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味地理】“洛阳桥”不在洛阳而在泉州?

 风吟楼 2020-08-18
导读

以地名命名的桥梁,我们听说过的不在少数,“武汉大桥”、“珠港澳大桥”……而“洛阳桥”不在我们熟知的洛阳,反而在距其1500多公里的泉州,这便令人好奇了。不仅如此,“洛阳桥”的桥基是船的形状,与我们所见的矩形桥墩有颇多的差距,此外它还是一座石桥,在森林资源丰富的福建省,可谓是别具一格。

1
身在泉州的“洛阳桥”

洛阳桥(Luoyang Bridge),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其名称的由来与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事件有关。当时中原地区大规模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为纪念故土便用洛阳和故国的晋来命名新的家园,洛阳江和晋江也由此而得名。

后来,东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极为兴盛,带动了泉州一带的经济繁荣,洛阳桥便是在这一时期修建完成。洛阳桥,为当时广东与福建进京的必经之路,但是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船只摆渡,每逢大风海潮,人与船常被一起卷入江中,由此,人们祈祷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后来,渡口修建了大石桥,取名为“万安桥”。

洛阳桥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存在了八九百年,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2
建材用石不用木的洛阳桥

福建一带的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森林覆盖率(66.8%)最高的省份(如下表所示),因而福建木制的古桥非常常见。

 中国各省森林资源覆盖率排名

注: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7年数据),天津市未公布数据,故不在范围内。

而洛阳桥为我国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其桥面由几百块石板铺设而成,每块石板重达几十吨。在没有机械的年代,石料的运输和铺设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其建造难度大,费用资金高,那为何还选用石材呢?

1.自然条件的驱使

洛阳桥位于洛阳江入海口,货物的承重吞吐量要求高,海浪的冲击侵袭强,海水侵蚀力大,据史料极在,泉州地区仅明朝200多年间,发生了近30次大型风灾,60多次水灾和30多次较强烈的地震灾害。建造跨海桥梁,质地坚硬,抗海水和风侵蚀的石桥,无疑就是最好的选择。

2.独特石料的推动

福建沿海位于十分少见的晶洞花岗岩地区(指岩浆在固结过程中,由于二氧化硅含量大,黏度大,其中含有的气体,没有排出岩浆,固结之后形成了晶洞,故而得名晶洞花岗岩),我国大陆出现的地方便主要在福建沿海,向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在南边的广东入海了,北边是我国的东海和黄海,在韩国又露出地表。

 

晶洞花岗岩是特定地质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二氧化硅含量比一般花岗岩含量高,所以它比一般的花岗岩硬度更强,黏度更大,也更加坚固,它建造的桥梁,也可得以长久保存。

3
科马提岩

科马提岩1969年发现于南非巴伯顿山地的科马提河( Komati)流域,故以此命名。

△科马提岩

科马提岩是 一种超基性(指SiO2<45%)喷出岩。它是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产物。

在南非、澳大利亚西部、芬兰、美国、加拿大的太古代绿岩中常有科马提岩出露。与科马提岩有关的矿产有金、铜、锑、镍,其中镍矿储量尤为丰富,有时也有温石棉、菱镁矿、滑石等矿床。

4
牡蛎粘连的“海内第一桥”

在大风大浪的气象条件和淤泥遍布的地质条件下,建造出“海内第一桥”并非易事,古人便首创了两种建桥方式。

1.桥基为筏形,减少海水侵蚀

洛阳桥在桥底铺满了小石块,形成了一条连接江底的矮石堤坝,在坝上修筑船形墩,其桥基形状不是矩形,而像像一艘艘小船,叫做“筏形桥基”。这种尖头船形墩便于分水,从而减轻了海浪对桥墩的冲击,而且桥底的石块不仅能挤开淤泥,同时还能分散桥墩的压力,让桥墩在水底更加稳固。

2.牡蛎为粘接剂,加强石块连接

古代并无钢筋水泥,金属和石灰浆因海水易腐蚀或不易连接,桥基桥墩石块间的连接成为了问题。位于沿海地区的泉州,牡蛎产量较多,古人便用“种蛎固基法”,用牡蛎来加固桥墩。牡蛎有一种特性,能分泌黏性物质且黏性强,将牡蛎壳黏附在其他的物质上,能有效防止被海潮卷走。再加上牡蛎的繁殖力强,一只很快就能变成一片,它们紧紧地的交接在一起,便解决了石块分离地难题。

3.潮水涨落为便,进行桥梁的铺垫

潮汐的水位变化,为桥面巨大巨重石块的铺设提供了自然之便。在涨潮之际,利用木牌运载石梁到两桥墩之间,安放石板,退潮时,水位下降,石梁就很容易安放在桥墩上了,这就是“浮排架设桥梁”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