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祥云的山水画 ◆ 青绿山水篇

 泊木沐 2020-08-17

▲冯祥云艺术工作室一隅

“云 情”

文/冯祥云

古人为什么画山水画?且竟持续画了一千多年?除热爱大自然;痴迷大自然;隐居大自然……而抒发大自然;表现大自然;诗写书画大自然及儒释道哲学的影响,山水画中的小桥、瀑布、河流、树木、山石、房舍(亭台楼榭)行人的背后,并隐藏着其他的秘密……

▲《江遥水合天》尺寸:41X50cm

古人追求精神体验,通过内在世界体验了解大自然,从而达到超越---超越物质世界、超越自我和超越“神”。而使人们的精神不再依附于“神”。从南唐到宋、元、明、清,王朝时代的“士人”以对“心性”的理解,发挥了儒、道、释三家各自的理论,山水画就是“心性”这门学问的主题。“心性”的精神修炼就是山水画产生的原因,并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

▲《远水兼天净》尺寸:41X50cm

“山”寓意着“心体”的如如不动。“水”寓意着“念头”之流淌与起伏。“树”暗示着“山”与“水”生生不息的关系。“云雾”代表着求道人心中或明或暗的显现。“房屋”代表着修行人在求道途中出现的境界及达到的果位。“道路”则是那所求之“道”的同意同音。“桥”却意味着是由“此岸”到达“彼岸”……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令王朝时代的士大夫们如醉如痴,山水画已不是一幅画,而是那画外对“心性”的理解与追求。

▲《流水趣何长》尺寸:41X50cm

当代中国山水画提倡景与境的交融,再现与表现的互补,既非纯然具象又非纯然抽象的意象化的平衡。既“度物象而取其真”,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从而达到景与境的高度统一。特别是在今天,意境山水画所处的背景,已被多元的文化因素所割裂,并被重组一个空前的与过去整个一千年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多元文化秩序中,使山水画的审美更具广阔的空间;更自由,任何人都有机会使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境烙上“时代的属性”之印痕……

▲《江山本如画》尺寸:41X50cm

古人在表现千里江山自然风貌的山水画中有突出的表现手法,以景与情的结合,来创作山水画并在树木、山石、峰峦、云水等内容中表现空间视境,写出“胸中丘壑”,这是中国山水画最本真的母体语言。“写”有两种理解,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诠释,通过“写”将“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及才情、学养、修为传移到笔墨之中。北宋画家李成有《寒林图》、《寒林平远图》;范宽有《雪景寒林图》等等,都是中国山水画表现寒林题材的经典巨作。而拟古人;不践古人;源于自然;表现自我,写出具有独立个性审美观点的寒林图,需向“真山水”学习,进入大自然,对景创作,此即张璪所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作 品 欣 赏

▲《空山秋气清》尺寸:41X50cm

▲《谷静秋泉乡》尺寸:41X50cm

▲《高云凝树》尺寸:68X46cm

▲《林壑雲泉》尺寸:68X46cm

▲《山林知秋》尺寸:68X46cm

▲《林岡晴雪》尺寸:68X46cm

▲《行云通川》尺寸:90X48cm

▲《云崚飞泉》尺寸:90X48cm

▲《柳色金黄嫩 梨花白雪香》尺寸:68X45cm

▲《山空欲滴翠》尺寸:68X45cm

▲《听久不成喧》尺寸:68X45cm

▲《根盤节错锁疏烟》尺寸:68X45cm

▲《春从醉里回》尺寸:68X45cm

▲《飞瀑下云中》尺寸:69X45cm

▲《清风雅韵》尺寸:138X33cm

▲《云树流泉》尺寸:138X33cm

▲《悠然在天》尺寸:138X33cm

▲《涧东山木寒》尺寸:138X33cm

▲《溪上清兴》尺寸:50X50cm

▲《秋崖寻幽》尺寸:50X50cm

▲《春晖满林图》尺寸:50X50cm

▲《景宜图》尺寸:50X50cm

▲《夏景清幽》尺寸:50X50cm

▲《春浓山馥》尺寸:50X50cm

▲《祥云润物》尺寸:138X69cm

(绿雪芽茶文化体验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