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者先求形似后求重意不重形

 文苑书店66 2020-08-17

太极拳较为讲究练功习拳的层次,不同层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练拳要领不同,练拳时的体验和领悟也完全不同,所以应该了解练拳的不同阶段,领会每个阶段的练拳要领,确认自己目前的拳艺水平正处在哪个阶段,就可以随时预见和把握练拳的努力方向,从而始终把握住练拳的方向,起到引导练拳的作用。
太极拳的“重意不重形”这句话,看是对谁说的。如果对于入门阶段的初学者而言,那是不大实际的。如果是对于过了入门阶段的进阶练拳者来说,修炼内在功夫的需要才是正确明智的追求。我认为,拳论“意气君来骨肉臣”在强调“意”的重要,称其为“君”的同时,亦强调了形的重要,称“骨肉”(形)为臣。没有臣就无所谓君,说明两者密不可分。从长年练功习拳的实践得知:相对比较来说,初级阶段应“重形不重意”,因为初学者规范姿势动作时要骨正肉顺求自然,顾不上用意,更谈不上运用恰到好处的意了。中级阶段是追求“重意也重形”;到了高级阶段才有基础和底气讲“重意不重形”。

初学者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如果初练不规范姿势和动作,那就难以掌握太极拳的技术要领,神似无从谈起,“重意不重形”和“用意不用力”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初始阶段必须认真规范学练拳架的姿势和动作,否则难以收到较好的锻炼效果,拳艺水平也不可能提高到新的阶段。初练基本功和拳架时,姿势动作要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矩去练,领会姿势动作的合理架构和基本要领,决不可急于求成的过早“重意”。比方说:倘若翘臀,那就做不到尾闾中正。倘若点头哈腰,那就练不出虚灵顶劲和含胸拔背。倘若后仰,那就做不好松腰塌胯和气沉丹田。作为我的学生与徒弟,要反复对照教材中的视频讲解和图片分解,再看一下有助于认识理解的文字资料。结合自己的一招一势,反复揣摩,认真改进。难解的不明之处,在微信群中请师释义,当然是言传身教会更好,也可请教同门人。

比如:“揽雀尾”的挤势,有些人不是以左掌根或左掌心贴在右小臂前节靠近腕处内侧,而是以左手指贴在右小臂前节靠近腕处内侧,这样合劲发放的功效不够好。又如“搬拦捶”,有些人不是以左掌心护于右臂肘弯上方,而是以左手指护于右臂肘弯上方,这样合劲发放的功效也是不够好。初学者与同门人体验一下发劲,就会对掌根、掌心强于手指合劲心中有数了。
又如:有些人把“左搂膝右拗步掌”的手掌练成像演戏花旦的兰花手,或是五指撑张如虎爪,都是拳病。我师爷雅轩公指出:“如虎口撑得太圆了,就不免手上要用上劲;用上了劲,就又与太极拳要周身放松的道理不相合了。”“虎口太开”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手型上,拇指没有恰到好处的自然松开,这样不但容易使掌指僵硬,还引发腕、肘、肩、腰等肢体部位滞紧。

又如:有些人打拳练到“右野马分鬃”时,右手抬得过高,超肩高以上。按拳圈内“招术”的说法,“招”指外形姿势和动作,“术”是内在功夫的意思,这样的姿势和动作一是对不上“右野马分鬃”之“招”的外形姿势,规范的右手应抬到腋窝的高度就行了。二是不合“右野马分鬃”之“术”的劲道,不利于右掤臂的有效发放。
再如:“起势”、“云手”所站的开立步,技术要求是脚尖正向朝前的“两脚平行开立”,为何要求这样?主要是以两腿胯根合住沉劲的手段来达到下盘稳固的目的,可是有些所谓的名师做讲解示范时,是脚尖斜向朝前的“外八字脚”,腹股沟散开使胯根合不上沉劲,影响了下盘的沉稳。可见所谓名师的东西,也不能全信,初学者不妨体验一下脚尖正向朝前的“两脚平行开立”和脚尖斜向朝前的“外八字脚”,让同门人或拳友用单手出一点点力试推按胸部几下,就会心中有数了。
       修改于2020年8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