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老刘tdrhg 2020-08-29

“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这本来是苏东坡的一首诗,但有一位明朝文人周公瑕却将它刻在了自己书房的椅子上,周公瑕是明朝书画大家文徵明的弟子,大概对于他这样的明朝文人来说,书房真的倾注了太多的精神期待。

无独有偶,文徵明的孙儿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就更详细地讲述了他对于文房器物的审美和期待。

上一篇我们讲过了文震亨眼里的园林与书画,这一篇,我们走进他的书房,看看以他为代表的明朝文人中意的那些器物有什么特别以及让人愉悦之处呢?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明 文震亨 《长物志》明刊本

一、香器

关于文人书房里的雅玩,有一种说法是 “文房诸器,宣炉为首” ,又有人说“文房诸艺,琴为首艺”,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前者是“器”,后者是“艺”,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拥有一个香炉品香远比弹古琴来得容易,那么我们就先从香炉说起吧。文震亨说:

“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又古青绿博山亦可间用。”

在这里他提到了两种香炉,宣德炉和博山炉,文震亨认为适用于书斋的也就这两种了,那这两种香炉有何渊源呢?

中国的香文化很早就有了起源,周朝时人们就有了熏香的习俗, 而香炉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烹煮、祭祀用的“鼎”。

但一直到汉武帝时才有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日常香炉——博山炉,受到秦汉时期“神仙思想”的影响,博山炉的造型是模拟传说中的东海蓬莱、瀛洲仙山打造的,最开始的博山炉多为青铜制造,所以文震亨才说“古青绿博山”。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汉朝 博山炉

在明代以前,古人们多用香丸或香粉来熏香,所以博山炉是有盖子的,炉盖像山一样尖尖的,其上有镂空雕饰。而到了元代才出现了我们现今常见的线香,并且在明朝流行开来,所以那时才出现了没有盖子的香炉,包括大部分大名鼎鼎的宣德炉。

刚才说了博山炉是源自汉武帝时期,不过这宣德炉却是正儿八经的明朝宫廷制造,最初的一批宣德炉是明宣宗时期制造的,它用料是上等的黄铜合金,采用工艺复杂的失腊法制造,在造型上多参考仿制唐宋,甚至商周时期的经典香器,造成之后便成为炉中极品,被天下文人追捧。

宣德炉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色泽,内敛、古朴、端庄,有些炉的颜色还会随季节、天气和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因为宣德炉太精致了,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宣德炉几乎成为了铜香炉的代名词。

除了这种摆放在家里的香炉,文震亨还提到了可以放在袖子里熏衣炙手的“袖炉”,冬天暖手用的“手炉”,还有安放香料的“香筒”等等,都属于明朝文房里的日常香器,捧一卷诗书,燃一炉馨香,书房的雅致氛围就随同烟雾一同缭绕起来了。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明 宣德炉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二、剑胆琴心

说完位居文房诸器之首的香炉,再来说说位于文房诸艺之首的古琴:

“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壁悬一床。”

文震亨说,琴作为最能代表古意的乐器之一,就算不会弹,书房里的墙上也必须得挂一张,这若是放在现代,可能就会被说成装斯文了,明明不会弹干嘛还要挂一张?

但是在古代文人眼里,琴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连书画都要排在它的后面,《帝王世纪》载:“神农始作五弦之琴,皆言琴出现之早”,这当然不止是因为琴是古乐器,还因为琴代表了“礼乐”,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明朝宁王朱权的《神奇秘谱·序》说:“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

琴的诞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圣人为了正心术创造的,不管琴最初的诞生究竟是因何,但至少在中国历史的记录上,一直都将琴与礼、与心联系在一起,所以君子之书房,怎么能少得了古琴呢?

