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昵称Zpzg8fzu 2020-08-17

人物志

慈怀君说

他被称为宋朝第一人,思想、文学、书法、教育、军事均有不俗的造诣,堪称全才。

实际上,他一路走来极其不易,经历三起三落之后,依然不改忧国忧民的初心,直言进谏,改良革新,以一腔爱国热血执着前行。

他为人敦良纯朴,乐善好施,出资成立范氏义庄无偿帮助后代子孙。并大力兴学,以一系列改进措施培养实用、有专门知识的人才,开创了免费教学的先河。

后人评价他为:“范文正事业不必胜人,而为第一流者,功在推奖人才,故陈止斋谓‘百年用其余'也。”

他就是范仲淹,作为一代名相,他身上的光芒很多,但最打动人心的是他身上的不服输。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勤学苦读,以力抗命

范仲淹的童年过得很不好,两岁多时父亲去世,母亲不得已带着他从吴县(苏州)改嫁到长山(淄博)一户朱姓人家,范仲淹也改名为朱说。

在朱家他经常被欺负,母亲十分伤心,就送他到一所寺庙去学习。

在这里,他每天煮一点栗米粥,待粥变凉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下饭的菜是一点点切碎的咸菜,就这样过了三年多。

在生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刻苦读书,渐渐懂得了很多道理,初步立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相传,曾有人听见他问菩萨,我将来能当宰相吗?得到否定回答后,他又问,那我做个良医如何。

二十一岁那年,范仲淹从母亲那里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开家来到了应天府求学。

在这里,他更为发奋,昼夜苦学,困了就用冷水洗脸,实在太累了才和衣躺下睡一会,整整5年都不曾脱衣睡觉,就这样,终于在二十六那年,一举考中进士。

面对命运的刁难,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倾尽全力反击。

刚入朝为官的那几年,范仲淹一直默默无闻,作为一个掌管讼狱案件的小官,他的刚正不阿,廉洁公正得到不少人的赞赏,但职场起色并不太大。

为了尽快施展抱负,他向当时的枢密副使张知白写了一封自荐信。此后,被调到泰州做盐仓监。

在这里,他很快发现,旧海堤垮塌后,海潮倒灌涌进农田,良田成了盐碱地,许多农民不得不外出逃难。

范仲淹立即上书请求修复海堤,宋仁宗答应了这个请求。两年来,范仲淹带领灾民日夜兼程,奋力修复海堤,工程快要完工时,母亲病逝。

其实,早在几年前刚工作,范仲淹就把母亲接来供养,并恢复了自己原来的姓氏。

回到家乡应天府守丧不久,受晏殊邀请,范仲淹来到应天书院教书。他执教非常勤勉认真,要求学生努力严谨,不得随意请假。

经常在课堂上慷慨谈论时局,崇尚品德优良,并且严于律己,整顿了当时的学风,声名渐渐传播开来。

拿到一手烂牌的范仲淹,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不仅扳回时局,还赢得了美誉。

这世上,哪有天生的好运,不过是看你如何在沼泽地里开出花来。唯有意志坚定,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方能一步步走出。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守本心,存正气

在应天府教书的范仲淹,一颗心时刻放在国家和民生上,他见当时的官场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的《上执政书》请求改革吏治,这得到了宰相王曾的赏识,宋仁宗采纳了建议,很快将范仲淹调入京城管理皇家书籍。

按说,一个管理书籍校对的职位本不应该插手更多朝廷大事,可范仲淹依旧为社稷操碎了心。

那一年,19岁的宋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大殿为太后祝寿。得知消息的范仲淹认为此举混淆了国礼与家礼,有损皇帝的威严,又谏言宋仁宗。

他前后两次上书都未收到任何消息,这让他苦闷不已。恰好此时,晏殊得知他的大胆上疏,批评他过于草率,不仅会害了自己,甚至还会牵连举荐他的人。

哪知,范仲淹根本不为所动,据理力争写了一封信说自己做事只求问心无愧,哪怕招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第二年,范仲淹主动请求到河南去做一个副职。远离了朝廷的纷争,范仲淹本可以静心做事,可大约是他忧国忧民的本色难改,多次上书,把自己从地方上得知的问题陈述给宋仁宗,提出了很多建议,但都未被采用。

