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博文物 | 长毋相忘——“见日之光”铜镜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8-2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夕节,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

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等,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日期是每年农历7月7日,

民间有拜月祈福、拜织女、

吃巧果、乞求姻缘等习俗。

从古流传至今的各类文物中,

有不少凭借爱情主题获得人们的钟爱。

这类文物能够反映出某一时期

人们对男女感情的认知。

那些诉说着古代爱情的精美文物

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相思与忠贞。

今天,

襄小博带你一起 

认识一面“见日之光”铜镜

看看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汉代经过高祖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及文景二帝的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铜镜的制造特别发达,其工艺精巧,题材丰富,在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汉镜种类繁多,主要流行有草叶纹镜、星云纹镜、日光镜、昭明镜、四乳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变形四叶纹镜、神兽镜、画像镜、规矩镜、方铭镜、阶段式镜、透光镜等。

日光镜、昭明镜就是铭文与纹饰组合铸成的典型西汉铜镜,出土数量较多,前者的铭文首句即为“见日之光”。

馆藏文物

铜器篇

“见日之光”铜镜↓

在襄阳市博物馆里有一面西汉“见日之光”铜镜。该镜于1991年出土于襄城郑家山墓地。圆形钮,圆钮座。素宽缘。内区为四组短斜线纹,外区宽带纹和斜线纹之间饰有铭文:日之光,长毋相忘。”每二字间有一“日”形符号相隔。铜镜造型精美,纹饰清晰。

镜上镌刻铭文“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大致意思是:当你见到今日的阳光,请你勿把我遗忘,只要太阳还在,我们就不能彼此忘怀”,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男女之间的相思。

见日之光,长毋相忘”

“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岂复更藏年,实年君不信。”从这面铜镜中,我们隐约可以窥见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一位年轻帅气的铸镜师,遇到一位富家千金。但他们身处的是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己做主而且往往和家族的利益连在一起。女孩儿家不能接受女儿嫁给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铸镜技师,就给女孩儿另选了一门家人认为的好亲事,小伙得知后便精心铸造了一面铜镜,上面铸有“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八字铭文。

也许他们梦想过能堂而皇之地穿上婚服,成为彼此的终身伴侣,也设想过私奔,甚至在他们对日盟誓,铸镜铭文的时候,他们依然坚信凭他们这上可感天下可动地的执着坚贞,他们一定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而由于封建礼教锁得住他们的身却锁不住他们追求美好爱情的心,也许他们清楚这爱情的誓言将会成为他们的陪葬品,将会代替自己陪伴心爱的人走完此后的人生之路,甚至躺在阴冷的地下。

所以小伙把这枚小铜镜铸造得那样精美,设计得那样独具匠心,将这心声,铭刻在了相赠给对方的一面小巧的铜镜上,不但抓住了爱人的心,让其相随自己于地下,也铭刻在了爱人的心上。而且使千年之后的人们了解了这份存在于心,却无法相携一生的真挚情感。真是“小小日光镜,悠悠一片情……。”

延伸

说起“见日之光”镜,这里不得不提上海博物馆藏西汉“见日之光”透光镜。这是一面特殊的青铜镜,镜面微凸,不仅可以照人,而且在阳光或者平行光照射时,还可以呈现出镜背面的纹饰与铭文,效果恰似光线从铜镜透过一般。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此镜的工艺制作技术极为高超,是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堪称中国铜镜的精髓之作。透光镜是西汉中晚期制作的具有特殊效果的被称为“魔镜”的铜镜。

关于铜镜透光的说法是从唐代开始的,因为光线好像穿透了金属的镜体,从镜子背面反射出来一样,所以透光镜的称呼就传下来了。古人把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一直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的制作方法却未能代代相传,宋以后就极少发现此类透光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