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武术狂人,实战技击家的心声!

 建华1968 2020-08-26

李紫剑介绍

当代武术界的传奇人物,创立轨迹拳,他用人体运动规律和力学原理对传统武术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简化,将博大精深、繁冗复杂的武术变得大道至简。

现在社会上流传说:从武术的定义上讲,如果太极拳不能造就武力和表术武力,它就无资格叫拳,就无资格称是武术。但是以太极拳的四秒一环的盘练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造就速度和力量,都不可能应付瞬息万变的拳打脚踢。那么太极拳怎样才能胜任应手即仆的打斗?怎样才能从装模作样的凭空画符回到它电闪雷鸣般、切切实实的形体碰撞的武术实践中?

李紫剑说:作为太极拳的招牌性标志的太极拳套路,可以起到活动肢体、调养身心、记忆动作、公关宣传的作用,若论其速度劲力,实不适合临阵对敌。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仪仗队,不是太极拳野战军。

        太极拳源自肉搏实战,而实战,是观念、心态、实力、功力、技艺、反应、速度、实战经验的对比和对决。太极拳异化为软弱拳之后,上述九项内容的传统优势尽失,太极高人只谈练不谈打,是因为他们已经不能打了的缘故。太极拳欲恢复青春重振军威,还非得从以上八点做起不可。

        太极拳回归实战,首先要改变观念,改变心态。改变观念就是从后动于人的得手观念中跳出来,树立同动意识和抢先意识。改变心态就是要改变柔弱为上、不敢为天下先的心态,而代之以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心态。

        实力是功力的基础,实力的加强必不可少。凡是能令全身强壮、肌肉发达、本力增加的功法尽可以择便练习,不必顾忌。杠铃、哑铃、石锁、俯卧桩等,都可以练,都应该练。

        功力是实力的拓展,功力的强化必不可少。徒手发力训练、持重发力训练、打桩板、打沙袋、踢木桩、揉石球、拉滑车等,都可以练,都应该练。

        反应和速度练习必不可少,打速度球、定地闪躲练习和移动闪躲练习等,都可以练,都应该练。

        对抗训练必不可少。在掌握了基本的攻防技术之后,就更应进行经常性的对抗练习。徒手搏斗除要害部位留手或虚击外,对肢体打击要有一定的力度并且最终过渡到正常打击。这种实打实受的搏斗经历得越多,你的反应越敏捷、出手越准确、抗击打能力越强、实战经验越丰富。

        要在准实战的搏斗演习中积累和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磨练自己的绝技。

        这些事情做完了,你基本上就可以称为高手了!

有人问:那就是如果手脚放开了打,就使不上采挒肘靠掤捋挤按,那还叫太极拳吗?

李紫剑说:

太极拳是全科武术,其内容涵盖打斗、缠斗和械斗,涵盖接手打法和不接手打法。即使是在太极拳套路中,也不光是只有手法,也还有拳法与腿法。谁都无法否认,拳谱上的东西就是要人用的东西,并不是摆在那里当配饰的。那么,如果你用了直拳(搬拦捶)、摆拳(单鞭)、勾拳(单峰贯耳、双峰贯耳),用了侧踢(侧分腿)、前踢(前分腿)、摆腿(转脚摆莲),怎么就不是太极打法了呢?

        请问古往今来有哪一本太极拳谱明文规定不许人拳打脚踢?古圣先贤传下来的招数不许人用,是何人立的这规矩?白纸黑字写在拳谱上的东西有些人都敢否认,莫非他比杨露禅、武禹襄更高明?

        太极拳的八法,不是固定的八个方法,而是八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多种用法,多种表现形式,不能说哪一种用法与某某人的用法不同就不是太极拳技法!例如捋,捋住手叫捋,捋住腕捋住小臂也叫捋,捋住肘捋住大臂同样也还是捋!捋手绊腿也还是捋!

