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 我国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 他通过自己的勤奋好学、著书立说 成为清代著名的三大学者之一 他跟百里洲有些什么故事呢? 一起来看看吧! 杨守敬的最早业师是枝江百里洲人 作者 : 枝江一中 周德富 杨守敬研究早已成显学,研究者众多,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弄清,那就是《湖北乡试朱卷(同治壬戌恩科并补行辛酉科)》中提到的杨守敬的第一任业师“覃老夫子”。此人是谁?何方人氏?给了杨守敬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因为除了该朱卷中提及过“覃老夫子”这四个字外,再就是杨守敬在其《邻苏老人年谱》中提及他8岁就外傅(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出外就学,所从之师称外傅,与内傅相对),“从覃先生读”,9岁“初学作文”,论理这个“初学作文”的老师也是覃先生,因为他10岁时才“从谢先生读”。除此之外,其他史料不见任何记载,即便是卷帙浩繁、字数多达一千多万字的《杨守敬集》也没有其他别的相关信息,这就给研究杨守敬的早期教育留下了缺憾。下面为该朱卷中有关杨守敬老师的记载: 业师:覃老夫子。彭静斋老夫子,印文祥。李老夫子,印焕若,邑庠生。朱紫庭老夫子,印凤池,邑廪生,屡领房荐。谢星如老夫子,印文炳,邑增生。朱槐卿老夫子,印景云,江陵廪生,屡领房荐。谭力臣老夫子,印大勋,道光乙酉拔贡。高华山老夫子,印兆封,道光已亥举人,掌教清江书院,现任竹山县教谕。詹老夫子,印有筠,己亥举人,现任宜都县教谕。汪老夫子,印陶,丙午举人,现任宜都县训导。王子寿老夫子,道光甲辰进士,钦点刑部主事,现主讲荆南书院。 受知师:易莲舫老夫子,前任宜都县知县,县试蒙取第二名。禄老夫子,前任荆州府知府,府试蒙取第一名。冯展云老夫子,甲辰翰林,前任湖北学政。贾小樵老夫子,己未翰林,现任湖北学政。黄韵甫老夫子,乙未举人,现任宜都知县。 其中“受知师”实际上是赏识他的各级官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有“业师”才是实实在在上了课的老师。 查《邻苏老人年谱》可知,杨守敬8岁以前在家由其母教其识字读书,直到8岁才外出请老师授课,他的第一任“外傅”即覃先生。下面是《邻苏老人年谱》中前10岁的记载: 己亥,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一岁。 四月十五日丑时,吾以生。 庚子,二岁。 九月初一日丑时,弟先三生。 辛丑,三岁。 壬寅,四岁 十月十二日,父病殁。父讳有纯,字粹然,幼敏慧,十余岁担任祖父两店事,能左右手握算,不爽分毫,以操劳过度,得喀血疾不起。 癸卯,五岁。 祖父以父殁,歇一店。守敬尝于数钱时摘古钱而弄之,盖天性然也。 甲辰,六岁。 母教以识字读书。 乙已,七岁。 仍在家读。先三亦同读。 丙午,八岁。 始与先三就外傅,从覃先生读。其年,“四子书”成诵。 丁未,九岁。 初学作文。 戊申,十岁。 从谢先生读。 杨守敬在其乡试朱卷履历和自撰年谱中均填写了这位“覃老夫子”“覃先生”,足见此人对他的影响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近日,笔者经王卓安先生介绍,在湖北华审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秦强先生处看到了一套民国三年版的枝江百里洲《覃氏族谱》,意外发现此谱居然收录有一篇杨守敬写的《覃师玉山手缮谱略传》: 呜呼哀哉,生员尚守卧碑,文字不妄刊刻。吾师学力久堪立言,顾无遗帙者,岂特素志也欤?抑其亲亲之真也。守敬始受其经与史,又得学其文章诗赋也。没既久,其孙廉甫丈肩所手缮谱略,意之江西而溯源焉,因得目见之。喟然而叹曰:“善哉乎,斯举!此庸德庸言之本乎圣人也,秩秩然,其合宜之义;蔼蔼然,其博爱之仁也;井井然,其有条不紊;森森然,其有法之可循也。或轰轰然,如雷鸣之夏;复欣欣然,如木荣之春也。善善,恶恶,亲亲,收族人之心,积存于数十年,没久,始见其持重乃若此乎!守敬无状,从事旁搜远绍,对此能不汗下?呜呼哀哉! 壬戌恩科补行辛酉正科举人宜都杨守敬星吾氏撰 显然《湖北乡试朱卷(同治壬戌恩科并补行辛酉科)》中提到的“覃老夫子”就是这个覃玉山,因为朱卷中提到的众多业师只有一位覃姓。