社会评价是有海量数据支持可以展开科学研究的。

巴拉巴拉西教授说:“我们强调成功的度量方法来源于外界和集体,并不是说我们自身没办法体验成功。事实上,个人的成长、满足感和深刻的体验无疑是意义重大的。我们的研究框架和所定义的成功并不是要刻意排除这种个人的体验……但是,作为一位科学家,我没有办法测量个体的满足感,就如同我没有办法用一个数字刻画幸福感”。


能力与能力表现

科学成功学的核心议题是关于成功和能力表现是如何关联的如果用科学方法找到成功与实力之间的因果关联性,也就找到了通向成功大门的钥匙。不过且慢,巴拉巴拉教授在这里没有用实力或者能力来描述我们可以控制的技能因素,而是用能力表现一词,这和他定义成功方式异曲同工。

实力(或者能力、技能),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我们自认为具有的能力,另外一种是社会认可的能力,例如小明自己认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高考分数不怎么样,此时,他自认为的实力仅仅是能力,而高考成绩就是能力表现,是社会对小明学习能力的一种评价,是一种社会认可的能力表现标准,是否合理我们不讨论。

当然,不能说前一种实力不是能力,但是,社会只能测量小明的外显能力表现——参与高考的成绩,作为科学家的研究也只能研究可以被社会认可、可以客观测量的能力表现。

举个例子,之前有个朋友想转行当董秘,问我要学习什么知识建立什么能力,他说的就是能力,但是,我告诉他,这些能力很难被社会测量,能够测量信号例如你已经是公司董秘、你已经成功组织了一家公司的IPO等等,但是,多数朋友想转行时没有这个经历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也就是没有能力表现。

此时,老板认为你可以,让你去做就是关键因素,老板认可你,就是你的能力表现,而不是你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所以,你想转行当董秘,关键不是你会什么(能力),而是老板认为你会(能力表现)。那么,下一问题是老板为何认为你行,可以思考一下。


巴拉巴西成功五定律

巴拉巴西教授说:“在大数据和成功的科学出现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一些运气、努力再加些天赋按照某种未知的比例混合起来,成功就会如魔术一般涌现。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当成功定律在我眼前铺陈开来时,当我看到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似乎是随机的,却在群体尺度上规律地涌现出来的清晰模式时,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震惊。”

巴拉巴西教授这段话有几个关键词,我提示一下,个体、群体、随机、涌现,如果你没注意到,再读一遍。

让巴拉巴西教授震惊的科学成功定律有五条:

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第二定律: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第三定律:未来成功=初始成功X社会适应度。

第四定律:团队成功的功劳往往归于一人,而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和平衡性。

第五定律:成功方程式=好主意(r因子) X 执行能力(Q因子)。


🔵 第一定律:能力表现驱动成功,但当能力表现无法被衡量时,社会网络驱动成功。

成功第一定律的逻辑是这样,能力表现确实是成功的驱动因素,这符合我们的直觉。不过,如果能力表现不能有效衡量时,驱动成功的因素从能力表现转为社会网络,例如单项体育竞技、标准考试等属于能力表现容易衡量的,投资、鉴定红酒等这些活动能力表现就难以衡量的。

此时,驱动成功的因素从能力表现比拼,换成了社会对能力的认知和评价,人类社会是一种网络结构,因而人类认知评判符合网络驱动的特点,这是第一定律的核心。

在能力表现难以度量的场景,外部人通常上没有能力分辨谁的能力表现是优秀的,那怎么办?从众,大家怎么选的我就怎么选,例如文学作品、视觉艺术作品,区分平庸与优秀可能还是比较容易,但是在优秀中挑出卓越就不是平常人能够胜任的。

从众是人类社会的特点,人类社会是单个人作为节点组成的社会网络,具有网络运行的基本规律,如自我强化、指数增长、小世界网络、初始连接效应等等,因而识别网络规律就是能力表现无法衡量时决定成功的核心。

🔵 第二定律:能力表现是有界的,但成功是无界的。

第二定律说的是,能力表现与成功的不同性质,能力表现主要是能力可以被外部测量的部分,能力表现符合正态分布,因而是有界限的,例如百米速度,你想一下就可以明白,顶尖职业选手与普通人的差距通常是在一个数量级之内的,姚明很高,但也不可能比潘长江高几倍。

而成功的度量单位,我们立即想到财富、名声、影响力等等这些人类社会评价体系,是按照幂律分布的,呈指数级的增长,赢家通吃一切,前几位富豪拥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


很好理解,我和马粑粑相比任何一种人类技能,可能都是他比较牛,但也不会像我和他的财富相比差那么多个数量级。能力表现与成功之间不是线性对应关系,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类似我们可以看企业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例如凌志软件一年前在新三板市值20亿,一年后利润增长50%,登录科创板,市值涨了8倍变成160亿。我们可以把利润看成企业能力表现,把市值看成社会对能力表现的外部评价,也就是成功。