        太极拳的拳法交付给你的是一个大形,而不是定形!它教你“因敌变化示神奇”,并没有有叫你固定一个角度一个方位挨打!任何一拳,都可以有上中下左中右的打法,不能说与套路上的标准拳式有差异就不是太极拳!例如太极五捶的冲拳,从轨迹大形上分,事实上可以看成一捶,看成脊背发力的一记重击,之所以分成五捶,只是因为这一捶的发力方位不同而已!弯了肘虎打的是头面,搬拦捶打的是正心窝,肘底看捶打的是肋,撇身捶打的是前胸和后脑,指裆捶打的是下盘。

        再如太极拳的单鞭,它是什么?它是一个横摆拳,或者说外扫拳。只要它是外摆发力、通臂击打,怎么都可以!以右单鞭为例,它从上向下打可以,从左下向右上打也可以,从左向右平打也可以,从左上向右下斜打还可以,只要它模仿了鞭(锏)击的动作,你就不能说它不是单鞭!把那个勾手去掉,它也还叫单鞭!

        再如太极拳的侧分腿,它是什么?是侧踢!只要它是侧身发出的屈伸性腿法,你就不能说它不是侧分腿!只要它是以侧分腿击人,跺脚腕、跺膝、蹬肋,甚至蹬头面,都不改它侧分腿的大形,不改侧分腿的作用!难道只因为太极拳教科书上举例是蹬肋部,蹬膝蹬脸就不叫侧分腿,就不是太极拳了吗?

类似的例子,我可以把太极拳从头到尾解析一遍。碍于篇幅,到此暂停。我只是想告诉你一点,太极拳是一片森林,不是一棵孤树;太极拳是一个百花园,不是只开一种颜色的花草。如果有人对你说太极拳必须如何如何而绝不能怎样怎样,我劝你别信他那一套,因为说这话的人,他并不懂太极拳。


        有人问:太极拳的特色是圆运动,这一点太极各门派均无异议。但是在太极拳是否是螺旋运动这个问题上,一些太极拳练家持有异议。请问先生,螺旋运动是不是太极拳的通用模式?圆运动和螺旋运动是不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根本区别?

        李紫剑答:螺旋是什么?螺旋是圆的形变!通俗地说,螺旋就是拉宽和拉长的圆,就是半径长度变量或轴线长度变量的圆。单纯的半径长度的变量把圆变成了平面螺旋,单纯的轴线长度的变量把圆变成柱形螺旋,半径和轴线的长度同时变量把圆变成锥形螺旋。

        在圆运动过程中,只要圆的半径或轴线的长度发生了变量,或者圆的局部没有改变但圆的支点产生了位移,那么这个圆运动就必然呈现螺旋状态。

        当一个人的手在画圆时,只要他的重心在移动、步法在转换,他画的圆就一定是螺旋状!当一个人画圆时,只要他的手臂有所拧转、身体有所扭转,身架高低有所变化,那么他画的圆就一定是螺旋。

        只要一个人画的圆在行经360度之后不是在原地与起点对接,那么就表明他画的圆的半径和轴线存在变量,那么他画的圆就一定是螺旋。

        鉴于太极拳所有的圆都不是手的单独运动,都是在重心的变化、虚体的位移、局部的转换中完成的,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太极运动必然呈现螺旋状态,而不可能以单纯的圆的形式存在。因此可以肯定,螺旋运动是太极拳的共性。如果有人说某某太极拳没有螺旋运动一说,那无异于说那种拳不是圆运动拳。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圆就不叫太极拳了!

        尽管太极拳强调圆运动和螺旋运动,但圆运动和螺旋运动却并非太极拳专有,中国众多的传统武术流派,也都有圆和螺旋的内容和要求。人们谈起太极的妙处时就往往拿少林拳说事,其实太极拳的功架和劲力少林拳亦无所不有,少林拳的云顶是圆,虎扑是圆,跟头、车轮、抢背也都是圆,掏心捶、冲天炮都是一边推进一边拧转手臂,其形势与力道绝对是螺旋。

        严格地说,少林拳的圆和螺旋的表现形式比太极拳更丰富、更精彩。所以,圆和螺旋不是也绝不可能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根本区别!

        长期以来,世人对拳种的认识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坚信一个拳种与另一个拳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种说法在武术界有相当大的市场,然而从学科学术的角度上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按照严格的学科学术分类,全人类的武术统属于一个学科,在这个大前提下,不同的拳种都是武术这个学科的分属。由于任何拳种都无法背离和改变武术的定义和宗旨,而相同的生理构造在完成同一目的的动作时必然重复相同的形式,目的相同必将导致动作相同,因此任何拳种都不可能与其他拳种有本质上的区别!