三年后,范仲淹的一颗忠心终于打动了宋仁宗,又招他入京封了一个不大的官。在这里,他依旧积极为朝廷弊端出谋划策,部分得到了认可。

不久,天下大旱,又出现了蝗灾。范仲淹三番五次请求朝廷治理,甚至用语非常严厉,才得以受到委任前去赈灾。赈灾回来,他还专门把灾民吃的野草带回朝廷,警示百官。

在范仲淹身上,能真切看见他从一而终的坚守。

一个能够守住本心的人,必然能成大事。

在世俗面前,很少有人能不被熏染,而那些真正坚守自己的人,他们内心的执着,目标的明确,最是让人动容。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屡受打击,亦不改气色

明道二年,朝廷内部发生争端,皇帝听宰相吕夷简的主张,预备废除皇后,大臣们议论纷纷,范仲淹率领十几名官员请求召见,但未得允诺,只得当庭与宰相辩论,将吕夷简驳斥得无言以对。第二天,范仲淹就收到被贬的消息。

又一次来到地方任职,范仲淹为民操劳的心,有了很好的发挥余地。在苏州任职期间,他兴建学校,疏通渠道,引导太湖水流入大海,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环境。

仅过了一年,皇帝又招他入京,让他主管学校教育。

在京城没干两年,他又向皇帝进言,对宰相培植党羽,把持朝政提出批评。宰相吕夷简也不干示弱,两个人在朝廷激烈纷争,互相指责。

不过,范仲淹毕竟势单力薄,很快就收到了被贬的消息,离开京城那天,百官畏惧宰相的权威,不敢来送别他,只有两个好友为他践行。

范仲淹孤单离开京城,有好友写信劝他少说话,少管闲事,只要自己逍遥就好。但范仲淹还是不改本色,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当一个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份倔强背后,是一颗不服输的心。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率兵侵犯北宋边境,一举攻到延安,朝廷上下一片震惊。

打了两年,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仁宗又一次召回范仲淹,让他做将军的副手。那年八月,他主动请求调任到延安任职。

到任后,他更改军队旧制,加强训练,大力修复基础设施和军事基地,提倡节省开支,军队被评为康定军。

此后三年,范仲淹一次次前往更远的边境任职,制定政策,签订条约,率军一同击退西夏军队,又采取各项安抚措施,收纳难民,终于将边境稳定下来。

从前线回来的范仲淹终于得到了仁宗的认可,准备授他为宰相级别的官职,但范仲淹却推辞不就,他深知朝廷陈弊已久,很难改变,可面对仁宗的改良决心,他实在难以抗击,惶恐不安中写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

仁宗很快颁布了这十条规定,可面对条条针对积弊要害的改良措施,朝野上下强烈反对,范仲淹又一次遭到大肆指责。

第二年,他请求外出巡守,不久又被罢免了参知政事这个官职,来到湖南任地方官。

数次被起用,数次被贬低,相比较于外部环境,个人力量似乎真的很弱小。

尽管如此,可只要努力付出过,那些成绩的存在会让一个人熠熠生辉。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不服输的人生,就是一出好戏

一路跌宕起伏,却从不服输

来到邓州,范仲淹设立书院,广招学生,一时文风盛行,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写于此时。

正如他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管何时,为国为民的抱负从不曾改变。

在邓州三年,他带领百姓安居乐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之后,又调任杭州,此时的范仲淹已经60岁了,学生们准备购置田产让他安享晚年,但范仲淹严厉拒绝,自己出资购买良田千亩,成立了范氏义庄,用以帮助后代子孙。

两年后,终被提拔为户部侍郎,范仲淹请求调去颍州养病,在去往上任的途中,病逝在徐州,也就是他的家乡。

范仲淹的诗词存世较少,但首首都是精品,大多是抒发感怀,表达爱国理想的较多。在创作上,他主张忠于生活现实,言语真实自然。

后人称他的诗文具备“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淳语真,与当时的文风迥然不同,成为唐诗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当然,范仲淹在书法和教育领域均有不俗的造诣。同时,他为人真诚谦和,在任时大量举任贤能,且身体力行,提倡优化风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任地的社会环境。

范仲淹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艰难落寂,也有志得意满,一次次从低谷中走出来,靠的就是那颗不服输的心。

不管在哪里,他都秉承本心,着眼身边,积极出力做实事,因而一次次获得认可,得到重用。

人一辈子,谁都要遭受几次打击,关键是在艰难时刻,依旧放平心态,把自己最擅长的事做到极致,自然能得到欣赏。

否则,一味感伤痛苦,只能在泥泞中独自挣扎,任凭谁也救不了。

任何时候,人拼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只要你不服输,没有任何事能打倒你。共勉。

【宋朝文人的生活图志】系列

正在连载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读

苏轼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