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钢琴大师沈文裕说钢琴

 心有树 2020-08-12

这几天经常和钢琴老师聊天,也不断在网上找资料、听讲座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快速提高自己对钢琴的理解。其实所有这些功课应该早在三、四年前为孩子引入钢琴前就应该做好,那样的话就可以避免很多的弯路,绕开所有的坑,而孩子也可能更快乐、更高效地学琴。

读了很多资料后,我的感觉是:艺术在我国对多数人来讲依然属于稀缺的奢侈品。绝大多数父母只是满怀期望、满腔热情,而对钢琴、对艺术一无所知,他们茫然地带着孩子选择了艰苦的学琴之路,而绝大多数孩子走的这条路和艺术关系不大。而家长本该避免让孩子走这条“弹棉花”一样的机械性技术训练道路的。这样的道路艺术价值太低,而对低龄儿童来说,还可能伤害他们对艺术的感觉。

钢琴普及率在国内已经很高了,一个班40个同学,至少20个在弹钢琴,而且开始学琴的年龄都非常小,父母是孩子学琴道路的设计者和推动者。

钢琴教育市场鱼目混珠,家长对艺术、对钢琴丝毫不懂,却掌握着货币、掌握着决定权。市场信息完全不对等。钢琴老师必须想办法迎合家长的需要才可能让交易达成,整个钢琴市场是不理性的,而家长的不懂艺术、不懂琴是其中的一个死结,推波助澜让这个市场趋于畸形:孩子学琴的年龄越来越小,考十级的孩子年龄也越来越小,但有很少的孩子燃起了对艺术的追求,有很少的孩子将钢琴作为后来的兴趣爱好。家长奔着考级证书去了,因为家长自己没有其他指标来衡量学琴的投入,艺术市场变成了技术市场。

家长必须懂琴,孩子才能走得更远,很多东西远比考级更有价值和意义,考级只是这条路上的手段而已,目的是构建孩子一生的兴趣爱好、艺术修养。家长懂才能把这条艺术道路设计好。否则,即使作为最基本的兴趣爱好,孩子也走不了多远。

昨天和一位钢琴老师聊天,我说我家小朋友进度比较慢,周围除了退出的,其他一起学琴的似乎都比她进度快。老师说,“你不走专业路线,说什么进度,就一个业余爱好,你急什么呀?况且孩子一点不慢,属于平均水平”。他开玩笑地说,进度快的放弃的也快,细水长流,能一直弹着才是胜利。他还帮我看了一下孩子最近弹琴的视频,说这孩子弹得挺好啊,她对曲子有轻重处理,有感情。当然,细节还需要继续抠,手的控制需要注意,基本的音阶跑动和琶音还得继续练。孩子喜欢能坚持下去才是硬道理。据他的观察,到小学毕业,也就不到10%的孩子还在继续弹琴。

沈文裕被称为中国的李斯特,是国际钢琴界的奇才。以下是钢琴大师沈文裕对于学琴的一些观点,我非常喜欢,也是对我自己这几天学习的高度归纳和总结。下文采用第一人称“我”(沈文裕)做描述。

1)学琴好处很多,即使不从事钢琴相关的工作,它至少会成为一种你享用终身的高级爱好。琴声是俗世的避难所、护身符。芸芸学琴者都在弹琴,但真正会练琴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琴童和大中学生练琴都存在问题,最普遍的是练琴非常死板,练琴过程是被动、缺乏想象力的,抓不住曲子的要点和风格,只是机械性练习,把艺术技术化。在钢琴领域能走多远和你在哪里学琴、师从什么大家几乎无关,关键是你怎样去练琴,如何思考,如何表达。

 

2)练琴不仅只是练手指,它一定同时是在练心、练脑、练智慧、练品德、练意志、练胸怀。

3)学琴、练琴的过程是思考和觉悟的过程,弹什么、怎么弹、怎么练、怎么理解、怎么表达,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钻研,找到答案。

 

4)经常有琴童家长会问:孩子学琴是不是老师会起到决定性作用?现实情况是:学琴主要靠的是学生自己加家长的引导监督。老师一星期七天只有一小时时间指导你,老师不可能代替你学习、思考和练习。通常讲,老师上课一小时,有一半时间看学生弹琴,纠错纠偏,然后讲述理论,时间不超过20分钟。因此,钢琴的系统学习几乎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以及家长的努力。

 

5)触键方法。每个人的手型、大小、力量都不一样,所以很难有一套大家都适用的触键方法。我曾经研究过各个大师的触键方式,试图模仿,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方法适于我。我只能自己在练琴中去琢磨和摸索。练琴是一种很主观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琢磨和摸索的过程。我发现琴童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弹琴用力过度,琴键都已经下底了还在用力按。那么究竟该怎么弹呢?李小龙的电视剧给我很多启发,他所创立的截拳道放弃了武术中的招式和套路,也就是怎么简洁、怎么实用怎么打,无招胜有招。弹琴和武术是一个道理。

 

6)大家还有一个误区,认为只有多弹练习曲才能提高手指能力和技术。其实,弹较难的作品比弹练习曲更能提高技能和技巧,而且是综合性的提高(我猜测沈老师反对用哈农提高技术和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