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孩子消极行为控制的?

 莫源秋论幼教 2020-08-25

    ★小丽假日跟妈妈逛商店,妈妈跟姐姐在服装部选购衣服,小丽东窜西跑捉弄母亲,当妈妈叫她时,她偏偏躲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后,她要妈妈买玩具小熊给她,妈妈说:不行,上次才买!不次不可再吵!可是这种斥责不管用,小丽耍出最后一招,当众号啕大哭,滚在地上不肯走,妈妈最后只得说:好吧,只这一次,下次不行喔!

    ★客人来访,小勇吵着要买零食,母亲看在客人的上只好给她钱去买……

    ★妈妈上街买菜,小静哭着要跟妈妈去,最后妈妈气得打他一耳光后同意他去……

    ★妈妈骑电单车要出去,小佳吵着要跟妈妈去,妈妈拗不过,最后只好同意她去……

       上述案例涉及如何强化和消退孩子的行为问题。强化和消退使用不当,就会助长孩子形成不良心理行为习惯。

强化是指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比如,小明把散落在地上的玩具收拾进玩具箱。老师竖起大拇指对小明说:“你能帮助老师收拾玩具,你真是个好孩子!”从此以后,小明见到玩具散落在地上就会主动去收拾。这就是强化的结果。如果老师见了小明良好行为而不闻不问,那么,小明以后可能就不再会主动去收拾散落的玩具了。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强化。

强化物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比如上述案例中,“表扬”就是强化物。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上述小明案例中老师使用的表扬就是正强化。

负强化是指当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之后,随即排除或避免了某种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从而使此类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这种操作即为负强化。比如,小虹学生因为考试偷看别人试卷而被处分,当他表现足够好后,学校就会取消以前对她的处分(令人不愉快的刺激),处分取消后,激励小虹更加努力向好。取消处分,这就是负强化。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小惠因为过分吵闹,被限制而不得操作学具,使他有一种痛苦的感受;就在这种情景下,他一旦停止吵闹3分钟后,便解除了对他的限制,进而让他自由地操作学具。 

  不管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强化,强化幼儿的良好表现。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强化后,幼儿都有一种快乐的体验。

正强化是正面刺激(如食物),在行为之后呈现;负强化是负面刺激(电击、病痛、噪音等),在行为之后撤销。

负强化不是惩罚,负强化是一种奖励。

惩罚是在行为之后呈现或加强某种负面刺激,从而使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惩罚与负强化的相同点仅仅是刺激的性质都是负面的,但负强化是撤销或减弱负面刺激,惩罚是呈现或加强负面刺激,负强化的作用是建立某种行为,惩罚的作用是消除某种行为。

惩罚给孩子带来痛苦体验;负强化给孩子带来快乐体验。

下面的例子哪些是正强化、哪些是负强化?

1.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给他买他一直想要的电脑。

2.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免去他不喜欢的每周末洗碗的任务。

3.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没进全班前十名,寒假就没有压岁钱。

4.妈妈为了激励小明保持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退出全班前三名,就不给他买手机。

 “负强化”是减少一种刺激的发生来增加另一种行为反应的发生机会!

我们经常误认为,正强化就是表扬奖励;负强化就是批评惩罚。这是错误的。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孩子哭闹父母给糖,孩子不哭了,重复几次,孩子一哭就给糖,这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

给一个不好的刺激,促使行为减少,这是惩罚;没收/去掉一个好的刺激,促使行为减少,这还是惩罚。给一个好的刺激,促使行为增强,这是正强化;取消一个坏的刺激,促进行为增加,这是负强化。

糖是好的刺激, 给糖促使孩子不哭, 典型的奖励行为, 叫正强化。

给糖对孩子哭的行为是正强化,孩子不哭是对父母来讲是负强化。——你理解了吗?

正强化、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快乐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的的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正强化与惩罚

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是通过愉快的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呈现厌恶的刺激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与惩罚

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是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的目的是降低反应的概率。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小红考了99分,老师表扬她,父母买漂亮衣服奖励她,那么她以后会更加努力学习——这是正强化。

而负强化是指撤除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小明考试考了99分,回家后父母很高兴,告诉小明今天不用刷碗,那么,小明为了以后都不刷碗,会更加努力学习。(可怜的父母如此奖励孩子,让孩子更爱学习了,却更加不喜欢家务劳动了!——有得有失!!)

儿童看到糖果店的糖果,回来对着其母亲大吵大闹,使母亲不能安心工作,母亲为了逃避这一厌恶的吵闹声,只好拿出钱让儿童自己去买糖果。这样,叫喊吵闹的厌恶刺激虽然消失了,但后果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孩子会再次吵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孩子的母亲为了逃避吵闹而屈服于儿童的要求,从而不自觉地培养了儿童的不良习惯。

谁强化谁?他们强化了什么样的行为?

在上两个例子中,孩子的母亲无意中进入了孩子设置的厌恶刺激中,如果母亲为此产生逃避反应,那么以后母亲的行为就要受制于孩子,孩子会不断地制造更多的厌恶刺激。因此,父母不能轻易地向孩子的吵闹妥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