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思明居士 2020-08-2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食物不仅是解决温饱和民生问题,而且还是我们国家深远文化的传承,古代的食物或许没有现在种类繁多,但人们对美食的研究依然是乐此不疲,不断出现新的美食品。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到了宋朝,我国的美食文化出现了重要变革,不管是从烹饪技巧,还是从宴饮风俗都这有重大的转变,达到了历史上美食文化巅峰;虽然宋代美食文化得到了质的突破,但儒家依然主张:“君子远庖厨”,所以那些决定着我国文化传承的士大夫,并没有对美食有过多的研究,也没有相关的记载。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北宋偏偏有一个大文豪对美食情有独钟,他就是苏轼,他作为北宋著名的豪放派士大夫代表,天性率真,从不掩饰对美食的热爱,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君子远庖厨”的思想禁锢,遇到美食往往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心有所想即兴而发。

苏轼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妙笔生花记载了不少美食佳酿,他甚至还直接下厨房参与烹饪实践,创制出许多美味佳肴,其关于饮食的佳作和逸闻趣事广为流传,在他的一生中,品美食赞美酒,还对酿酒,品茶,茶艺,烹饪,厨艺以及养生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其关于美食的诗文极大地提高了美食的文化内涵,对我国饮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美食文化影响深远。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宋代虽然不如唐代那样疆土版图广大,整体实力强大,但在经济和文化上却毫不逊唐代,各类城镇店铺繁多,商品琳琅满目。

《论财利疏》记载:“宗戚贵臣之家,第宅园圃,服食器用,往往穷天下之珍怪,极一时之鲜明。”

从司马光的描述之中就能看出,北宋上层社会饮食在器物上极尽奢华,民间饮食业也十分发达;根据《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繁荣景象,可以清楚地看到酒店和饮食店的招牌,还有街边食摊,说明北宋时期京城美食业十分发达。

有美食就要有美酒相伴,古代文人都离不开酒,早在唐代就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北宋的苏轼亦是如此,他一生爱酒,尤其是他对酿酒事业的热衷和贡献,超过了大多数古代文人对酒的钟爱。

苏轼爱酒善酿酒

苏轼的一生虽然仕途跌宕起伏,但不论逆境还是顺境,他都能顺其自然,性情豪放的宴饮交友,饮酒赋诗、并且亲自酿酒,以酒会友,以酒助文,他的人生与酒难以割舍;东坡好酒,更善酿酒,他对酿酒的痴迷更是却了士大夫的傲骨。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的酿酒技术并不是很高,在市面上买到的酒一般都比较劣质,所以很多的文人都会选择自己酿酒,但由于技术有限,也比买来的好不了太多,不过苏轼就不一样,他在酿酒的道路上,可谓下了不少功夫,他以酿酒为趣,在饮的美酒时,也广泛收集和学习酿酒之法,寻得酿酒良方后,还勤于钻研,亲自酿造。

从他诗文中可知他亲自酿过多种酒品,其中最让人赞叹的是,他不局限于依照方子酿酒,而是更善于钻研,积极改良酿酒技术,甚至探索酿制新的酒品,经他改良和研创的酒多成为传承美酒。

根据苏轼的《蜜酒颂》中记载:“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可见,苏轼最为得意的就是他改良过后的蜜酒,蜜酒在北宋的黄州很早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并不怎么出名,而且喝完以后容易使人腹泻,所以极少有人买,直到苏轼到了黄州之后,蜜酒一跃成为了当时炙手可热的网红酒。

苏轼觉得蜜酒应该是有着更高的层次的,所以他伙同当时的一位叫杨世昌的道士一起钻研蜜酒的配方,在两人一遍一遍地改良之后,终于酿造出了色泽金黄、晶莹清澈,香醇可口又滋补养生的蜜酒,还在高兴之余创作了《蜜酒法》,上面详细记载了蜜酒的酿造方法:

“予作蜜酒,格味与真一相乱。每米一斗,用蒸饼面二两半,如常法取灌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且以二斗米炊饭投之,若甜软,则每投更入面与饼各半两。又二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酌损益也,入少水为妙。”

苏轼用文记录舌尖上的美食

当然,苏轼除了对酒的热爱,对于美食也是同样痴迷,不管是田间野味,还是居家美食他都是十分地喜爱,为这些美食写下了许多赞美歌颂的诗文。“海山仙人绛罗绮,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这是苏轼到广东地区后对荔枝的赞美,同时也是在褒贬时局;“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流露出苏轼对田间野味的喜爱之情;“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表示苏轼流连于大自然的美食之中;“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黄州猪肉也强烈吸引着苏轼,另外还有关于豆粥、野鸡等的诗文,可见苏轼对于美食热爱。

颠沛流离的生活,尝尽各地美食,造就一个大美食家

苏轼不仅喜欢吃这些形形色色的各地美食,他还善于用诗文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研究北宋美食文化的史料,这主要与苏轼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根据《苏轼传》中的记载,苏轼到过河南、陕西、广东、海南等等十几个地方,苏轼去这些地方,除了赶考之外,绝大多数都是被贬后去上任,都是独自在外过着飘零的生活。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所以苏轼只能寄情于美食,边品尝美食,边欣赏风景,过着浮浮沉沉,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样反而,让苏轼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美食,同时为了生存,他必须要去适应当地的食物,最后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个热爱美食的大文豪,以文人的身份将所接触的美食以诗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传承至今。

