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现代心理学遇上中医情志疗法

 至诚金方 2020-08-19

中医运用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将人体归纳为心肝脾肺肾五大藏象,根据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同特点,将各种情志具体归纳为某一脏的生理功能,即五脏生五志,其中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恐(惊)为肾之志。当发生突发、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失调情况时,便也首先损伤有关的脏腑,也就是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

在治疗上,中医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提出了以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达到调节由这种不良情志所引起的疾病的独特治疗方法,也就是以情胜情疗法,有些人亦称为情志相胜、五志相胜、情志移遣疗法等。

早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便有记载:“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即是通过五行相克理论推导出来的情志疗法。

但是,虽然《黄帝内经》提出了情志疗法的治疗原则,但是却没有记载具体的临床操作方法。例如:所谓“悲胜怒”,但是临床上要采取什么方式去做到呢?

在《唐伯虎点秋香》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搞笑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唐伯虎一大早跑去华府门口卖身葬父,秋香姐姐很是生气。接下来便是唐伯虎和路人甲比惨的戏份,各种惨绝人寰的凄凉经历感人肺腑令人怆然而泪下,为了比惨甚至连小强也不放过。最终唐伯虎以其技高一筹的无节操演技感动了秋香姐姐,不仅不生气了,还把他招入了华府。


《唐伯虎点秋香》片段视频

这段看似荒唐的情节,其实也是反映了中医情志疗法中“悲胜怒”的原则。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儒门事亲》,他对于情志疗法的发挥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对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的情志疗法的基本原则,他具体地描述了临床操作方法: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唐伯虎的这个桥段,正是淋漓尽致地发挥、验证了张从正的学术主张。

张从正非常明确地提出,医生使用情志疗法,必须随机应变耍点小流氓、小手段,必要时节操也可以不要,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所谓“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张从正做过太医,在当时也有“神医”之称号,在一般人的眼中,本来应该是一个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至少也是端庄儒雅的医者形象,但是他在临床上用起情志疗法时,却也是溜到节操碎了一地。请看他的一个医案:

“息城司侯,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

张从正是有神医称号、做过太医的医生,声名在外,一般人可能都请不起这样的名医来看病。这个医案中的患者能请到张从正来给他看病实属不易,按正常的待客之道,肯定会在张从正来之前在家里备好茶酒宴席准备招待。这家人为了治病也是双管齐下,一边是请来神医治病,一边是请来法师施法驱邪。法师施法设坛念咒,甚至会有民间常见的跳大神之类的仪式,请大家自行脑补一下当时的场景。结果万众期待的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至少也是端庄儒雅的神医太医张从正先生一到病家,画风突变,二话不说跑去和法师一起施法念咒跳大神挑逗患者,实在是难以想象当时的人们看到张从正这种行为的表情是怎样的。但不管怎么样,患者倒是被逗得挺嗨森,大笑一场,病情渐愈。张从正分析说,这叫“喜胜悲”,也就是他所说的“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

张从正情志疗法的医案还有不少,再举一案,大家自行脑补,琢磨一下张从正“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的深厚功力: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在当代心理学中,行为疗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治疗方式之一。张从正的不少情志病治疗方案,不仅具备如上述的情志疗法,也有很多暗合当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他在《儒门事亲》中说:“余尝击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而畏响,魂气飞扬者。”这种治疗方法即为满灌疗法。满灌疗法也称暴露疗法,一下子呈现最强烈的恐怖、焦虑刺激(冲击)或一下子呈现大量的恐怖、焦虑刺激(满灌、泛滥),以迅速校正病人对恐怖、焦虑刺激的错误认识,并消除由这种刺激引发的习惯性恐怖、焦虑反应。故也称为冲击疗法或泛滥疗法。满灌疗法一般采用想象或模拟的方式,也可以让病人直接进入到令其最恐怖、焦虑的现实场景,即直接与令其最恐怖、焦虑的对象接触,并尽力设法使病人坚持。一般只要坚持,恐怖、焦虑反应就会消退。满灌疗法常被用来治疗恐怖症和焦虑症。

又例如,张从正还运用了系统脱敏疗法。如下案: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而不惊。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终身厌服,如有言戴人不知医者,执戈以逐之。”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实施这种疗法时,首先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异常行为表现(如焦虑和恐惧)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境引起的,把所有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阶层”。然后教会患者一种与焦虑、恐惧相抗衡的反应方式,即松弛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而解除焦虑;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逐步地使松弛反应去抑制那些较弱的焦虑反应,然后抑制那些较强的焦虑反应。这样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焦虑反应也予以消除(即脱敏)。

按照系统脱敏疗法的原则去分析这个医案就会发现张从正的做法非常符合系统脱敏疗法的操作,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张从正也从此收获铁杆迷弟一枚:“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终身厌服,如有言戴人不知医者,执戈以逐之。”

若以张从正的这些经验作为佐证,可以发现,中医的情志疗法在当代仍然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值得深入挖掘研究运用,造福患者。

推 荐 阅 读点击标题查阅

 菩萨心肠弘仁术,神仙手眼济苍生(纪念国医大师朱良春诞辰百年)

◆ 心律失常病因繁杂,当分型论治

◆ 我的六十年岐黄之路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