        拳种是武术个性化的存在形式,个性无法否决共性。拳种的存在只不过是表示传承途径和传承内容与其他拳种有差异,并不是说它什么都与别人不一样!长期以来,风格曾被视为拳种的重要标志,然而熟悉太极拳历史的人都知道,风格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杨澄甫先生的太极风格,不仅与他的叔辈不一样,而且与他的兄弟也不一样,但是没一个人敢说他们家族上上下下练的不是太极拳!

        因此对于习武者来说,一个人可以偏爱一个拳种、一些技术、一种风格、一脉传承,但实不宜以此“唯我独尊”。毕竟任何一个拳种都以形式独到为荣,而与独到相伴的则一定是它的局限性。


  问:“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两句话,百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对太极拳以小力胜大力、以慢制快的经典解释,请问先生对此如何看待? 

  答:长期以来许多人都把“四两拨千斤”当成太极拳的专利,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少林拳谱上,具体的章节是《避趋诀》

  不只是少林拳,几乎所有的拳种,都有四两拨千斤的拳谚,四两拨千斤绝非太极拳的专利。

  四两拨千斤是讲究用巧劲的意思,并不是要一个人先把千斤之力化掉,化得只剩四两力之后才拿这四两力去对付别人的千斤之力。只使用四两力并不妨碍你拥有千斤力,你拥有千斤力也并不妨碍你只用四两力。这就和做生意一样,你家财万贯并不妨碍你用很少的钱去做一笔生意,没有必要因做一笔不需要多少钱的生意先把多余的钱打水漂儿! 

  这本是极浅显、极易明白的道理,可不知为什么那么多练太极拳的人就是想不通。大师们公然要求学生把本力全部化去一点儿不留,学生们开口闭口都说自己轻得还不够,上上下下似乎都不明白百万富翁穿破衣服是风度,乞丐穿破衣服则是寒酸。同样的道理,大力士以小力胜大力是不以力胜,而只有四两力的人以四两拨千斤则是典型的显非力胜。为什么?因为他已经竭尽了全力——力胜他人的力指的是自己的力,不以力胜和显非力胜的力同样也指的是自己的力。 

  在力量相同的情况下,技术好的一方占上风;而在技术水平都相同的情况下,力量大的一方一定占上风。这是武术中的铁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一力降十会的说法适用于各种武术,当然也包括太极拳。有人说真正的太极高手可以打败大力士,我不否认有这种可能,但前提一定是那个大力士不会武术。如果一个人既是大力士又有相当高的武术造诣,那么落败的一定是大师! 

  耄耋能御众的“众”,据理推断不会是敌人,也一定不是无保留搏击。为什么呢?一个七八十岁的老拳师,除非他精神有毛病,否则是不会轻易和人动手的。首先是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使他深知人心莫测、江湖险恶,他绝不会再轻近是非;其次是他已功成名就,已经不需要再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第三是他有很多的徒子徒孙,有人叫板或者打上门来早有人伺候着,文来文对武来武挡,根本用不着他老人家动手。所以,耄耋御众的情形,一定是和弟子们过招,这种情形,至今我们在公园里依然可以看到。 

  耄耋御众是老拳师和自己徒弟的炫人表演,现在是如此,过去估计也强不到哪里去。如果对手是老拳师的师兄弟或师兄弟的徒弟,我敢保证他对付一个两个都难,更不用说三五个甚至更多!如果他的对手是拳击手、散打队员,两三个人收拾他一个,估计是轻松的,如果不幸他面对的是江湖经验丰富的道上人物,那么他甚至不会有全身而退的可能。 

  显然,为四两拨千斤而拒绝拥有千斤力是愚昧的行为,而耄耋御众的说法和表现都只能糊弄和迷惑外行。 

  有人会说,老李,你没见过高人只说明你见识少,别以偏概全误导人!要是你见过某大师的动手水平,保证你再也不会说出这样的没眼色的话来! 

  是吗?真的有七八十岁的太极拳大师有这个能耐吗?如果有说能的,无论是他自称能还是他说某人能,那么本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请这样的高手站出来,和j五个散打选手来一场验证赛,可以吗? 

  我想,全世界的人都有见证这个验证过程的兴趣,请问哪个耄耋大师能让我们一饱眼福? 

