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思明居士 2020-08-27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哀流民歌》 魏裔介

田庐水没无乾处,流民纷纷向南去。

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踞。

檐前不许稍踟蹰,恐有东人不我恕。

上见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

命也如何!……

彼苍者天,哀此黎庶。

以上所述,乃清朝初期汉族官员魏裔介(曾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在其著作《兼济堂文集》中所记载的一首诗歌,所陈述的便是由于当时满洲贵族势力常年雷厉风行地缉捕逃人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诗歌中所谓“田庐水没无干处,流民纷纷向南去,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踮”便是魏老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描写手法形象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生存在“逃人法”下的黎民百姓的基本生活状况。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参考图1

那么,何为“逃人法”?

所谓“逃人法”,说白了便是清初统治者为杜绝通过“圈地令”和“投充法”等弊政或手段所“俘获”的汉族农奴因忍受不了残酷的统治和压迫而被迫逃亡所颁布的法令。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么一个史实:“逃人法”的推行最早可追溯至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且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年间才能逐渐被废除,期间所推行的时间长达上百余年。基于如此,可想而知这一弊政给当时的黎民百姓以及整个中原地区的政治发展、历史进程等所带来的影响之深。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参考图2

作为清朝初期满洲贵族所推行的“六大弊政”(即: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以及屠城)中的一项重要政策,“逃人法”的实施必然跟“圈地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衔接关系。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恰恰是由于“圈地令”的推行才逐步衍生出了“逃人法”这一“配套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逃人法”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圈地令”的推行基础上而制定的,换言之,“逃人法”的制定是为了满洲贵族势力能够更好地在这一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上大开圈地门户,正如文章前面所说,魏裔介的《哀流民歌》是以直接阐述的方式向世人呈现了当时处于“逃人法”下的黎民百姓的生活状况。那么,在该篇文章当中,笔者就从魏老先生的《哀流民歌》入手,来与读者朋友们浅析一番清朝初期六大弊政中的“逃人法”,与此同时,再就着一些史料中的记载,进一步地了探讨一下关于“逃人法”的存在过程。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剃发令

本文的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清军入关初期在中原地区所树立的形象乃是一支“仁义之师”,为此多尔衮在占领京师之后还十分“慷慨陈词”地提出了为明朝崇祯皇帝服丧三日的号令,此举可谓是一改百姓心中当年八旗铁骑长驱直入直抵关内大肆屠杀掳掠的残暴形象,为争取民心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政治环境之下,清朝统治者所宣扬的“满汉一体”之说便应运而生,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清朝势力在中原地区的愈加稳固,其作为征服者和压迫者的面目也就慢慢表露出来了,所谓的“满汉一体”就逐渐演变成了“崇满歧汉”。

“逃人法”等弊政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满洲贵族势力将最初的“满汉一体”过渡为“崇满歧汉”的中间媒介。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崇祯皇帝剧照

“逃人法”推行的三个重要过程

  • 第一,“逃人法”的创立

众所周知,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中原地区始终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其中中原地区的居民基本都从事着较为先进的农耕生产,而女真人则以原始的狩猎采集生产为主,在这种环境差异之下,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经济间接地促进了女真人由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过渡为农耕经济的步伐。然而,由于生活习性的不同,女真人对于从事农耕始终不如中原人民,因此,俘获中原居民当作劳动力也就成为了女真人发展自身农耕经济的主要手段。

此刻,残酷的“逃人法”被创立。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女真人

  • 第二,“逃人法”的加强

历史进入皇太极时期以后,由于明帝国的内部愈加腐败,再加上农民起义的号角声越吹越响,致使明朝统治者逐渐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全盘统治权,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太极趁机绕道山海关,经漠南蒙古地区长驱直入,直抵畿辅、山东等地,大肆俘获汉族人口充当满洲贵族的“包衣”,为其自身发展农耕经济“做贡献”。据史料记载,仅公元1638(崇祯十一)年的长途奔袭战中,清军在畿辅、山东一带掳掠去的汉族百姓就达到了462300余人;公元1642(崇祯十五),清军再次强行深入明境,俘获百姓人数高达36900余人。基于这些数据,不难推出这么一个结论:清朝入关之前,满洲统治者经明朝境内俘获的汉族百姓不下于一百万人。

此刻,“逃人法”被加强。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公元1644年4月形势(参考)

入关以后,多尔衮等满洲贵族势力为了自身私利和解决迁都北京后大批满族人民定居之后的基本生计问题,发布了骇人听闻的“圈地令”。此令一下,畿辅地区的大批百姓失去了土地,而满洲贵族们圈占了大量的土地后又不直接从事于农耕生产,而是以封建落后的农奴制度模式强迫旗下奴仆承种、服役。被压迫为奴的汉族百姓不仅本身过着毫无自由的牛马生活,而且其子孙一出生也被烙上了“农奴”的印记,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摆脱世代为奴的命运,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便想到了逃离统治甚至因走投无路而悲愤自尽。然而,这些人对于满洲贵族势力来说无异于就是维护其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基础,这些人一旦逃亡成功,必定会造成之前被圈占的土地劳动力不足,而劳动力不足也就意味着统治者失去了最基本的经济来源。为此,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再次提倡并加强了“逃人法”的惩治力度。此次“逃人法”的惩治对象由逃亡的汉人转移为窝藏逃亡汉人的人,据史料《清世祖实录》对于此番行为记载:

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圈地令参考图

毫无疑问,统治者此举的目的便是想在源头上直接掐断农奴逃亡的念想,这也就是魏老先生在《哀流民歌》中所写的为何当“田庐水没无干处,流民纷纷向南去”时,流民却“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踮”的一大重要缘故了。

顺治帝亲政之后,在“逃亡法”上虽然有所变更,但实际上依然没有改变这一“隐匿逃人者斩”的暴政,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顺治时期的“逃人法”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 “逃人法”的废止

康熙皇帝继位之后,深知“逃人法”给黎民百姓所带来的创伤,因此,一度放松了对逃人的惩治力度,此举为“康乾盛世”提供了一定的民心基础,但归根结底,康熙时期的“逃人法”还没有真正被废除。此后,雍乾年间清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文化、思想、经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在这一环境之下,清朝统治者逐渐懂得了采用文明而不是暴力的手段或政策去统治汉人的道理,于是“逃人法”终于被逐步废止。

“逃人法”下,从没有“满汉一体”之说

农民起义

结语:

毋庸置疑,魏裔介的《哀流民歌》是满洲贵族自入关之后所实行的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的佐证,也是对于当时全国局势动荡的直白描述。在民族矛盾上升为整个国家主要矛盾的情况下,以南明为旗帜的汉族以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抗清斗争在历史上可谓是此起彼伏,其根本原因便是由于清朝统治者所推行的这些弊政间接地导致了这些抗清志士始终具有无可争辩的正义性,此举也致使清朝统治者在征服整个中原地区的过程中被迫推迟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这整个过程中,双方也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数的黎民百姓因此而遭受到战争的浩劫,社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抑制,最终为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提供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魏裔介:《兼济堂诗集》

《清世祖实录》卷43,卷88,卷90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崔书玉、王亮:《清代逃人法述论》

杨学琛:《关于清初的“逃人法”——兼论满族阶级斗争的特点和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