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版书分享《儿童怎样学习数学》:数学学习是一个去除“噪声”的过程

 miss许3k7bgx0x 2020-08-12

今天让我来继续介绍帕老师这本《儿童怎样学习数学》一书。帕老师的介绍如下——

作者:帕梅拉 利贝克,她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又在剑桥学习,还获得音乐学士学位,常年任教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她的一家,丈夫孩子都从事数学工作。

着上一篇,数学包含阶梯式的抽象概念,今天让我们从“噪声”谈起。以下文字均出自帕老师著作,括号内为我的注释。

1

前面讲过,教师如果把求同、分类、配对和排列活动设计得合适,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一些数学上的基本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把表达这些概念的正确语言教给孩子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时,需要注意的是:会不会把孩子们错误地引导到挑选了另一个共同属性,与所教的这个概念不是一回事。

例如:在“一样长”的求同活动中,假如所有和教师拿出的这根小棍一样长的碰巧都是红色的小棍,就可能有一个孩子,正确地做完了这个活动,却以为“一样长”这个概念和“红色”有关系。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谓“噪声”的一个例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给家长的微课中,不仅要讲解实例,还要讲解核心概念是什么,因为即便是成人,也容易从一两个游戏中,产生理解偏差,误以为重点在别的什么属性上,如果对应有理论概念的概括,那么家长就可以抓住核心,去对照看游戏的重点在哪里。对于大一点的学龄后儿童来讲,学习数学也需要不断进行概括总结,家长要通过对话才能了解到孩子的理解有没有产生偏差,通过不断对话,能够进行纠偏,这样就能把概念不断深化了。)

要避免噪声把孩子引入歧途,我们在教任何一个概念时,都需要用多种器材,设计出多样化的活动。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反复。尽其可能多搞不同的活动,同时保持着赖以引出这个概念的基本内容。这样的反复就抵制了噪声,帮助了记忆,还使孩子们在不熟悉的事例中运用新学到的概念,从而扩大了视野。如果一个孩子并没有用甘草做过排列活动,而正确地说出了“我这根甘草比你的长”,那么他就真正地理解了“比。。。长”这个概念了。

(设计出多样化的活动,这点对于学龄前儿童数学启蒙来讲尤其重要,如果没有经历多种探索活动来增长经验,就过渡到了图画阶段,并且开始进行纯数字运算,那么孩子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会有很多漏洞,就前一篇文章讲过的求同,分类,配对,排列这一系列概念来讲,整个低幼时期都应该围绕这些活动展开,而不必急于开始计算的学习。如果你还有疑惑,可以看看下面第2部分摘录,所举例的计数这个实际的例子,需要孩子具备哪些能力?)

延伸阅读:

你的孩子会数数吗?

和登月媲美:儿童学会加减法前必备的六个数量概念

2

分析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在初期阶段有许多方面都比晚期阶段困难些。例如学计数,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真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你最好按照下面讲的亲自把这个过程从头到尾做一遍。你要设想有一大袋硬糖(真有就更好),数出其中红色糖块的树木。

第一:你知不知道要数的是哪些糖?你从颜色的求同认知了红,就会在内心里把红色糖块辨认出来。

第二:你要把糖分类,分成两堆。这堆是红的,那堆不是红的。

第三:你会看看这些红糖块是不是摆放得便于计数。也许有几块压在别的上面,也许有几块被挡住看不见。你就需要把它们排列成一排,这样就不会数丢一块,也不会把一块糖数两次。

第四:现在这些糖排成了一排。数它们的时候,你要念出一些字来:“一”,“二”,“三”等等。你知道这些字的习惯顺序,这是很重要的。(你是否听见过有的孩子是“一”“二”“五”“六”这样念?)你必须学会数词的顺序才能够数糖块。

第五:你念着这些数词的时候还要做什么动作呢?你要念一个数词同时摸一个糖块。每一个糖块都要摸到,而且每块只能摸一次。你是在把数次和糖块配对,念出的数词和糖块一样多。(有些孩子数一堆物体的时候,没有把它们和数词配对。他们摸物体比念数词快。在摸到第五个物体的时候,念的是“四”。)

第六:你摸到最后一块糖时,念出了一个数词。假定这个词是“十二”,你就会说这一堆有十二块糖。你是把你最后念出的这个数词和整个这一堆联系起来了。你原先用来“标示”最后这块糖的这个“十二”,已经换了差使,现在是用来表述所有的红色糖块数了。多么奇怪!