  有人问:谈到太极拳的柔,就不能回避太极拳的松,因为松和柔是相依互存的。有人说松柔就是一点力都没有,触之如空的感觉;松柔就是把后天之力化尽,而代之以先天自然之力。请问先生怎样看待松柔? 

  李紫剑答:我不认为力有先后天的区别。那些奢言先天后天的人,对先天和后天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呢?如以胎儿受精为界线,那么先天之时人尚不存在,先天之力从何说起?如果以胎儿出世为界线,那么先天之力就是母体之力,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他是用什么纽带重新和母体联系在一起的呢?连接尚且不能,先天之力又如何上得他的身? 

  我认为只有先天力和练就力两种,天生力是自带的,练就力是通过锻炼增加的。练就力或者可以说是后天力,但天生力却不可以说是先天力,因为即便是千斤大力士,他出生时也并没有带着千斤力。他的力也属于后天力。力基本上都是后天力。后天力如果消尽了,一个人就会陷入没有保姆就活不下去的境地,他还能使人“犯者应手即仆”吗? 

  什么叫做松?请看看才弹好的棉花、新出炉的蛋糕,柔软而有弹性才叫松。什么叫柔?请摸摸小孩子的胳膊腿儿,饱满而有弹性才叫柔。水泡的棉花、水浸的蛋糕那不叫松而叫软,老年人的皮肉松弛、无紧张度那不叫柔而叫弱。 

  松不是软,柔不是弱,松柔是健康状态,而软弱是亚健康状态或者病态。太极拳运动是健康运动,所以它应该追求松柔状态而非软弱状态。 

  而松柔与软弱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有力而后者无力。 

  至于触之如透空的感觉源自于对来力的消化和转移。与人的肢体的软硬力量的大小无关。如果硬说只有把身体完全放松,彻底不用力才会练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感知力,方能引进落空发放自如,那无异于宣称想做大生意首先就得把自己的钱全扔掉先变成一个穷光蛋,否则决不可能发大财一般。如此天方夜谭,只怕是说者自己都难以相信吧!

  有人问:太极拳讲究气沉丹田,请问有何作用?道理何在?如何操作? 

  李紫剑答:丹田是下腹部中心位置的泛称,既非一个固定点,也非一个特定的内脏器官。正因为如此,丹田只是习惯上说的一个大致区域,从解剖学上讲丹田并不是具体存在的。 

  气沉丹田的气也并非事实上的气,而是指一种自律运动的感觉。人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出入鼻息的气到不了腹部,但是下腹部的运动可以大大加深肺部的呼吸。因此气沉丹田说白了,就是腹式呼吸。气沉丹田并不是肺部真的延伸到了脐部以下,而是小腹的形变带来的内脏和身体重心下沉的感觉。

  腹式呼吸可以稍加注意,但不宜过分强调,更不宜刻意追求或长时间保持小腹的下沉和膨胀状态。因为一旦坚持这种非自然的动态,形态就会因此而改变,肚子会一天天地大起来,受腹部的影响,腰部电会一天天地粗起来,再往后,上腹也就会一天天地高起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所谓的“太极肚”状态。 

  对于男人来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肚子越大腰越粗的人越难健康长寿,在营养过剩富贵病多发的时代尤其如此。腹大腰粗与体重超重是形动影随的关系,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猝死等高危病又多发于体重超标的病人。练拳本为健康长寿,一不小心练出个大肚子病秧子,岂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气沉丹田的说法源于古代吐纳导引养生术,古代讲究气沉丹田亦即腹式呼吸,但并不主张腹部放松扩大腹容。在谈到腹式呼吸时,古人主张的是“虚其心、实其腹”,又称作“宽胸实腹”。实,应该是坚实的意思,而腹部的坚实,放松是做不到的,要想做到,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鼓腹,一种是收紧,收紧是肌肉收紧,而不是腹部内吸。 

  小腹的下沉和鼓胀会造成腹大腰粗,那么,正确的气沉丹田就应该考虑腹肌收紧的状态。小腹紧凑肚子就不会大,肚子不大腰就不会有赘肉,运动者就可以保持健美的自然形体。

  那么小腹怎样不胀不吸而收紧呢?一是可以从腹平背直的俯卧桩中去体认。二是双手平托在胸前,稍感吃力时,体会那时的腹肌状态。

  有人担心小腹收紧会妨碍腹式呼吸,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小腹收紧后“气沉丹田”的感觉更明显、更实在,一点弊病都没有。 

