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节特刊】彭丽|妈妈的“千层底”(贵州)

 百姓文学社 2020-08-18

《百姓文学》春季刊目录

“相约拉萨,心灵之旅” 《百姓文学》《作家文学》西藏采风活动

 彭丽

每次收拾鞋柜,都会扔掉几双久放不穿的鞋,然而有两双鞋,跟着我从老家搬到大哥家,我结婚后,又从大哥家搬到我的家,换过好几个柜子了,却始终被我当宝一样珍藏。那便是多年前妈妈和小姨亲手做的两双“千层底”布鞋。每当看到它们,我就想起老屋里妈妈床头柜子上那个装满针线和布头的古老的麻蓝,就想起小时候看妈妈做鞋垫、纳鞋底、做布鞋的情景。

记忆里,妈妈最多的手工就是针线活。无论春夏秋冬,除了上山干农活的时候,好像她手里随时都拿着鞋垫或鞋底,在那个中国经济还很萧条的年代,我们全家人都有妈妈亲手绣上精美图案的鞋垫,都有妈妈一针一钱纳的千层底鞋。

妈妈是个巧手,她们姐妹四人个个都有一手好针线活。农忙时节一过,妈就把家里人们穿了不能再穿的全棉衣裤拆开,一块一块抻平,捡净线头剪去须边,用汤圆面和水搅一碗浆糊,一层一层粘在一起,摊在一块大木板上,上面压一块厚重的木板,避免其脱壳或卷曲,再摊到太阳底下晒干,称之布壳,此布壳有厚有薄,最薄的粘四五层,用来做鞋面;中厚的大概粘八至十层,用来做鞋垫;最厚的得有二三十层,足有一厘米以上厚,用作鞋底,用这样的布壳做鞋,才会有成型的鞋面、有力的鞋垫。而这最厚的鞋底布壳,想要它撑起一人重量、长久有型不软塌,还需用到一种叫做“笋壳”的东西,妈妈曾带着我们到邻居家的大水竹林里,去捡一些又大又完好无损的新竹笋壳,在火炉上面把黑麻麻的会咬手的细毛烤焦、擦干净,摊平,剪成鞋垫模样,用细线将两三层笋壳缝叠在一在,再用一层布包边,然后在笋壳上下两面各粘十几层布,这鞋底布壳就打好了。也许因其是一层一层又一层粘起来的,人们便称它为千层底。

要做出一双合适又漂亮的鞋垫及鞋子,离不开一个好的鞋垫、鞋底和鞋帮(面)样板,妈妈便找来家里的烟盒酒盒,拿起剪刀熟练地剪起来,不用笔画,不用尺子,一会儿一双双大小不一的鞋垫和鞋底的样板就出来了;鞋帮是要费劲些的,妈妈就凭着她丰富的经验和想象,剪出不同的样式:可爱的小凉鞋,有鞋带的浅口鞋,适合夏天穿;没鞋带的深口鞋,适合春秋冬穿。大人孩子的各不相同,男式女式又各不一样。但在妈妈的手里,都像变魔法一样一会儿剪出一双,且乖巧精致。

一双耐穿的鞋垫和鞋,不仅要布料较好,还要有好质量的线和精密的针脚。做鞋垫用的线,起初是一扎十根的纯白棉线,不耐用,不耐磨,后来,妈妈见街上缝纫店里有锥形大线团,耐用又耐磨,她就一大团一大团买来,或黑或白,用来做鞋垫和鞋面。但纳鞋底用的线,就没那么容易买了。那线得自己搓。怎么搓呢?我并不知我家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一块专门种麻的土地,待麻长成熟的时候,妈妈会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把一人多高的麻秆从根处割回家,叶子煮熟喂猪,剐下麻秆的外皮在水里浸泡,再用麻刀(专门剐麻的小刀)蜕去外层绿皮,只剩一层又白又有韧劲的麻丝,晒干后根据鞋子的大小或厚度将麻丝搓成无数根粗细不一的光滑的麻线,挽成一个个团,大鞋、较厚的鞋底用粗线,孩子穿的或较薄的鞋底就用细线,这麻线不仅耐磨,还防腐,所以成了纳鞋底当之无愧的首选线!为了纳鞋底时麻线不毛不断,还要买来蜂巢熬成腊,揉成一团团一块块,因其色黄,称为黄腊,纳鞋底时将麻线从中勒过,使其裹上一层纳,既避免麻线抽丝或磨断,又能使抽线时更加顺滑而省力一些。

