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63篇:当代文化参与与文言文教学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63篇:当代文化参与与文言文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高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第4期全文转载了赵长河老师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年第12期的论文《唤醒文言学习情境 巧设文言语用活动》。阅读此文,对文言文学习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维度有了更多的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语言习得与运用,说白了就是学生是如何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当然,此处的“语言”包含了索绪尔意义的“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的内容。学生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与运用文言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民国时期,“文言文”是与“语体文”相对的,“语体文”就是白话文。学习文言文,不仅仅靠教材文本的解读与学习,还要善于与当代话语中的文言词汇与用法结合起来,唤醒学生文言学习的情境,设计文言语用活动。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其中,“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出自毛泽东1917年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句话中的“文明”“野蛮”就是特殊的文言用法,即使动用法。

赵老师的文章,谈到“情境唤醒”时,遵循的是高中语文课标里提出的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的分类标准。第一部分是“学科认知维度的文言学习情境及相应语用活动”,作者在这部分提出了四条策略。一是唤醒偏旁部首内涵的文言学习情境,构写趣味化的体现积累整合的语段,例如“斤”字部的语段写作等;二是唤醒熟悉的文言课文情境,化用熟悉的课文,编写包含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小故事。张孝纯老师的《乌有先生历险记》,就是一篇包含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的自创文章,我教高中的时候花了几节课给学生讲这篇文章。三是发掘现代汉语中保留了文言特质的词语,尤其是成语,编写文言活用记忆口诀,例如“任贤用能形作名,安邦定国形使动,草菅人命名意动,不胫而走名作动”等,这些口诀也是挺有意思的。四是注意现代汉语作品中文言特质的词汇积累和整合,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鲁迅的《药》里的“老栓,就是运气了你”等,两句话中的“怕”“运气”都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当然,还包括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设计的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情境。

第二部分是“个人体验维度的文言学习情境及相应语用活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含有文言特质的表达,例如流行歌词、高考作文以及日常练笔中的浅易文言文写作。歌曲《牵手》中“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就含有词类活用现象。当然,这首歌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已经过时了,学生可以从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中整理文言特质的表达。2001年风靡全国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用浅易文言文写成的。尽管这篇文章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是这个例子能否体现“诚信”的主题,但学生的文言文功底还是很深厚的。赵老师曾以苏洵《名二子说》为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名字进行微型的简要解说,也是设计个人体验情境的案例。

第三是“社会生活维度的文言学习情境及相应语用活动”。作者举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的“做人不能太美国”为例,阐述了“美国”一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现象,以及活用之后的妙处。除此以外,他还提到网络上流行的现代语言与文言表达相对照的例子,例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翻译为文言文就是“天高地阔,欲往观之”;“有钱,任性”翻译为“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我也是醉了”翻译为“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等。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情境,更重要的是,这些情境可以与课内文言文建立起有效的关联。

赵老师特别提到了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出现的“新史记”的写作,有才华的网友以浅易文言的表达形式,叙述议论当下发生的事情,或者叙写新闻人物,或者热点事件。例如当某件事发生之后,或者围绕某个人物写的《史记·XX传》,这些也是浅易文言建构与运用值得开发的文本。作者还认为,教师要从形式和内容角度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一是从思维、文化和审美角度观照,有值得审视和赏析之处,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二是词汇句式丰富、篇章构思新颖等表达形式有可资借鉴处,有利于文言积累整合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钟南山院士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于是网上就出现了《史记·终南山传》的“新史记”的文言篇目,其中有“时南山已耄耋之年,乃临危受命,亲赴一线,三日之内,辗转广州、武汉、北京,民睹其神态,尽皆动容。记者会上,南山言‘疫情必有人传人’,‘无故勿往武汉’,初闻语似平淡,实则言重千钧。”用文言的形式概述了疫情初期钟南山院士的行程与警示语,寥寥数语,院士的形象就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也包含着文章作者对钟南山院士的敬仰之情。这样的浅易文言文,与时代社会密切相关,同时也在学生的个体认知范围之内,比起二十四史的篇章,更有一种亲切之感。如何有效发掘此类文言篇目的语文教育价值,也值得语文教师思考。从写作的角度看,学生也可以围绕某个热点事件或焦点人物进行文言叙写,评点社会生活,发表对时代、社会的看法,这也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一点,其实也是“当代文化参与”的重要内容,并且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沟通融合,从而起到相应的教育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