  现代社会世人普遍运动不足、营养过剩,体重超标已成为一科一社会隐患,各种减肥方法层出不穷,但没有一种效果可以真正另人满意。体重一旦长上去,想减下来就很难,所以控制体重应以预防为主。对于腹部有增大倾向的朋友,我建议试一试收腹控制法,方法是一开始走路或平常没事时,就喜欢收敛腹肌,使腹部呈平实状态。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腹部自然就会保持平实状态,而在这种状态下,腰围是不会增加的。 

  保持腹肌收敛状态做腹式呼吸,是我从亲身实践中验证出的经验。我的体重三十年来没有变化,自信就是运动时候收敛腹肌的效果。如果有人想保持年轻时的体形的话,我建议他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

  有人问:俗话说日中则仄,月满则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近些年太极拳的发展势头近乎一枝独秀,接下来,它将迎来什么呢?什么形势将成为它的立足点或转折点? 

  李紫剑答:首先我可以肯定,太极拳有长盛不衰的可能。单单是它那养生健身的作用,就足以使它在社会上保有立足之地,因为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作为养生的太极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一如既往地拥有生命力。如果太极拳门内再出几个百岁寿星,那它的情况将更加乐观。 

  但是作为武术的太极拳,前景就不大明朗,首先是它的神奇功夫定格在历史时代,在现代已不见踪影,其次是同样的资格拳,推手绝对干不过打斗。 

  能制敌不养生的拳是武术,但能养生不能制敌的运动就不是武术。对于武术来说,能养生能杀敌当然最好,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它只有选择杀敌而非养生。这是由武术的特性决定的,是无法改变的。 

  武术是造就武力和表述武力的学问,武术的定义使太极拳陷入两难的境地。太极拳要想正常发展,它必须决定自己是养生术还是武术。如果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太极拳就有可能发生分化,形成两个派别,其中一派叫做养生派,或称文太极;一派叫做实战派,或称之为武太极。文太极专攻健康长寿,武太极就专与人较量功夫,一文一武泾渭分明,各种想说太极拳坏话的人也就没了借口。 

  太极拳分派有可能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历史性转折点,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其实不是分化,而是回归。要知道,在《王宗岳拳论》发现之前,太极圈内并没有文太极,也没有一味的缓慢和不用力的练法。而那时太极拳手,可都是很能打的。

  有人问:现在人们一谈到练功,就是前人每天练套路多少遍,一谈到抖大杆揉球,就是其中有多少不传之秘,请先生就此发表一下个人意见,事情真的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吗? 

  李紫剑说:太极拳早期的练法亦即原始的练法,是单式重复练习,并不是太极拳套路。早期的太极拳有三十七个式子,却没有固定的套路。单式重复是拳师们私下练习的主要方式,而套路主要是用于公关,是练给人看的。所以前人的太极功夫都是从单式重复中练出来的,而不是靠盘套路练出来的。 

  原始的太极拳如果是套路,现在的太极拳就不会五花八门。就因为早期的太极拳没有套路,后人才得以将三十七个散式依据个人爱好串出了各式太极拳。 

  套路练习当然也可以练出功夫,但以套路练功的方法是高消费低效益的方式,太极十年不出门,就因为它是靠盘套路练功。一式之精,约得千遍,甚至万遍。一天把套路练二十遍,每一式也就是二十遍,一天二十遍,多少天才能练够一千遍?多少天才能练够一万遍? 

  但是如果单式重复练习,一天练二十遍套路的时间,一个单式就重复了上千遍,十天就重复了上万遍,以搬拦捶为例,二百遍和一万六千遍的差别你可以想像一下。 

  现在的人不但把盘套路作为几乎是唯一的练拳方式,并且把慢练当做了唯一的方式,这决不是太极拳的真传。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慢练套路的立足点是慢练快用,是典型的练用分家,而作为实战功夫来说,练与用的结合越紧密就越高级越实用,练与用的差距越大就越低级越无用,最好的功夫就一定是怎么练的就怎么用,练和用一模一样! 

  而慢练太极呢?如果慢练慢用它,一定会被手快心狠的人打死,而慢练快用时就等于说平时白忙活了。这样无法自网其说的练功方法,又怎么可能是太极真传呢? 

