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海讲课记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非常荣幸的是,受到广东省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的邀请,我有幸在珠海四中讲了一节关于名著阅读的公开课。说句实在话,我本人并非“赛课选手”,虽然上过很多公开课,但深知在讲课方面,自己还差得很远。所以,接受这个任务,也是出于挑战自我的考虑。人生总会有很多机会,不放过任何一次成长的机会,这是我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为自己定下的理念。

课堂教学内容暂且不论,先表达一下我对几位老师的感激之情。今天,我又见到了去年省培时给我们上课的黄淑琴教授。不过,去年时候黄教授并不认识我,只是被我的一句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言惊得吐了一下舌头。省培之后,我与黄教授一直保持着联系,有时候,黄教授在QQ上的几句闲聊,也能给我学术上的启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冬天,我准备完成一部著作,书名中出现了“基于”一词,黄教师给我指出了这个词的多义性,我回头查了一下词典,果然如此。于是便对黄教授在学术方面的谨严充满了敬佩。出于去后辈的关爱,黄教授对我的帮助、指点、提携,我一直铭记于心。今天下课后,因为上课感觉不太好,主要是一个环节没有展开,黄教授耐心地开导、安慰我,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值得一提的是,黄教授从课堂教学内容的角度,指出了我原本设计的“视频与文本对比阅读”的环节存在的问题,这是真正从学理角度提出看法,恍然大悟之后,才发现,黄教授才是真正的理论水平高、思维品质好的大师。最后,黄教授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我已经明白了黄教授的苦心与用意。黄教授建议我沉下心来,对某些观点多进行思考,注意句子表述的逻辑与学理。这个建议对我来说如醍醐灌顶,因为我虽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但自己终究不是“科班”出身,现在掌握的这些粗浅的语文教学的知识,完全是工作之后利用课余之间掌握的,所以对于某些概念、某些基础理论缺少坚实的理解基础。这是我的薄弱点,也是未来我着重补充能量的关键点。

其次,我要感谢的是省培班的同学们。其实,去年省培时,刘老师任命我为副班长,我当时就感觉很诧异。为什么在那么多优秀的老师中,刘老师偏偏选中了我呢?不过我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差事”。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能够为我们班的同学做一些扎扎实实的小事。理论培训结束之后,在省培班的群里,很多同学都称呼我为“郭班长”,其实我挺不好意思的,因为我是“副班长”,而且很年轻,被其他老师这样称呼,总感觉过意不去。今天上完课后,潮州李新渊老师拿着给我拍的上课时的照片给我看,并且发到了群里,我心里真的充满了感动。其他同学也在班群里为我鼓劲加油,这也使得我内心时时刻刻充满着温馨与感激。但同时,我深知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去掌握的知识与教学理论还有太多太多,正是在同学们(其实都是老资格的骨干教师)的鼓舞下,我每天都充满着工作与求知的热情,希望真正无愧于“郭副班长”的称号。

除此以外,我也要感谢我们学校初中部的美女教师们。不论是初一初二的学习,还是初三的复习,她们都很忙,外出培训真的是“苦差事”,因为缺的课还要利用其他时间补上。不过有的老师听说我去上课,宁愿调课也要去听。我确实有点诚惶诚恐,生怕讲得不好让他人失望。我是一个怕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人,哪怕是本科组的老师,除了一些必需的事物,还有一些刻意培养年轻人的工作,我也都是尽量自己完成。

再说说今天的课吧。这节课是三年前设计的,是在纪中上的一节“接待课”。设计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以点带面,刺激学生去读整本《水浒传》,二是现身说法,现场示范如何阅读古典小说,并且将自己读书的体会讲给学生。当时,这样的课在本校非常少见。一来,设计课程需要花额外的时间,需要查阅资料,更需要自己主动阅读,并且读出自己的感受。二来,常规教学就是“教教材”,挤出时间给学生补充名著,不太常见。不过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在有意识地删减教材内容,挤出时间给学生补充名著。比如我想让学生去阅读《安娜·卡列妮娜》,我就会事先给学生讲一节片段欣赏的课,当时我选择的就是吉蒂拒绝列文求婚、安娜在火车站偶遇沃伦斯基、安娜跳轨自杀的心理活动等片段。再比如我想让学生阅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我去年就给学生讲了其中的一个片段叫《安兆俊》。虽然我不清楚,这样的做法究竟能够激发多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但我觉得,哪怕只有一个同学阅读了整本书,我这节课也没白讲,退一万步说,即使没有一个人去读整本名著,他们至少也欣赏了书中的一些精彩的片段。

就本节课来讲,由于花在原文阅读上的时间较多,台下的老师也看不清楚PPT上的字,而且整节课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配合地听,用冯老师的话说,有点像《百家讲坛》,这也是我第二次听到别人用“百家讲坛”来形容我的课了,说实在话,我所追求的,也是这样一个效果。不过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调动起来,或者说我也没有采取什么手段去调动学生参与性,这种做法或许不太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另外,正如评课专家所说,我的课预设了很多板块和内容,人为地将故事情节划分为几个片段,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的预设,而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这一点确实值得好好反思。

参加本次研讨会,我还有幸聆听了东莞实验中学孙健老师介绍《红楼梦》的阅读,我感觉,东莞的语文教学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他们的思维与胸怀、胆识与创新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记得前几年,我在广州听了孙健老师讲的《送宫花》,当晚还写了一篇评课的文章,指出了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只可惜,当时我是站在传统课程的角度去分析的,完全忽略了孙老师的这节课是“名著阅读课程化”的开创性尝试。或许,张晓风说得对:“只因为年轻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