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熬的豆子粥

 济宁文学 2020-08-2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母亲熬的豆子粥

作者:焦克志


小时候,最爱喝母亲熬的豆子粥。

母亲常说:“宁可三日无肉,不能一日无豆”。可见,豆类食品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记忆中每年秋收以后,母亲都要走几里地,到集市场买些黄豆、绿豆、黑豆、豇豆、红小豆之类的豆子,带回家,用簸箕簸干净,凉晒好,用麻油纸包了,放到瓮里存起来。

母亲熬制豆子粥的时候,先取一种或几种豆子放在水里仔细淘洗。那些浮在水面上的,都是不实成的。母亲用笊篱搭出来,放石臼里舂了,拌上麦麸,喂鸡喂鸭。那些沉在底下的,才是精品,过水几遍后,才能下锅做粥。

开始煮豆的时候,水不添多,母亲爱用细火慢慢熬炖。她总是那么有耐心,不急不躁的管着火。让水缓缓地变热变烫,让热气一点一点地浸润到豆子里。静静地等着水开,静静地看着水的蒸汽在锅盖上冉冉升起,在氤氲缭绕的水汽中静静地细数着那些煮豆的时光。

豆子在沸水里翻滚跃动着。母亲常常迎着水开的当头,向锅里浇半瓢冷水让豆子醒一醒。她说,让膨胀的豆子见见凉水收收身,这样会熟得好,出香多。用冷水击打的次数不能勤,一两次就好。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即使再坚硬的豆子,击过头、煮过头也就没有味了。

豆有九分熟的时候,母亲把和好的面糊下进去,用勺子搅拌均匀,等锅开了,还不着急舀盛。她抽出明火,用火棍拨弄着灶膛里的底火,做着熬粥的最后工序。她要让粥捂一捂,焖一会儿,这样才有好口感。每当把粥熬好,揭开锅盖的时候,豆和面的香气都会扑鼻而来。锅的周边煽着薄如蝉翼的锅翘,炸开腰的豆子偎靠着锅沿,中间的地方还冒着气泡,香喷喷的豆子粥仿佛还在眨着调皮的眼睛。

无论春秋冬夏,母亲都会精心地熬制着那一锅一锅的豆子粥。吃饭的时候,每人喝上两大碗,满口生香,怡心养人。现在回忆起来,还都念念不忘。

我们喝着母亲熬制的豆子粥慢慢地长大了,也从母亲熬粥的过程中,明白了很多做事做人的道理。


作者简介:

焦克志,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微山县两城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