不过文震亨虽然说就算不会弹也要有一张琴,但他本人却是个弹琴高手,当年文震亨以贡生身份被召入宫时,就曾因“琴书名达禁中”被皇上赏识,因为古琴与书法成就高而被授予中书舍人。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明 蕉林听雨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常与琴连在一起被人提起的就是剑了,所谓“剑胆琴心”,是说一个人应该既有一颗纯净剔透想心灵,又要有一往无前的胆识,刚柔相济,任侠儒雅,正如元朝诗人吴莱《岁晚恍然有怀》诗中所说:“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所以古代文人的墙上除了书画、琴,还有剑。但可惜的是,明朝的时候,中国的剑道早已远去,以至于文震亨不得不感慨:

“今无剑客,故世少名剑,即铸剑之法亦不传……曾见古铜剑,青绿四裹者,蓄之,亦可爱玩。”

他说当今世上早已没有剑客,所以亦无名剑问世,铸剑之法仿佛早已失传,只有曾经的古剑还能用来作古玩收藏。

在中国,剑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名剑四出,留下了许多与铸剑师、剑客有关的神话,及至唐宋时期,亦还有李白的“拔剑四顾”,辛弃疾的“挑灯看剑”,而到了明朝,火药开始作为武器,更是加速了剑的衰落,但这并不妨碍像文震亨这样的文人心里,依然仰慕上古剑客的英雄豪气,有一个剑胆琴心的梦。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春秋后期 少虡剑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文房四士——笔墨纸砚

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诗中所说的“文房四士”便是笔墨纸砚。我们首先来看看毛笔,文震亨说,毛笔有四德:“尖”“齐”“圆”“健”,因为:

“盖毫坚则尖;毫多则齐;用苘贴衬得法,则毫束而圆;用纯毫附以香狸、角水得法,则用久而健……惟斑管最雅,不则竟用白竹……笔败则瘗之,故云“败笔成冢”,非虚语也。 ”

其实这四德是与制笔原料和工艺有关,所谓“尖”是与制笔的原料有关,制笔用的毛坚硬,笔头就尖;而“齐”是指用料充足,用足够多的毛来做笔;而“圆”和“健”则有制笔手法有关,毫毛黏贴细致到位是为圆,做工经久耐用则为健。

而制笔的笔管用料,文震亨则排除了一切金银、紫檀等,认为只有斑竹或箬竹的笔管最有文人气,最雅致。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斑竹毛笔

有了好笔,还得有好墨配合才能无碍书画,那如何判断墨的好坏呢:

' 墨之妙用,质取其轻,烟取其清,嗅之无香,磨之无声,若晋唐宋元书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完好,此佳墨之效也。'

文震亨说,上品的墨质地轻、墨色清,闻起来没有味道,研磨起来没有异声,那些创作于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流传千百年后仍然品相完好,就是因为它们用的墨好。

据宋人李孝美《墨谱》记载,我国大约在汉代以后,就发明了用松炭、松烟等制墨用于书画,在此之前人们都是用天然矿石墨来书写的,而到了文震亨所处的明朝,是历史上制墨最有成就的朝代,明朝墨不仅质量精良,而且墨的图式、墨印的雕刻,也各尽其美,明朝的油烟墨代表了历史上的最高制墨水平。

而对于纸,文震亨却只是列举了前朝的一些值得收藏的纸品,并无太多评论,大概也是因为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造纸已经到了堪称完美的地步,实在是无须多言了。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古人用的不是墨水 而是这样的墨锭 配合砚台磨出墨汁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说:

“‘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已。”

出乎意料吧?我们说到文房四宝,总以笔为先,但古时文人却以砚为先,因为笔墨和纸都属于易耗品,而一方好砚台是可以陪伴终身的。

《长物志》中说,明朝的时候,砚台以广东肇庆府的端溪石砚为上,人称“端砚”,好的砚台拿在手里手感温润,轻叩会发出清远的回声。

而对于砚台的养护,他在这里也特别指出,要每天清洗,才会让新的墨汁就光亮润泽,但砚池边久浸不上浮的斑驳墨迹,被文人们赋予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墨锈”,这是不用清除的。

明朝的时候, 广东端州的端砚、安徽歙州的歙砚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砚,被称作三大名砚,是当时文人最认可的砚台。

宋人苏舜钦曾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 说的就是这种文房四士之乐,这种乐趣,穿越古今,沉醉于书画的人都能体会的到。

明朝文人的文房之乐 |《长物志》中的器物美学

 明 端石琴式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结语

在明朝文人眼里和心里,书房里的器物皆代表了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理想的世界,所谓文房之乐,便是他们的人生之乐。

有香器帮助打开嗅觉,有古琴陶冶听觉,有宝剑磨砺胆色,有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士相伴终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书画作品,无论是哪一种,其实代表的都是明朝文人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

参考资料:

《长物志》明 文震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