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辞

 星河岁月 2020-08-31

文体史话

楚辞………………………………………………………褚斌杰

一,楚辞的名称和起源

楚辞,是在公元前四世纪,即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代后期,继《诗经》的古朴四言体诗以后,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开创者是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屈原和楚辞的出现,不仅使《诗经》以后沉寂了大约三百年的诗坛(这期间蓬勃发展的是散文),重新复活起来,而且它以其突发的异彩。更新更美的歌声,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楚辞”,按其本义来说,是楚人的歌辞的意思。它是一种乡土文学,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宋代研究楚辞的学者黄伯恩曾解释说:“盖屈(原)、宋(玉)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校定楚辞序》)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卿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这一说明是正确的。由此可知,“楚辞”的名称,完全是由它的产地和地方色彩而来。但需要说明的是,“楚辞”虽产生于先秦战国时代的屈原,但在当时并未见“楚辞”这一名称,“楚辞”这一名称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张汤列传》中有“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的话,买臣指朱买臣,助指庄助,他们都是武帝时人;这是最早出现的“楚辞”名称。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人模拟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署名“楚辞”,从此,楚辞作品不仅有了专集,“楚辞”这个名称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被称为“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称“屈原赋二十五篇”。因此,在文学史上又有所谓“屈赋”、“骚赋”和“楚赋”等名称。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在楚国域内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庭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两者就文学体裁上说是根本不同

的。六朝时代的文学批评家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巾,除《诠赋》篇外,另立《辨骚》一篇,萧统在《昭明文选》中,也把“赋”与“骚”分为两个门类。他们都把屈原“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突出出来,作为“楚辞”体文学的代称。从此,在文体上“楚辞”体又有了“骚体”这一名称。

“楚辞”体诗歌是屈原开创的,但他的这项新创造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它与楚地固有的民间文学——“楚声”和“楚歌”就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是南方的大国,占有江淮流域大部分地区。它在政治、文化上虽早已与中原地区有着交往,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还一直保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宗教、民俗、诗歌、乐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特色。所谓“楚辞”,正是在这一区域性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楚国有素称发达的乐舞和民歌。在春秋时代,楚国的音乐被称为“南风”或“南音”。我们从古文献保存下来的楚地民歌如《沧浪歌》、《徐人歌》、《越人歌》等来看,它们与产生在中原地区的民歌在形式上确有很大不同,它们都不是四言体,而且几乎都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语助词“兮”字,这正是后来“楚辞”体的主要特点。而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民间“巫歌”。据历史记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民间祭祀之时,使巫觋(宗教职业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这种流行在民间的祭祀歌曲,往往带有丰富的幻想,富于浪漫情调。又由于是演唱文学,因此除抒情外,还兼有一定故事性。而且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结构上比一般诗歌闳阔,讲究起伏。这对屈原“楚辞”体诗歌的创造有直接影响。在现存屈原作品中,《九歌》就是屈原在当时民间祭神的乐歌基础上创作的;《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的习俗和招魂词的写法而写成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向这类民间作品学习的情况。

另外,“楚辞”体诗歌的产生和形成,也与当时蓬勃发展起来的新体散文有密切关系。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我国古代的散文语言也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新兴的诸子散文,采取了比较接近口语的语录体形式,吸收了大量的虚词入文,这对古代书面语言是一个很大的改革。这一散文文学语言的变化,无疑对于屈原“楚辞”体诗歌的创作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屈原“楚辞”体诗歌作品,比起它以前的质朴的四言体诗歌,句式加长,虚词繁多,带有明显地提炼当时散文文学语言入诗的痕迹。鲁迅还特别指出,楚辞的“繁辞华句”,还直接受到当时纵横之士“竞为美辞”的风习的影响,以至“余波流衍,渐及文苑”,因而产生了“非诗(指《诗经》作品)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的情况,促使了“楚辞”体的诞生。所以鲁迅把“楚辞”体的产生,把楚辞“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归结为“由二因缘,日时与地。”(以上均见《汉文学史纲要》)时,指诸子百家兴起后的时代风尚;地,指地域性文化特点的继承。这说明“楚辞”体诗歌的产生,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国南方楚文化发展的产物。

二、“楚辞”体诗歌的主要特点

屈原创作了“楚辞”体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新。屈原“楚辞”体诗歌究竟表现出那些特点呢?

(一)“楚辞”的产生受着楚地“巫歌”的深刻影响。楚地的祭祀歌舞,多描写入神恋爱、扮演诸神故事,充满原始宗教气氛和神话色彩。这影响到屈原的“楚辞”作品,往往也吸收和熔汇大量的神话入诗,在创作方法上富有极大的幻想性和浪漫主义精神。《九歌》、《招魂》是直接仿效当时民间流行的祭歌祷词写成的,其幻想性自不必说,就是屈原自述经历、抒情写怀的作品,往往也是驰骋幻想,四方神游,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这我们只要把它与产生在它以前的中原地区的诗歌《诗经》中的作品相比较,就会发现有很大不同。屈原的“楚辞”作品,实际上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这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另外,也正由于“楚辞”是由楚地的巫音俗曲演化,发展而来,因此在形式上仍保留着做为楚地乐章的某种体制。如《离骚》、《涉江》、《哀郢》、《招魂》等都有所谓“乱辞”,而《抽思》除“乱辞”外,还有所谓“少歌”、“倡”等名目。“乱”是指乐曲的尾声部分,“少歌”和“倡”,也是乐曲章节性的名称。“楚辞”作品虽已不入乐,但它在体制上仍留有当时楚地乐章,乐曲的某些形式。

