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视界】板障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

 忘仔忘仔 2020-08-17

    板障型脑膜瘤又称原发性颅骨骨内脑膜瘤,属于比较罕见的异位脑膜瘤,好发于颅缝或骨折线附近,发病年龄在10-20岁及50-7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斌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起源于胚胎发育时残留于颅骨内的蛛网膜细胞团,或源于神经外胚叶的神经鞘施万细胞,或外伤后凸入骨折缝内的蛛网膜细胞,目前多倾向于第一种假说。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以头皮下骨性肿物就诊,一般生长缓慢,质硬、不可推动,无局部压痛,随着肿瘤增大可向颅内突出,压迫脑组织引起相应的定位体征。

       影像表现:板障脑膜瘤无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病变多向颅骨外板方向发展,早期多不累及内板,颅骨板障膨胀增厚,CT平扫呈稍高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晚期可见骨质坏死溶解引起的骨质破坏及钙化。MRI扫描T1呈等或稍低信号,T2呈等或稍高信号,邻近结构受压变形、移位,病变坏死、囊变及钙化可导致信号不均匀,增强检查肿瘤显著强化,一般无“硬膜尾征”,部分肿瘤邻近的硬脑膜可显示增厚,可能是肿瘤侵犯或继发的硬脑膜刺激反应。

       依据骨质改变不同分为3类:成骨性、溶骨性、混合性。成骨性病变呈磨玻璃样高密度膨胀性改变,与骨纤维结构不良表现类似;溶骨性病变有更多的恶性组织特征,更具有侵袭性,表现为颅骨溶骨性改变,头皮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形成;混合性兼具两者影像特点。

       鉴别诊断:

1、颅骨骨瘤:多见于颅骨外板,无痛、广基底,病变局部呈圆形或椭圆形,突出于颅骨外板的致密骨性突起。

2、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多发生于青年男性,多数颅面部病灶CT呈均匀磨玻璃高密度,少数混杂岛屿状低密度,病变与正常骨逐渐过渡无明确界限,不累及邻近骨缝。

3、嗜酸细胞肉芽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年,多为良性孤立的非肿瘤性溶骨性破坏,呈穿凿样、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无硬化边,骨膜反应少见,多有局限性疼痛和肿胀,常见于额骨、顶骨和下颌骨。

4、骨软骨瘤:好发于颅底,X线局部骨质广泛破坏,病灶内常有钙化;CT显示病灶边缘不规则,病灶内高低密度混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