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妈妈会按样板把布壳剪好,做鞋垫的要在上面粘一层新买的红布,下面粘一层新买的白布;做鞋底的则上下两面都各粘一层新买的白布;鞋帮面由各自喜欢什么色就买什么布粘外层,内里仍是洁净的白。待浆糊干后,才真正开始用针用线。

妈妈做鞋垫,总是凭直觉去镶边,两条边线匀称且整齐地沿鞋垫边缘排列,中间的图案简单大气,最主要的是她的针脚,不像很多人做的:正面花纹好看,反面线条一团乱。妈妈的针脚,不仅细而密,还非常整齐,正面是十字绣,绣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图案或花朵,甚至动物;背面是成列的线条平行排列,绝不允许有两条线交叉,必须清清爽爽,毫不凌乱。后来姐姐和我学着做时她还时常强调:正反都要讲究。因此造就我们对鞋垫的审美也要以正反都成花纹来定论!虽然手艺远不如妈妈,但是仍然尽力追求妈妈的标准!

至于鞋底,花纹没那么多讲究,但必须一针一针横成排、斜成队地排列,线脚像集体排队照相的人们一样对空站,因鞋底厚,麻线粗,故而每纳一针都是非常吃力的,想把每一针拉紧更是很不容易的,于是妈妈经常把麻线成圈状挽在手背手掌间用力拉,手背常是一条一条深深的勒痕;手实在都受不了了,她就把膝盖当滑轮,便于每针都能拉得更紧,因而膝盖也常布满红红的线痕。但也因此,妈妈纳的鞋底平整、密实,不咯脚,且耐磨耐穿。是寨子里很多人可望不可及的!

鞋面不花多大功夫,只要把口边包好就可,偏偏这又是个技术活,为防包边的布滑纱,那就需挑选织得细密的上等布剪成两厘米左宽的布条,但绝不能横剪或竖剪,须斜着剪裁,且紧贴鞋面边缘内卷包紧,用细线密密地缝上,不让浅口鞋的转角处常因漏空而须边、裂开。妈妈自是做得非常完美,在寨子里也小有名气。尽管她也细致耐心地教过我和姐姐,但我们始终不敢恭维自己,记得妈曾严肃地告诫我们:“女孩子要好好学点手艺,不然以后被人瞧不起。”那时我们就暗笑,要是不好好学学,怕长大嫁不出去?于是利用暑假跟着妈妈白天顶着闷热、夜晚点着油灯为自己做鞋子,虽是做得能穿上脚去,但与妈妈那技术相比,永远无法企及!

鞋面鞋底都做好后,就只等把鞋面钉在鞋底上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却也是最花力气的一步,因为鞋底和鞋面叠在一起,用大针也很难将其扎穿,于是便要用到小锥子先钻个小眼,才一针一针用麻线缝上去。鞋面和鞋底的头部要刚好对正,有一丝歪斜都将影响整只鞋子的舒适与美观。妈妈做事一向极其认真,所以再难她也要密密地缝,一丝一毫都不容马虎。因此,妈妈做的鞋,穿上大小肥瘦合脚,走起路来很稳当,还能避免小孩子养成走路不正的习惯!

村里的好多同龄的婶婶嫂嫂们,常来我家和妈妈切磋技艺,把妈妈剪的样板比着剪一个回家,做好一切前期工作后,就三五成群地坐在屋檐下一起绣鞋垫、做鞋帮、纳鞋底,说着笑着,那就是她们最快乐的时光!

妈妈是这样认真地做鞋垫、做鞋子,也是这样认真地做人做事的。如今的她,眼睛不如年轻时那般清澈明亮,手脚不如年轻时那般麻利有力。但是照看孩子们的间隙,她仍旧喜欢翻出多年前粘好未绣的鞋垫,坐在阳台上,戴个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绣,那股认真劲头,不减当年,那鞋垫上整齐的针脚也丝毫不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妈妈亲手做的鞋垫,我垫坏好多好多,还有好多双旧的新的,早已下岗,可都静静地生长在收纳柜里,貌似要长出另一个春天!“无论走出多远,也走不出妈妈的视线。”妈妈亲手做的千层底鞋,我穿了一双又一双,尽管现在早已不再去穿,但它早已养成了我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堂堂正正走路的习惯,今后,我们这一双双从大山里走出的脚,无论穿上什么样的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路,更无论走到什么样的地方,想想妈妈做的千层底,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再惧怕远方!

(2018.03.02)

作者简介

 彭丽,笔名:若水,贵州毕节人,小学教师,贵州省普通话水平测评员,生在大山深处,质朴的文风如其质朴的人,简单的文字编辑同样简单的人生。爱好旅游、摄影、诵读等。

关于我们

《百姓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

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