苏轼喜爱美食不仅体现在自己吃过各地美食,同时还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制作了许多美食,兴趣使然,苏轼爱好创造。

《苏东坡全集》记载:“今岁旱,米贵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垦辟,欲种麦,虽劳苦却亦有味。”

这里也充分说明了苏轼困顿一生,制作美食是在被贬之地困苦的生活而被迫自给自足,苏轼看似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但大都是被贬之后的无奈之举,在被贬之地几乎都是无实权的闲职,微薄的俸禄还不按时发放,为了生活,他必须自给自足,靠着自己的双手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不管苏轼的初衷是怎样的,他所创造的这些美食都给时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苏轼被贬谪无意中创造出“东坡肉”

苏轼,字子詹,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最有象征性的一道美食就是东坡肉,是我国历来影响最为广泛传统名菜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因苏东坡创制而得名,苏轼在诗文中写道: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所描述的肉就是后来的东坡肉;对于东坡肉的由来,有着很多种的记载,不过鉴定,以黄州由来和杭州由来,两地最有说服力,元丰二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吃过黄州的猪肉之后,觉得味道不尽人意。

所以在黄州期间,苏轼开始钻研猪肉的做法,对黄州现有的猪肉做法进行改进,将自己四川老家的猪肉烧法与黄州本地的猪肉烧法进行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猪肉烹饪方法,即《猪肉颂》的记载的:“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因为这样烧制出来的猪肉软而不烂,肥而不腻,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这句话也成为了黄州人们推崇的:“煮肉十三字诀”,苏轼每次有好友到访,都是以此肉来招待,收到了一致好评,开始在北宋广为流传。

苏轼被贬谪到杭州治理西湖水患,意外成就美食家

宋哲宗四年,苏轼被贬到杭州,碰巧正遇杭州西湖水患,苏轼官职被贬,完全是可以不用管西湖水患的,可以每天吃喝玩乐,但责任感并不让苏轼这样做,于是刚到杭州的苏轼承担了治理西湖水患的责任,几经转折,西湖水患终于平息,苏轼自然是成为了治理西湖水患的最大功臣。

但是朝廷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当没有看见,不过百姓还是非常感谢随时的,给他送了猪肉,黄酒等一些食材,但是一生为官廉洁的苏轼肯定是不会收的,怎奈盛情难却,只能便吩咐厨子将肉切成方块,用文火慢炖,将肉炖得香嫩酥烂,再将肉分送给当地的百姓,吃过肉的人都是赞不绝口,从此苏轼这种做肉的方法得到广为流传,被称之为东坡肉,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名菜。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既然是以东坡命名,怎么能少得了东坡鱼,虽然名气比不上东坡肉,但也是苏轼精心研制的菜品,苏轼一生咏鱼的诗文也是非常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在吃过河豚之后,认为有此佳味,就算是一死也值了,还有写鳊鱼的“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想出了在用刀划鱼身两侧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使鱼更加入味,又可缩短烹调时间。

苏轼所写的《煮鱼法》中也有对他做鱼的详细记载:“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这样的方法煮出来的鱼也被称之为东坡鱼,到现在也是很多人常用的煮鱼方法之一,可见苏轼在煮鱼方面的贡献一点也不比东坡肉差。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苏轼一生穷困潦倒,自然是不能天天大鱼大肉,平时也是会弄一些面粉做的小吃来充饥的,被称之为东坡饼,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之久,根据姚伟钧先生描述:

“此饼是上白面粉,配鸡蛋汤及盐、糖等调料,油馅而成,形状好像花朵一样,颜色金黄显眼,口感酥脆,气味香甜。”

苏轼虽然是在黄州当官,说是官,其实是一个闲的不能再闲的职位,每天都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为了解闷,他常常和一位参寥的和尚吟诗作对,绘画下棋,到饭点时,就在寺里吃饭,他多次吃到一种千层油酥饼,他感觉有点油腻,回家后,苏轼对千层油酥饼进行改造,解决了油腻的问题,更符合大众口味,创造了东坡饼,流传至今。

小结

苏轼一生在官场浮浮沉沉,曲折坎坷,他那率真的书生气,让政治对手又爱又气;苏轼的一生不是在被贬谪的过程中,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其实苏轼在当时,既不属于新党,也不属于旧党,变法派不喜欢他,保守派不理解他,但都文人相惜,没对他下狠手,顶多被贬谪驱逐京城。

苏轼在去往贬谪之地时,或者在贬谪的路上时,虽然仕途失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给苏轼在庙堂上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却让苏轼得以接触大千世界,得以接触田园生活,更接地气,更贴近百姓生活。

舌尖上的北宋:从苏轼的诗文中看北宋美食制作,意外成就美食家

苏轼遇到了多元的美食文化,尽管命运颠沛流离,却丝毫不妨碍他对饮食的热爱与钻研热情,他用诗文记录美食佳酿,为我国的美食文化史增添了浓重的笔墨;他在酒、茶美食等方面探索实践,不但满足了他自己的生活乐趣,也丰富了我国美食文化内容。

苏轼留下的经典诗文和逸闻趣事更是丰富了美食文化内涵,时至今日,很多特色美食都离不开苏轼的创作,可以说他对我国美食文化贡献很大,其意义影响深远;苏轼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他个性的表现,更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透过苏轼有关美食的诗文,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苏轼本人,更能了解北宋的特色美食,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繁荣的经济、富足的生活,以及朝廷上的政治争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