杨守敬在本文中称覃玉山为“师”,并且明确写到“受其经与史,又得学其文章诗赋”,这足以证明“覃老夫子”“覃先生”和覃玉山是同一个人。看来,覃玉山不仅是杨守敬最早的业师,而且还是一个对杨守敬产生过多方面影响的老师。特别是覃玉山早年给他奠定的“经”“史”基础,非常有利于杨守敬后来的舆地学研究。 非常遗憾的是秦强先生收藏的这套普是残本,所存部分没有覃玉山的传略,只有一些零碎信息:覃玉山,名之茂,《覃氏族谱》系其道光年间所考订编写。谱中收录有部分诗文,其中明确记载出自覃之茂(玉山)之手的有下面这篇《访书略序》: 盖闻天子建国,分茅以祚土,度地以居民,因生以赐姓。所以上至公卿,下及士庶,莫不立祠修谱,以垂后裔。惟我覃姓散处诸夏,历唐宋元明,以及国朝,文武间出。由端本公上而溯之,其详不可得闻矣。由端本公下而推之,犹可得举其略焉。 我端本公者,洪都故籍也。生四子,曰庆一,曰庆二,曰庆三,曰庆四。当明湘(按,指朱元璋十二子湘献王朱柏)封藩荆州,调护卫,遂携四子而来。惟我庆四公隶籍于兹,南北分处,世世子孙勿替,引之盖已十有八世矣。源远流长,历历可考。于是详载明晰,辑为家乘,俾前后不冺,世世不忘耳。 礼曰:“亲亲,故尊祖;祖祖,故敬宗;宗宗,故收族。”此物志也。夫倘后嗣子孙创建祠宇,续理谱序,入庙而睹神主,溯源而追本根,安知孝敬之心不愈诚,礼让之风不愈兴耶?祠谱之所系,亦綦重矣。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岁嘉平月十七世孙之茂玉山序 杨守敬出生于公元1839年(按,杨守敬的出生,年谱作“己亥”,而朱卷作“庚子”,据说后者系考举人时年龄小报一年所致)。此文写于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那年杨守敬8岁。而这正是《邻苏老人年谱》所记载的杨守敬受业于“覃先生”门下就读的时间。从时间和年龄看,也可证明“覃先生”就是覃之茂(玉山)。 从杨守敬的文中可知,他写作《覃师玉山手缮谱略传》是应覃之茂孙子覃廉甫(按,廉甫当为字,名不详)之请而写,时间当是在同治元年(壬戌年,公元1862年)以后,也就是杨守敬24岁以后,此时覃之茂已经“没既久”,即去世多年了。从文中“廉甫丈”的称呼看,覃之茂的孙子覃廉甫的年龄应该比杨守敬大。综合上述因素,再据古代一代人一般相差20年计算,覃之茂估计比杨守敬大五十到六十岁。那么他教杨守敬时应该是六十岁左右。 笔者去年编写《爱国学者曹廷杰》一书时,认真阅读了一些有关曹廷杰的回忆文章,其中刘忠武先生的《杰出的史地学者曹廷杰》一文有对曹廷杰塾师的介绍:“廷杰5岁随父课读,天资聪颖,父母甚器之,寄于厚望,乃聘覃先生在家授读,教以经史。父母和老师对他管教甚严,他亦专心致志,闭门苦读,足不出户,茶饭均从窗口送入书房。发愤攻读,长进很快。”曹廷杰的这位“覃先生”是不是就是杨守敬的那位“覃老夫子”呢?我以为可能性是很大的,一个地方有名的私塾先生就那么几位,并且能教“经史”的就更少。杨守敬比曹廷杰大11岁,这就意味着在曹廷杰上学之前,“覃老夫子”就应该因成功培养杨守敬而名声大振。曹廷杰的父亲曹近臣是一个饱读诗书刊刻过书籍的人,他为什么不继续担任自己儿子的老师?最大一种可能就是在“经史”功底上有比他更强的老师。杨守敬是宜都人,尚且聘覃之茂(玉山)为师,足见覃之茂(玉山)的能力和影响;作为枝江人的曹廷杰似乎更有理由聘同是枝江人的覃之茂(玉山)为师。两个老师都姓覃,都教经史,两个学生都爱好舆地文史,住地也较近(曹廷杰与杨守敬虽然分属两县,但两家住地相隔只有二三十里路,何况曹廷杰祖籍宜都,宜都有大量亲友),两人友谊又那么深,这些都让人想到杨、曹两人的塾师有可能是同一人。 即使曹廷杰的“覃先生”不是杨守敬的“覃先生”,但覃之茂(玉山)培育了一代郦学大师杨守敬,仅仅凭这一点,他就应该名垂青史。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现在居然淹没无闻。不要说在全国在全省,也不要说在枝江在百里洲,即使在百里洲覃氏族人中,知道覃之茂(玉山)的人也寥寥无几!这实在不是我们所愿看到的。但愿笔者的这篇小文能引起更多人对覃之茂(玉山)的关注,也愿有人给我们提供有关完整版《覃氏族谱》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忙我们彻底弄清覃之茂(玉山)其人其事,让覃之茂(玉山)这位枝江古代名师重新走进大众的视野。 周德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