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也谈“佛系”?

 素笛轩 2020-08-22

我们先前所谈论的“仁”、“道”、“礼”等范畴,都仅仅是在“知”的层面上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虽然在《论语》中仅仅出现一次,但它代表是是孔子的实践观,是在“行”的层面上。所以说,了解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

“中”之含义

“中”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二十六次,对这二十六个句子进行分析,可大概明了“中”的含义。

第一、“内”。例如“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第二、“中间”。例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第三、“执中”。例如“中庸之为德也,其志矣乎!”

第四、“中等”。例如“中人以上,不可语上也。”

第五、“正确”。“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庸”之含义

“庸”在《论语》中仅仅出现一次,即“中庸之为德也,其志矣乎!民鲜久矣。”郑玄释“庸”为“用”。又注《中庸》“君子中庸”句云:“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朱注引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诠释

前文我们已经提到,“中庸”仅在《论语》中出现一次,即《雍也》篇所载,朱熹解释“至德”:“谓德之至极,无以附加者也。”在现实生活中,“中庸”被理解为折中之道,即在社会现实的实践中应遵循不偏不倚的人生态度。朱熹释“中庸”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谈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是表明了一种执中的生活态度。

“中庸”之体用

论述一个思想,不仅仅在于深入了解它,更重要的是它的教化意义。蔡尚思曾归纳孔子“中庸之道”的处世原则:“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认为“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是他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是他对物的中庸;“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是他做事的中庸;“见危授命”与“危邦不入”,是他处理生死的中庸;“师也过,商也不及”,是他评价人物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他审美的中庸;“敬鬼神而远之”,是他对待鬼神的中庸;“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是他交友之道的中庸;既要“亲亲”,又想“尚贤”,是他善用人才的中庸;“礼之用,和为贵,”是他治国之道的中庸。

总结下来,可以用一个很流行的词汇来形容“中庸”的生活态度,即“佛系”。

小编也是一个非常佛系的人呐!对待生活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生活态度,不过分执着于眼前的名利,毕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时代表不了一世。

对于待人接物,小编异常信奉公子佳句:“世间冷眼不须论,争知我,风月一闲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便是“人间我本寻常客,一遇知音便不同”,没有就“小隐成孤绝”。

对待生死,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既然从未经历,又何故为此伤神?先哲大多数有着豁达的生死观,庄子就认为人的生死是道的一种运动,人走向死亡是复归于道的一种表现,所以说,不必为此而烦忧。孔子也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生活之中您是否也是个佛系的人呢?您对待“佛系”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哦。

栏目策划:清圆;图文编辑:疏桐

图片来源:网络

知行合一 · 1911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