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诗:镜子与玻璃

 小诗余味 2020-08-12
点击上面蓝字“写作点亮生活”关注我们


1.镜子与玻璃


文/张利红


镜子
在妆镜台上
一再标榜
其实
它既不敢剥下人的伪装
更不敢照照自己


玻璃,倒是坦诚
可是,它
要么被遮挡
要么被利用
要么
就被人撞得粉碎



2.小草与大树


文/张利红


对于小草来说
阳光
来自于大树的
指缝


所以
它穷其一生
都在努力地往外爬



理论拓展:让笔飞


人生在世,不仅有抒情冲动、叙事冲动,还会有思辨冲动、形而上学冲动。
这时候,他既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位哲学家。这种思辨冲动、形而上学冲动,是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冲动呢?
因为它距离动物性或原始本能最远。
诗源于抒情与叙事,所以史诗和抒情诗在各民族诗歌中都发育最早。
但是,用诗来玄想,来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让诗的语言获得处理思想的能力,应该是文明达到很高的程度才能做的事情。
冯友兰在《新知言》里说,一首诗若只能以可感觉者表示可感觉者,只是“止于技”的诗。而假如一首诗能以可感觉者表示不可感觉只可思议者,以及不可感觉也不可思议者,便是“进于道”的诗,而“进于道”的诗可以自比于形而上学。
能够在诗中援引玄学资源,是聪明;懂得诗不是用来表达玄学思想的,是智慧。
因为说到底,诗中的哲学只不过是一种“弱哲学”或者“软哲学”,至多是一种启示性的、感悟性的、介乎神学与哲学之间的那种东西。体系性的哲学是轮不到诗人措手的。
比如叶芝,他1923年获得诺贝尔奖,给他的授奖词是这么说的:在叶芝的艺术生涯中,“他那敏锐但却零碎的哲学思考探求着能满足他自己独特天性的需要”。
请注意,“敏锐但却零碎”,这就给叶芝诗中的“哲学思考”定了性,即它们只是些片段的、点缀的东西。
在诗的写作上,叶芝头脑十分清晰,他懂得一种思想体系可以帮助自己解放想象力,但诗人毕竟不是哲学家。
他在《诗歌的象征主义》中引歌德的话说:一个诗人需要整个哲学,但他必须将之排除在作品之外。
在《艺术与思想》一文中也说:“济慈和雪莱不像华兹华斯,在诗歌中从不混入一般的思想因素,而只是表达世界作用在他们细微感觉上的印象。
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都和叶芝一样,没有什么体系性的哲学背景,其诗思的玄学导向纯粹是理性的终极关怀使然。哪怕像艾略特炉火纯青的《四个四重奏》,探讨永恒和时间,也不是诉诸抽象的概念,而是从具体可感的现实与历史逐步提升出来的。
不做抽象的名辩、逻辑的证明,诗人的弱哲学和软哲学永远不可能做强、做硬。
无论有没有哲学气质和禀赋,诗人们都知道一点形而上学是有必要的,可以为自己的诗添加景深,营造智性氛围,也清楚某种玄学品质可以给诗的品位起加持的作用。
来源:
书名: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声明:
本公众号所发的小诗,均不影响在其它公众号里原创发布。
因为小诗字数少,和其它文字再组合后,就又能原创发布了。
因小诗字数少,不足300字,所以配上“摘抄”,才能声明原创。不过,摘抄的内容均为干货,值得一览哟。



张利红:海东青·诗僧现代诗讲学班学员,喜欢把爱与美与悟写进文字,化成诗行。尤其喜欢微诗,一粒沙里雕世界。
微信号:13937305746
昵称:若水诗心
公众号:写作点亮生活



更多
详情
敬请
关注
欢迎留言,转发,分享,关注!
投稿微信:13937305746,或直接投到公众号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