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叶的归经

 黄永超老师 2020-08-11

归经

           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药物的归经是药物作用部位所归属的脏腑经络,也就是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古代多用经络名称表示归经,现代则用脏腑名称表示。艾叶的归经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时珍日:“(艾叶)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之经,苦酒、香附为之使;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后,明·缪希雍《本草经疏》承其说,载:“艾叶禀天地之阳气以生…人足太阴、厥阴、少阴。”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载:“(艾叶)能通十ニ经,而龙为肝、牌、肾之药。”按脏腑经络学说,足三阴经分别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可见,明代对艾叶的归经认识是一致的。到了清代,《本草备要本草易读》、《本草从新》、《本草述钩元》等均延续明代所说,谓艾叶“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即肝、脾、肾经)”,其中本草备要》、《本草从新》亦载其能“通十二经”。但亦有不同认识者,清・陈士锋在其所著《本草新编》中提出艾叶入脾肾、肺三经,他在另一部著作《本草秘录》中亦载有:“艾…不若野艾入脾肾肺三经,祛寒而逐痰湿。”可见陈士铎认为艾叶人“脾、肾、肺”三经,而非“肝、脾、肾”三经。其后,清・叶桂《本草再新》又提出艾叶“入心、肾二经”,但这些只是作者个人的认识而已,并未被医药界所接受。

黄永超老师种植的红艾艾叶

         现代对艾叶归经的认识基本上是统一的,如《药材学》、《中药大辞典》、《中药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以及《中国药典》(1977年版、1985年版199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等,对艾叶的归经载为“肝、脾、肾经”。可见现代对艾叶归经的认识也是继承由李时珍提出的,为明清医药学家所普遍遵循的艾叶归经范围。

         艾叶归经当是入肝、牌、肾经。

注明:本文资料来源《艾叶的研究与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