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城墙:见证南京历史沧桑

 信江人家 2020-08-27


        游过一些古城墙,也看过秦砖汉瓦,当见到南京的明城墙、游览了中华门后,有一种震撼、悲壮的感觉。

        明太祖朱元璋在称帝后,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的建议,从 1360年开始在都城南京修建城墙,到1398年朱元璋去世,这项历经39年的工程才停止。有人形容这座耗资巨大的明城墙是“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

        南京明城墙有别于其它城墙的是,它由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座城墙组成。我们参观的明城墙就是宫城,过去城墙长达30多公里,现在保留了23.743公里,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史的颠峰之作。

        看明城墙最吸引我的是城砖,每块城砖约二十余斤,在糥米汁、桐油、石灰的粘合下,虽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合缝处仍然经纬分明,坚如磐石。这些粘合数百年的城砖,你可以把它当成码放整齐的史书,城砖上刻着烧制时间、地点,监制人的官职。 这些城砖,有的产自江苏本地,有的来自安徽、湖南、湖北,更多的来自我的家乡江西。城砖铭文上出现的州县达180多个,江西占了其中66个州县,1/3的城砖产地在江西,其中有南昌、九江、瑞州、南康、饶州、广信、建昌、抚州、吉安、临江、袁州、赣州,由此可见,江西为明城墙的建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参观中,我对饶州、广信府(今上饶)管辖的铅山、余干、广丰、德兴、婺源、兴安(今横峰)特别关注,一块铅山烧制的城砖上刻写着:“广信府提调官通判郑祜,司吏徐政,铅山县提调官知县王恳、司吏王达”。有的墙砖上,涉及到有名有姓的责任人9名,上至府州县官员,下到乡村保甲长,乃至烧窑、制坯的工匠都一一刻写在砖上。读着城砖上的铭文,如同面对逝去的亲人墓碑,说不出的愁绪涌上心头。当年,为确保建造质量,朝廷要求各地在砖上刻写官员及制砖人姓名,为的是追究责任。一旦发现有不合格的,会引来杀身之祸。严酷的“责任制”虽保证了明城墙的质量,但增加了各地的经济负担和民众的心理负担。

城砖上的铭文清晰可见

城砖的建造地有江西的广信府等地

铭文记载此砖来自广信府铅山

很清晰的城砖铭文

        讲了坚固的城砖,再说雄伟的城门。门洞用城砖砌成拱形,没用一钉一铆,粘合了六百多年,中途没检修,实在是奇迹。六百多年前,没有电力装置,如何开启沉重的双扉包铁大门?原来玄机在千斤闸上,工匠在每道门上都设置了一道闸,闸口的栓槽像杠杆,开合自如,闸口控制木栓,真是一闸当关,万夫莫进。瓮城共有4层墙体,建有藏兵洞27个,能藏兵3000,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军事防御的辉煌。敌人若敢进犯,闸放门关,关门打狗,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古代固若金汤的明城墙,还是经不住现代武器的攻击。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时,日军进攻中华门,久攻不下,损失惨重,最后调集飞机、坦克、平射炮将城门炸开,得以攻进城内。由此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在城墙上,日军子弹击中城墙的累累弹孔依然清晰可见,如果这些城砖会说话,定会控诉日军的罪恶行径,这一排排弹孔是无声的怒吼,是有形的罪证,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中华门之痛。


中华门东门明显可以看出V字型的城墙是后来砌筑的,那个V型就是被日本军队炸开的缺口。

        当我怀着悲愤的心情沿着马道登上21米多高的城楼时,遇到一群来自海南省的教师,他们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他们说,看见日军炸毁镝楼的照片,有一种想哭,想大声哭出来的感觉。落后就要挨打,历史不能忘记。我们要把这种感觉讲给孩子们听,让亲朋好友来南京时,一定要看明城墙,要看曾经被日军炸开的中华门,要寻觅城墙上的弹孔,要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海南的教师们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太平盛世,我们岂能站立于此,畅谈往事,眺望南京城的秀美风光。远离战争,才能过上和平自由幸福的生活。

在城楼上看鸡鸣寺

在城楼上观玄武湖景色

        在明城墙城楼上漫步,可观赏城墙周围的景色,钟山、雨花台、玄武湖清晰可见,鸡鸣寺离的更近,仿佛伸手就能摸得着寺里的黄墙青瓦,不远处有大报恩寺塔,似乎能听见塔上随风摇曳,叮当作响的风铃声,城墙上的爬山虎,在阳光春雨的滋润下,枝繁叶茂,绿色的藤蔓越过城台向游客伸出了嫩绿的枝叶。城门之外,高楼林立,人来车往,一派祥和之景,让人一扫愁云。喜闻包括南京城墙在内的“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组合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预备名录。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南京历史沧桑的见证物,它有理由受到世界的关注。作为中华儿女,要把南京明城墙震撼悲壮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千万年都不忘记。

(图片柯援生拍摄)


分 享 · 交 流

关 注 · 订 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