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举考试:请托、怀挟、冒籍三大作弊方式究竟是什么意思?

 猫眼观史 2020-08-22

道路千万条,诚信第一条,高考不规范,前途两茫茫;

不论是现在的考试还是古代的考试,一直有一种现象屡禁不止,那就是——作弊。

学子们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违背考试的宗旨,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诚信原则,实际上是最可悲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遥远的古代,去探索一下那个年代的舞弊行为,希望以此来警醒当代的考生千万不要心存侥幸,就算考试失败了还有重来机会。

但是考试作弊的恶劣性质已经上升到一个人的品质问题,而且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惩罚在高考中作弊的人,人生这步路要是走错,就很难再来,因此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科举作弊

现在的考试虽然还是会出现舞弊的情况,但总体较古代来说已经好很多,现在舞弊的方式大多是夹带考试相关资料进入考场或者采用高科技手段来接收与考试相关的信号,无论何种虽然存在,但都只是少数。

而在视科考为一生最重要的任务的古代,舞弊现象却非常普遍常见,舞弊的方法也五花八门,除了最常见的考场舞弊行为外,还存在很多托关系走后门的方式,而且伴随着朝代的变换,各种舞弊手段花样翻新,让人措手不及。

本来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为了追求公平性,但却因为社会状况,让这一初心一再被破坏,使得让很多人钻了科考的空子。科场中的舞弊行为是当时科举时代就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来越猖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在当时的人看来,科举考试是一场极其艰难却没有硝烟的战争,参加考试的人多,能够获得功名的人却只有寥寥几个,这就导致了矛盾源头的产生。对那个年代的士子们来说,功名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 ,甚至很多人抱有至死地而后生,不成功便成仁的极端想法,为了获取功名他们可以采取很多铤而走险的手段。

毕竟若成功,等待他们的将是无尽的荣华富贵,若失败也就是保持现状继续科考而已,所以很多人都因此奋手一搏,进而去寻找和尝试那些不正经的手段。

科举考试的三大作弊方式

请托

最开始的科场舞弊方式主要是请托。

何为请托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和考官打好关系,买通考官来为自己增加中举的可能性。在当时那样一个腐败落后的社会性质下,很多贪婪的官员都被学子巨额的报酬打动,并因此来帮助他们徇私舞弊。这种行为在唐朝时期最为猖狂,因为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尚不完善,科举事宜多交予底下的官员去办,因而这些人手里掌握了大量的权利,可以轻易改变科举的结果。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有一位叫做孔英的举子前来应考,因为自身行为不端,导致很多人都对他产生不满,当朝宰相也时有耳闻。后来在恰逢他来应试,宰相对一旁的人讽刺了一句“孔英来矣!”。谁料这人并没有听出宰相的讽刺,反而以为宰相看好此人欲让他及第,不久之后放榜,孔英榜上有名。虽然这只是当时的一个误会,但从中也足以可见当时的请托之风有多么猖狂,仅仅因为宰相的一句话,就可以直接不看其他人的成绩,直接孔英直接定为状元。

怀挟

后来科举考试的考场规则越来越严苛,舞弊的手段也跟随发展不断完善,甚至有很多新的手段跟随着产生,比如“怀挟”,也就是夹带。

夹带和现在的打小抄性质差不多,都是将与考试有关的资料藏进衣物中带进考场,在考试中运用这些资料进行参考以达到提高卷面成绩的目的。当然当时政府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来抑制这一现象。

宋真宗时期明文规定,应考之人除了书案之外,不允许将其他任何物品带进考场,并且设置监门官对他们例行检查,若是发现有夹带行为,直接轰出考场同时禁止再次参加科考,这在当时重视举业的学子们看来已经是非常严苛的惩罚了。

虽然相应的惩戒措施逐步出台,但是仍然还是有人铤而走险,这些人认为虽然风险很大,但是一旦成功中式的可能性就增大,只要有机会他们都不会轻易放过,尤其是那些多次参加科考都没有成功的人,更是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这些作弊方式可谓是气坏了宋真宗和乾隆皇帝!

因为到了明清时期,夹带问题越来越严重,防止夹带的禁令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至清朝乾隆时期,为了整顿考场风气,杜绝舞弊行为,乾隆耗费精力。先是派遣大量军役进行搜查,为了提高搜查的效率,还对检查者进行相应的奖赏。

而这些军役为了得到赏银,搜查得极其仔细,甚至不放过应试者门的衣裤,在这样强硬的措施之下,收获也是巨大的,当年的考场之外搜出了夹带者近40人,这种场面在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而那些比较胆小的人也因为没有夹带书籍,索性直接交了白卷,这次严厉的整顿之后,一段时间内科考风气也的确得到改善。

冒籍

另外一种舞弊的行为则出现的较晚,这便是“冒籍”。大宋时期规定,各位读书的学子必须在当地参加考试,但是因为地方发展情况不一,中央给的名额也不一样,有的偏远地区名额仅仅只有一两个,竞争者门挤个头破血流都未必能争取到名额。而作为当时都城的开封府,各方面都极为发达,给的解额数量也更多,入选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很多外地的士子们不惜冒险寄居京师,千方百计参加京师的解试,而那条早已颁布的诏令也直接被忽视,“冒籍”就是这么来的。这种现象在明清两个朝代较为严重,清朝时期最为猖狂。因为冒籍而中式的人也不在少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然科场的舞弊手段并不止上述这几种,还有其他的一些在这里就不过多阐明。纵观整个科举发展历史,科考舞弊的行为从科举的形成开始就几乎同时产生,并且在随着科举的日益发展,舞弊手段也越来越多,从最开始明目张胆的请托到后来渐渐演变为偷偷夹带,不论哪一种都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若是为了一朝功名,丢弃了最基本的道德,就算日后功成名就也不过是个虚伪的蛀虫,空有一副虚荣的躯壳而已。

总结语

通过这些舞弊行为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科考功名的重要性,以至于一批又一批的人为了获取功名而铤而走险,明明知道被发现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也依旧不管不顾。

通过本文,希望能够警醒广大的高考学子们,一定不能学习这些人的这些行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就将这次考试当作再平常不过的测试就好了,若是有真实力又何惧这普普通通的一场考试。

反之,若是觉得自身实力不够,那更加不应该采取舞弊的行为,和考试比起来,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才是最重要的,若是为了这一次考试丢弃了做人的原则,那也实在是不值得。何况如今高考舞弊的惩罚措施越来越严苛,切不要为了所谓的高考成绩而毁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要相信,高考只是一场对过去的检测,绝不是终点,高考成绩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与否,所以尽管努力就好,因为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参考资料:

《唐代举子科考生活》 刘琴丽

《科举生活掠影》李世愉

【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