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之乐,乐在过程。淘到好书,结识志趣相投之人,记录人生的一段段旅程,便是多年淘书的收获所在。本文是孔网店家素笔残墨(点击红字,进入店铺:黄书郎)写下的文章,分享了自己“走南闯北”的淘书记。让我们一起走进正文,读读他在淘书中的快乐吧。 诸如此类,每个人对生活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淘书这件事,我是自得其乐,不曾勉强身边的人。我是一个生活吝啬的人,但在淘书上还算是较为大方的。 从小学五年级买第一本小小说开始,临近大学毕业,我的藏书大概三五百本,一年平均三四十本,多是来自路边摊位及二手书店。毕业后的前几年,偶尔会逛书店,也多是只看不买。自2013年始,淘书的渴望突然迸发了。 当时身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一个旧书一条街,每逢周六日凌晨四点半开市,四五十个被租下的柜子相对摆着,中间隔着一条路,每个柜子和柜子前的一小块空地便是一个摊位。 第一次赶周六早市时,考虑到路途较远,周五便赶了过去,在附近的网吧一直待到凌晨四点,起身赶往潘家园大门口。当时,已经有不少书摊主骑着电动三轮赶到,淘书客更是不少。大门一开,鱼贯而入。一片漆黑,没有想过带手电筒的我只能东瞅瞅西瞅瞅,看着这些淘书客打着手电筒与摊主讨价还价。 当夜幕拉开、天已发白时,好书已经很难再淘到了。有些摊位的书摆得整整齐齐,书脊朝上,天头朝内,地脚朝外,便于淘书客阅读、挑选,价格从5元、10元至百元不等,有些摊位在具有此类摆设的同时,还摆有书山,堆积成垛,均价2元1本、10元3本等,无论厚薄,买得放心,卖得省心。 在放弃这条淘书路的同时,我接触到了58同城,后来又转战其开发的App。起初,官方是不参与二手书买卖的,买家能够分区域、按距离、按价格进行排序,对我而言这是极大的便利。平台上的书多是书友不想留存的,性价比很棒。每天下班后,我便搜索整个北京城,一旦拍下,便前往各个地铁站,在与卖家约好的地铁出口处取书、确认收货、返回住处。 在这期间,我从北京搬到了北京东部的一个小镇,参加了几次当地的跳蚤市场,卖掉了部分不想留的书籍,同时结交了不少朋友。正是一位收藏地方志的朋友,把我带进了另一个圈子,结识了不少文学艺术爱好者,其中有一位和我同龄的、画画的认为艺术不可掺和杂质的、一起吃过一顿饭的朋友,2018年底离世,与其女友破冰坠河,当时已南下深圳的我甚为感伤。 到了深圳后,我接触到的第一家二手旧书店是外来之家(全称:深圳外来之家旧书连锁),在孔夫子旧书网平台上开有网店。 结识刘哥已一年有余,他朴素无华,坚定如铁。每每聚会、举办活动,他总在合影的边缘站着,总让我产生一种无助感。至于细看他的单身户外照,更是有一种沧桑感,看久了不免红了眼眶。当然,我希望他能早日退休,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在刘哥的店里,我认识了他的一位同学谢哥,个头同样不高。谢哥和刘哥的经营模式没有太大分别,都是店面和网上书店。 谢哥请我吃了顿午饭,感觉他是不怎么喝酒的,一瓶啤酒满脸红。在店里淘了些书后,便匆匆离去了。他在孔网平台的店名为“淘书乐二手书店”,与刘哥的网店一样,在深圳市网店排行榜里位居前列。谢哥与其夫人同心协力,店铺生意向来稳妥。空闲时,谢哥创作闪小说,并将心血编辑成册,出版了《回家》一书,我讨得一本签名版。 除这两家店外,附近还有两家店,其中一家已经歇业了。店主是一位很有勇气的女孩,瘦削高挑,独自经营。聊天中,得知她是在找工作期间,偶然的一个念头出现,便开了这家书店。书店很宽敞,有些书架还空着地方,沿着路边一侧是玻璃大窗,沿窗摆着一排桌椅,经常有小朋友在店里逗留、玩耍,或安静不安静地看着书,有些公益氛围。只是,房租涨幅太大,无力承受下去。 东莞凤岗镇有一家网上书店,我也是常客,和店主较为熟络。孔网平台上的店名为“粤读二手书店”,囤货近二十万册,采取薄利多销的新型模式,比较走俏,开业两年有余,拍卖和店内常规销售均为“三钻”等级,好评率99%以上。因业务较多,很少接待散客。 除此之外,惠州还有两家书店。其中一家老板较有文艺范儿,也能玩些行为艺术,去了能和他及一些书友喝喝茶、侃大山,顺带淘得一些书。 记得第一次去时打车前往,离开时临近晚十一点,店老板骑着电动车带我去了他朋友的旅馆。馆主年长我几岁,身处书丛,是同道中人。简单一番介绍后,他便向我展示了多种收藏,如药方古籍的宋刻本、明朝及清朝本,有残缺的地方竟自己动手修补,很是细心;如多种字画,展卷共赏。聊到凌晨,一个年纪稍轻的住客小伙儿参与进来,讲了他从意外得来的字画中得来的意外收入。直到两点,我实在熬不住了,该省的空调费已经为馆主省下了,于是领了钥匙和空调遥控器便进了屋子。 很普通的逛书店,每次都有不同的新鲜。当然,旧书店的存活考验着书店老板。我不知道时代在淘汰什么,诸如此类的旧书店会不会被淘汰,应不应该被淘汰,对我而言,我还是喜欢这种淘书的感觉。只是,如果没了旧书店,我的乐趣还如何延展?这是个问题,可能也不是个问题。 |
|
来自: 真友书屋 > 《阅读 藏书 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