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次方君97 2020-08-17

                             柳河朝中   于海涛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信息技术这门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教学更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其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二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下面就结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的学习,是主体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我们与其向学生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        

    计算机应用软件都有其特有和强大的功能,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结果,有时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操作产生了一些特别的让人惊喜效果,老师上课时不可能一一填鸭式的告诉学生该软件有哪些功能,实现一些什么效果。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该让学生的更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发现,自己在上级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并鼓励学生去做一些新的尝试。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与自己的判断、体验、创造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东西,还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热情。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首先,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且信息技术教师带的班级多,学生多,课时多,教学任务重,杂务多,信息技术教师大多还要负责机房的维户,甚至还有学校其它的工作。不利于师生交互,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学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碰到只要有人稍微指点、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部比较低的学生,碰到问题如果没进行及时讲解,就去进行具体的操作,那么一节课也许什么也没做到就下课了。

    因此,开展小组学习和小组竞赛的模式,鼓励小组同学分工合作、互助学习、共同进步,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开展德育渗透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又一个普及的高潮。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掌握足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或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让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速度水平与国外的差距,从而产生自豪感和危机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戒骄戒躁、奋发图强,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强调在Windows中关机的步骤,而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让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爱护计算机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如果在作品中摘抄了哪个网站的文章,在结尾处一定要注明,使学生具有版权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介绍即时通讯软件时告诫学生不能借收发电子邮件之机互相取笑同学,要学会尊重他人等。

    这些事很小,但实际都是一种教育,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成长,使其既收获知识锻炼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与当今社会相符的信息素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