你在计数过程中,按两种方式使用了这个“十二”。在配对活动中,你是把它当作所谓“序数”来使用,用它来“标示”你所数的“第十二”块糖。但是,你说“有十二块糖”的时候,又是在另一种意义上使用它,把它作为“基数”。

为了数这些糖,你在内心里(或者真正地)完成了六个不同的进程。就是:

1)把物体作求同以找出属性;

2)把它们分类,分成有这种属性的和没有这种属性的;

3)把要数的这一堆按某种方式排列起来;

4)按习惯顺序悔意数词;

5)把排列好的物体和数词按顺序配对;

6)把最后一个数词作为基数来使用,来表述你所数过的这一整堆物体。

(一个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数数,把不同类别的事物混同一起数,还没有分类概念的时候,计数是无意义的,也因此很多孩子到了一年接看图列算式,不能理解事物是如何分组的,整体部分的逻辑理不清,追溯起来是分类,区分能力有缺失。这一项能力本该在低幼儿童时期就有充分体验的,到了学龄后再去补充经验,就显得很慢了,如果早期经验充分,那么到了学龄后是应该把这项能力迁移到分析抽象数学关系上的。)

3

对孩子来讲,不仅要懂“四就是四个”,而且还要动的四个物体的一组是三个物体的一组再加上一个,这是很重要的。

数和数字的“天然”顺序,从根本上说,是和“再加一个”的概念联在一起的。数字4在3的后面,是因为“四”的意思是“三再加一”。

可以让孩子们用玩具,或积木,摆成一个“楼梯”,再在每一叠积木下标上数字,这样就把“再加一个”和按顺序排列的数字之间的联系突出出来了。

(关于再加一个,或者递增1,在我们一阶段课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在不同周期课程中,都提到了,这是基础,儿童应当从再加一个开始学习运算,很可惜,很多家长都迫不及待要教孩子+2是多少,+5事多少,没能给孩子积累足够多的理解数数关系的经验,也没能够让孩子深刻理解这种关系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因此儿童对数的理解是割裂的,缺乏有机统一体的认识。)

4

当孩子懂得了数的守恒之后,才算掌握了计数的意义。要了解孩子们对于数的守恒理解到什么程度,这很重要。我们介绍三种简单的测验方法:

第一个方法:用来测验孩子是否掌握了配对的意义

(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概念)

摆上一排杯子,让孩子在每个杯子里放一把汤匙。再问他杯子和汤匙是不是一样多。他会回答说是一样多。把汤匙都拿出来,放在杯子旁边堆成一小堆,再问他现在杯子和汤匙是不是一样多?

孩子A回答:是一样多的。

孩子B回答:不一样多。

A认为还是原来那么多;B认为汤匙占的地方少了些。

第二个方法:用来测验孩子对基数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基数五大原则之一非常重要的基数原则)

摆上五支铅笔,让孩子数。他会说有五支铅笔。

把铅笔捡起来放进一个空盒子里。再问盒子里有多少铅笔?

孩子A不看就答:当然是五支!

孩子B往盒子里瞧,计数:一、二、三、四、五。

第三个方法:用来测验孩子把配对与基数联系起来的意义(也就是通过一一对应来确认总数)

摆上五个杯子,让孩子数。他会说有五个杯子。再让他在每个杯子里放一把汤匙,问他用了多少把汤匙。

孩子A回答:当然是五把。

孩子B数汤匙:一、二、三、四、五。

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懂得了基数“五”,也懂得了配对与基数“五”的联系;可是对于涉及到基数“六”的这些测验题,却不能表现出同样的理解,这是完全可能的事。因此,可取的办法是用几个不同的基数来重复进行这两种测验,然后才能肯定这个孩子已经掌握了数的守恒。

(我们要了解孩子对数量概念的理解,是逐级上升,早年对数的理解会很慢,从1-3,发展到5,发展到7,到10,可能需要经历几年的时间,如果家长没能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建构是怎样进行的,过于急躁,只是相信眼前看到的,不能信任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规律,那么,就非常容易冒进,并且还认为这样是对的。)

(我们只有认识到,人类的思维内涵之丰富,逻辑之阶梯式上升,我们才能静下心来,让儿童体验丰富的真实世界的数学,才能平静而欣喜地看着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你需要有一颗敏锐而淡泊的心,才在顺应中推动儿童的发展。我比较赞同的是,帕老师既认同了皮亚杰的一部分理论,关键阶段和发展顺序,又坚持“教法”的意义,是可以帮助到孩子的。)

今天的分享就暂且到这里,下一次我将继续分享这本绝版书,请家长们关注公众号更新~

欢迎家长加入大陆博士的

[思维交流群]

请扫管理员二维码

(大班以下-低幼思维群,入群暗号:低幼思维)

(大班至小学五年级-数学思维群,入群暗号:数学思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