  我发现许多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至少在许多方面都没得到真传,为了证明事情真是这样,略举数例于后。 

  现在抖大杆盛行,玩法也多得很。但是几乎人人都在空抖,并没有一个人教人练刷杆。而杆子只有贴实逼紧竖杆和横杆练习,才可以快速地练出棚劲、粘劲、挤劲和带(捋)劲。 

  现在揉球功流行,玩法花得几乎不亚于杂技项目,但几乎没有一个人强调把球摁在墙上朝前推着揉,没有人告诉后学只有推着揉的方法才能切实练出推手的感知,而托着揉基本上等于是在练举重。 

  现在练推手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在研究单双重听化拿发,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推手的要领只不过是用手控制对方用身体加力。上上下下都在反对笨力僵劲单双重不分硬抗对顶,却不知一个人不为外力所动、不被外力左右、推之不动、撞之不开、拆之不散的不松不懈状态即是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状态亦即是太极拳的中定状态! 

  多少人不知道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原本是古老太极拳的精髓,而他们奉若神明的其实不过是一些雕虫小技和皮毛而已! 

民间传统武功练法

卧腿筋 点腿功 跑笸箩 捏椽子 踩砖头 攒拳头 十字叉:

过去孙门前辈练功夫大多是从小时侯的游戏做起,感兴趣的自然就练下去了,或者说就玩下去了,不感兴趣的自然也就中断。孙叔容师姐告诉我,她父亲(孙存周先生)五、六岁时做的一些游戏实际上都属于拳术中的基本功,如跑笸箩、捏椽子、踩砖头、攒拳头、十字叉等。

卧腿筋:

俗话说:筋长力大。武功中的抻筋拔骨,与杂技、体操、舞蹈等许多运动员项目中的形体训练都是万丈高楼的基石,只是侧重点和要求的不同。武功不单要求柔、美、力,更注重一个“绝”字,即功夫绝。武功基础功中的腰腿功夫是很吃功夫的一块。主要在于明确练习的方法、目的,并在训练中按此要求磨练。为什么说正确的方法和细节的把握如此重要呢?因为明了形体在式子中应处何种状态、发力点在何处,为何在此处发力,此发力点与总的能量点的关系,这些均为最终获得传统意义上的武功技能服务,练出的是武功的技术,不是特别强调竖肩,但如果能竖肩、立胯、开脚尖的话,不但传达了实力,而且更加赏心悦目。继而习练塌腰顶、八字顶、顺逆卧鱼则会流畅顺达。下面谈一谈,“一字卧腿筋”式的目的、练法和要点。

目的有五:一、筋长力大;二、一寸长,一寸强;三、彻底开胯,把一般训练不到的部位打开,这样加大肢体的延展及运动范围,增强自己的实力;四、实用。在盘腰卧腿、圈腿裆腿、刁手翻脚的使用中占尽先机;五、深造。此开胯筋练好后,对技击绝技的“旱地行舟”的训练亦有莫大的助益。

练法:身体自然直立,双脚分开,略与肩宽,双脚尖同时外撇九十度,脚尖指向身体左右侧,成一百八十度的一字形状,一腿支撑,屈膝下蹲,另一腿脚擦地向同侧体外蹬出,脚尖向上,足跟着地,成勾脚状。反复进行柔和颤压及耗腿,然后换另一条腿进行练习。如此交替习练。开始亦可扶树木、桌、门等练习。亦可加踢侧后腿。

要点:循序渐进:两足跟不离开地面;两足跟在一条直线上;不要翘臀,臀部尽量前挺,处在两足跟连线上;颤压时上身挺拔,俯伏时有如龙折身;初始练习注意所扶椅子等物的稳定性,防摔伤。

点腿功:

是用足尖点击对手身体要害部位,要求位置准确、劲力通透入里。在当代世界搏击运动中极少见到这种腿法技艺。点腿要求出腿隐蔽,气贯脚趾尖。练习时踢软的东西如布帘之类。此外要想增强攻击能力,还需要打开胯关节和踝关节。