(二)我国古典诗歌的体式,最先成熟的是以《诗经》中作品为代表的比较简短和朴素的民歌体。《诗经》作品一般是以四言句式为主的抒情短章,而“楚辞”的出现,则显著地扩大了篇幅,加长了句式。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长达三百七十余句,近二千五百字,在抒情咏怀中还具有一定的铺叙性和故事内容。由十一篇作品构成的组诗《九歌》,也有人物形象的刻划和故事性成分,前人曾把它看做是古代歌剧的雏形。其他如《天问》,《招魂》和《九章》等作品,篇章、结构、容量都比较大,比起《诗经》的重章复沓的短小民歌体来,“楚辞”体作品所表现的进展是很显然的。

(三)屈原的“楚辞”体作品,在句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体,而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灵活和自由的句式。如《离骚》和《九章》基本上是六字句,《九歌》除六字句外,还出现了不少五、七字句。在语言上,“楚辞”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入诗,据后人考证,“楚辞”作品中所使用的明显的方言词汇,就不下三、四十个之多。这无疑构成了它

所特有的地方色彩。另外,“楚辞”在语句中还运用了较多的虚词,如之、其、而、也、以、曰、虽、夫、惟、乎、焉、哉等,这些语词今天看来已属文言词汇,但在春秋战国时代,正是当时口语。新兴的“楚辞”体因吸收和运用了这些口语而变得通俗、活泼和更富表现力。特别是语助词“兮”字的普遍而大量的运用,更是“楚辞”体的显著特点。“兮”字据后人研究,相当于今天的“啊”字,它在“楚辞”中既起着表情作用,又有调整节奏的作用,而且在某些时候还可以代替各类虚词起着语法上的作用。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里,归纳出兮字在不同地方可以代替“之”、“而”、“以”,“于”、“然”等字,这无疑是“楚辞”所独有的。

(四)在我国诗歌的发展中,诗歌标题的出现,也始于“楚辞”。“楚辞”以前的诗歌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无标题的(仅以首句或首句中某词来标示),就连《七月》.《氓》和《生民》等这类长篇作品也无例外。到了屈原“楚辞”体作品才出现显示全篇主题思想的标题,如《离骚》、《天问》.《桔颂》.《哀郢》、《怀沙》等都是。诗歌从无标题到有标题,正反映着诗歌由群众性的民间创作,到作家作品的出现这样一个历史变化。《诗经》还是民歌时代,它只不过是口头传唱作品的记录;而屈原的出现,才开始了个人的创作。因此。把创作时的立意做为作品的标题,也就成为自然的事。当然,“楚辞”体作品中,也有某些无标题的作品,如《思美人》、《悲回风》、《惜往日》等,这些作品历来被怀疑为是无名氏的仿作,并非是屈原的作品;实际上,这也正表现出诗歌从无标题到有标题的过渡中,不太严格的状况。

三、楚辞体的流变和影响

屈原开创了“楚辞”体诗歌以后,继起者首先是楚地的一些诗人。《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宋玉等人可以说是继屈原以后,运用“楚辞”这一新兴文体从事创作的第一批作家。特别是宋玉的代表作《九辩》,它虽然模仿和袭用屈原作品的词句,但在表情达意、开拓诗的意境方面,仍表现出不少的独创性。所以历史上向以“屈、宋”并称。从楚、汉之际到两汉时代,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楚辞”作家和作品。但这一时期除出现了像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较为优秀的作品以外,而一般都只停留在对屈原楚辞作品进行单纯的模仿上,优秀的作品不多。但从文体史上看,“楚辞”体作品在艺术上的某些特点,却促使了另一种文体即“汉赋”的兴起和发展。所谓“赋”,原也是产生得颇早的一种文体,战国时代的苟况,就有《荀赋》六篇流传。但“赋”体文学在汉代的繁兴,却与“楚辞”对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汉赋”是在吸收了“楚辞”的闳阔结构和文采辞藻方面的特点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论到“赋”体时曾说:“及灵均(屈原)唱《骚》,始广声貔。”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者也。”(《诠赋篇》)

另外,“楚辞”是最早打破四言句式的诗歌作品。莸国古典诗歌最先出现的是四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向前演化,最后定型于五言和七言。在“楚辞”时代,诗歌的样式还没有定型,但它在各种句式的运用和探索、尝试中,也替后世的五、七言诗,塑造了胚模,在从四言诗向五、七言的演化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一般认为屈原《招魂》“乱辞”中的那种上四下三式的七言句,正是汉以后所出现的七言诗的先导。总之,“楚辞”在我国文体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多种文体的发展,也起过重要作用。

喜欢文史知识的.加我的公众号duduchunq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