利润增长是有界的,有限度的,符合正态分布的,但是(市值)成功是无界的,符合幂律分布。

🔵 第三定律:未来成功=初始成功X社会适应度

第三定律说的是网络效应驱动成功的两个关键点,未来成功=初始成功X社会适应度。在能力表现无法有效衡量的情况下,谁占得先机,谁就可能首先获得网络效应驱动,成功创造成功,成功驱动成功,社会网络具有自我强化的反身性效果。

即便开始的成功是一种偶然,但是,网络效应会将未来的成功集聚于这个初始成功上。“小世界网络”之父邓肯·瓦茨组织的音乐鉴赏网络实验证明了,在初始连接被操纵的情况下,最终网络效应会将成功聚焦于被随机选择的初始连接。滚雪球需要在漫长雪道上推的第一下。


成功第三定律的第二个因素是社会适应度,也就是大众对能力表现的识别能力,如果获得初始连接,且能力表现适合大众胃口,成功会像雪崩一样呼啸而来。另外一种情况是没有获得初始连接,但是社会适应度特别好,最终也能胜出。

例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第一部哈利波特被十二家出版社拒绝,第十三家勉强接受也并不认为会成功,仅仅印了500册,其中300册还没卖出去只能送给社区图书馆。但是,罗琳作品凭借出色的社会适应度,一点一点积累起了读者名声,终于在一年后爆发,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罗琳写书写成了亿万富翁。不过这种情况极少,绝大部分能力优秀者都默默无闻。

🔵 第四定律:团队成功的功劳往往归于一人,而团队的成功需要多样性和平衡性。

第四定律是讲团队成功的规律。首先,社会在识别团队能力表现与识别个人能力表现一样无能,甚至更糟,例如一只足球队取得胜利,你怎样识别每个球员的贡献,不可能的任务。因而社会倾向于将团体的成功直接归功于团队中某个成员,通常是领导,而不去理会在此成功中领导有多大贡献。

其次,从研究看,团队构成和运作机制如果多样性和平衡,可以发挥群体智慧,避免群体愚蠢。巴拉巴西教授指出:“成功的团队兼具多样性与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让一个超级领导脱颖而出。团队成功是一项寻求微妙平衡的工作。荣誉与谁做的工作没有一点关系。团队工作的功劳并不依据于能力表现,而是基于他人的看法。”

🔵 第五定律:成功方程式=好主意(r因子) X 执行能力(Q因子)

前四个定律重点在于将成功从能力视角引向网络效应,第五定律回到了个人事业成功路径的选择。巴拉巴拉教授认为成功由“好主意”和“执行能力”两个因素主导。

好主意是必须的,但是好主意很容易过时,所以,好主意需要持续创造。有了好主意,怎样落地是关键,执行能力巴拉巴西教授称为Q因子,研究显示,Q因子因人而异,而且每个人擅长的领域,或者说技能能够提升的领域终身不变。


意味着,如果我们没有打乒乓的天赋,即使终身训练也无法突破。这种Q因子的不变性提示,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我们努力才会有回报。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巴拉巴西教授建议首先需要选对赛道:“如果你在寻求突破的道路上一再失败,很可能你正走在错误的方向上。”一旦发现自己Q因子适合的赛道,需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不断创造好主意(r因子)。

巴拉巴西教授以大器晚成80岁获得诺贝奖的芬恩教授为例,指出“创新不会过期,真正拥抱不确定性的人会一次次选择新的想法(不断制造好主意r)。好消息是,Q因子提醒我们,如果我们有才华并且坚持不懈,运气终会站在我们这边。虽然所有项目都有被淡忘的一天,但创新的人们并不会过期。一旦你发现了与你的Q因子完美契合的职业或领域,你需要做的就只有一件事:坚持下去。不要把成功寄希望于运气。找到你的Q因子与你的梦想契合的工作,你成功的机会将会大大增加。顽强的创造力加上芬恩一般的坚韧,不仅仅给我们的生命以应有的意义,而且给出了事业成功的真正秘诀。”


概率性与统计尺度

巴拉巴西教授认为成功五定律,并不是励志鸡汤,而是科学手册。他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成功中实力和运气的关系,他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功,而是“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人类世界中的随机性”。

他说:“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天赋或能力表现。成功不是来自能力表现,而是来自社会的感知。”所以,巴拉巴西教授并不是要给我们一个成功秘诀,而是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成功的概率性,也就是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世界的随机性。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巴拉巴西教授话“当成功定律在我眼前铺陈开来时,当我看到从个体的角度来看似乎是随机的,却在群体尺度上规律地涌现出来的清晰模式时,我为自己曾经的无知感到震惊。”

除了概率性,我们特别要留意,巴拉巴西教授的成功五定律是在群体尺度而非个人视角,是一种统计规律,在群体层面涌现规律。换句话说五定律是在统计上有效,在概率上有效,可以提升成功的概率而不是在个案中一定行之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