关于开胯前面谈过,不赘述。那么如何打开踝关节呢?有个简易但也是枯燥的办法——站砖。

什么是站砖?就是把两块砖平放在地面上,双脚的前脚掌各站在一块砖上,脚后跟落在地面上,然后脚跟离地,用脚尖把身体支撑在砖面上,如此上下反复起落,练习百次以上。随着能力的提高,次数增加。以后再随着能力的提高,增加为两块砖的高度,同时站在砖面上的脚的面积进一步减少。最终只把脚趾留在砖面上,达到三块砖的厚度,身体能自如上下起落,则可告一段落。

传统功法的特点都是简易而枯燥,不仅无极式如此,三体式如此,其它各技也是一样。所以练习传统功法本身也是一个培养隐忍坚毅品格的过程。

练习点腿使脚尖具有穿透性力道的攻击能力,在技击实战中不仅扩大了你的控制范围,而且具有快速隐蔽一击制敌之效。

孙门中的一些前辈皆擅此腿法。如肖格清先生与某人比武,该人博学多家,身体不仅灵活而且如同铁铸的一般不怕击打,内功造诣亦深,拳法跤法都很出色。肖格清先生采取 八卦拳 的穿插游斗、移形换影的战术,保持与对手的距离和位置,数换位置后,窥得时机,以点腿点在对手的膝盖窝,使对手当即单腿跪地不堪再战。由于对手身体各处不怕击打,如果采用一般的腿法攻击,未必能有一击制敌之效。点腿的优势在于劲力集中于一点,并能攻击对手身体上一般不易被攻击到的薄弱部位。所以用点腿攻击有其独到的功效。绝顶高手还可以运用点腿在技击实战中点穴,如 孙禄堂 先生。

跑笸箩:

把一个用柳条编的大笸箩里填上半筐土,然后跳到笸箩的边沿上半蹲着身子在上面跑,人不能掉下,看谁跑得快,坚持的时间长。以后逐渐减少笸箩里的土,继续在笸箩边沿上跑,直到笸箩里空了,不再填土了,仍能在笸箩边沿上跑。这个称之为跑笸箩,这是孙存周先生儿童时的游戏,孙存周先生用了大约三年左右就能做到了。孙剑云老师讲,他大哥学得更快。由此可见那时有这种氛围,功夫犹如游戏。跑笸箩是练习轻功的基本功,以后练习孙氏拳,气足神完,提气腾身,即得轻功之妙。

捏椽子:

以前介绍过,用三个手指捏着房椽子,把身体吊在空中,从房子的一端移到另一端,甚是锻炼指力以及手指与身体重心的配合作用。孙门前辈中的练家子,个个都是指如钢勾。孙存周先生从孩童时就玩这个游戏,一直到成年仍能做此游戏,因此,孙存周先生的手指劲力深透,非同寻常。

踩砖头:

以前也介绍过,把一块砖头放在地面上,脚趾踩在砖头上,然后脚跟离地,用脚趾把身体支撑起来,然后脚跟落地,如此反复。逐渐增加砖头的(厚度)数量,从一块到两块,再到三块,直到脚面能够贴在自己小腿的迎面骨上。这个游戏对锻炼、增强两脚跟的大筋帮助极大。孙存周先生出腿如电,能够从自己的衣领中出腿击人,即得益于儿童时就已练成此种功夫。

攒拳头:

这个以前也介绍过,就是把手掌张开再攒成拳头,快速反复,比谁重复的次数多。这个游戏对加强心脏机能及小臂力量都有很大帮助。张烈师兄讲,他曾经与孙存周先生比过这个游戏,同样频率下,张烈师兄完成500多次手掌越来越慢,已经酸木僵硬了。而孙存周先生攒2000多次,从始至终速率没有变化。

十字叉:

就是劈叉,不过比一般的劈叉难度大些,把两只脚分别放在两个条凳上劈叉,身体悬在空中,上下颤悠,看谁颤悠的幅度大。十字即横顺都能劈叉。这对增加腰腿功夫帮助很大。孙门前辈们在儿时玩的游戏,除了上述介绍的这些之外还有一些,这里就不多谈了,大都具有拳术基本功的效果。过去玩的东西少,练功夫差不多就是游戏。这些游戏在今天看来已有可望而不可攀的感觉。

功夫就是通过时间积累而成的能力,今天有谁愿意把时间花在这种游戏中呢?所以自然今天练习传统武术的人的能力比前人差得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