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问题专栏]小学生如何进行计算训练?注意是训练,不是刷题!

 小犀牛妈妈 2020-09-01

刷题不叫训练!

题海也不叫训练!

我必须开宗明义地摆明态度。

讲这个话题,不免会带来争议,不过好在大家都喜欢看有争议的东西,有的人看热闹,有的人看门道,不管看啥,这篇文章都值得你花时间仔细读完。

事实上,这是一篇枯燥乏味的文章,我连图也不想配,你需要用十二万分的耐心来看完它。

鉴于很多时候人们在网络交流,通过网络阅读,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读,为了让接下去我洋洋洒洒写的数千字没有白费,我需要首先来一次语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分析什么?分析一下标题。

标题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下面就是我的答案,请看完,以便确认你对此的理解无误——

对象:小学生(注意既不是学龄前儿童,也不是初中生,这里的小学生我圈定在一年级到五年级,别问我为什么,因为我目前工作主要就聚焦在这个范围)

主题:提高计算(你可以理解为技能,但我可以告诉你技能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

观点:计算需要训练,但刷题训练

所以,不要再来扭曲我的观点:“大陆老师说计算不重要”,“大陆老师说计算不需要练习”。

其实有时候也不能怪家长,由于某些传言和误导,加上人们本来就没有耐心去阅读带有辩证性的文字,所以,象这样的句式:

“没有计算的准确率,追求计算的速度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如果没有充分理解运算原理,盲目进行计算速度训练,是极为有害的”,再或者“先解决儿童数字运算推理的能力,再来提高速度是很容易的事”等等这样的语言,最终都会被解释为:“大陆老师说,计算速度不重要。”

(有人把上图发给我,我对此进行了注释,你可以看出,人们在网络上的对话是多么地混乱,很多时候人们只是看见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好,如果你已经觉得烦躁了,那么stop!接下去我就直截了当来说说,怎么进行小学生的计算训练。

第一部分:

概念理解的训练与逻辑技能训练的分配

首先我要提出一个观点:计算能力的训练,如果把概念逻辑剥离开去谈,是没有意义的,不同孩子在不同部分上的缺失,我们必须要全方位重视,而不能一种方法强调到底。

所以我把计算的训练,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概念理解方面的训练(以下简称“概念训练”):意思是要从运算原理的基础开始补起,孩子的错误可能是由于不理解符号,不理解算式,不理解运算法则等等,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见第二部分。

二是逻辑技能训练(以下简称“技能训练”):注意我这里把逻辑归入到技能,并不代表概念里不包括逻辑,逻辑思维实际上渗透在数学的方方面面,这里的逻辑技能,意思是在孩子理解运算原理的基础上,他们需要把逻辑推理的能力从生疏变为娴熟,从需要成人一步步引导推理,到自主完成整个过程,因此你可以看成是一种技能训练。

理解上述定义后,再看下表,我把小学分成这样三个阶段,注意这里的划分纯粹是为本主题服务的,也就是,如果离开今天谈的计算训练,我就不会如此进行划分。

按照年级分成三个阶段后,再看三种计算错误情况:

第一类:大量各种类型错误:意思是孩子每天作业中,都出现很多计算错误,错误分布在各种类型计算上,你已经无法进行归类。

第二类:集中某类计算错误:意思是错误虽然比较多,可能是20-40%,甚至更多,但是主要集中在某一类型上,比如两位数退位减法,大数乘除混合运算,带括号运算等等,这需要你自己观察总结。

第三类:偶尔错误:比如偶尔出现1-2个错误,某次测验突然错了不少计算题,但是平日计算都很稳定等等。

以上三种类型,请大家自己理解性对号入座,没有人能够把所有孩子的状况都分析精确,以上已经是相对合理的划分,我相信每个孩子不同时期可能混合了上述不同的情况,我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一种方法论的具体演绎,你要理解其中的核心,而不是把重点聚焦以及纠结在数字上,本文中所有例举的数字,都只是我观念的一种量化,因此你需要综合看完整篇文章,来理解其中的思想,进而通过不断实践,调整,来达到最佳方案。

为了方便大家对照来看,我再次贴出这张表:

根据三种错误,以及三个阶段,我提供了概念训练与技能训练在时间上的分配比例。

8/2意思就是8份时间用于概念训练,2份时间用于技能训练;比如你要花1个小时在一个问题上,那么你就要用48分钟进行概念理解方面的训练,剩下12分钟进行技能训练。

你理解这里数字的含义后,再来看这份表所体现的分配原则,我具体解释一下:

就集中某类计算错误这种情况而言,三个阶段没有什么差别,这种集中错误最能说明问题,你必须要帮孩子攻破,所以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都应该概念技能两手抓,相对来讲概念训练更偏重一些,因为本来针对概念的辅导就比较花时间,而同样的时间里,技能训练会涉及更多的题目。

就大量出错的情况而言,1-4年级,都应当把重心放在概念训练上,因为这种大面积错误,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在提示你孩子在运算的原理法则上欠缺太多,你需要重视,重视,重视!这并不是通过简单多做几道题目就能解决的,你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顽疾。

同样的情况,5年级孩子我单独拎出来,概念训练和技能训练需要5/5,也就是花同样多的时间下去,我要对此特别解释一下。这里并不表示对于5年级的孩子,犯了大量计算错误,我反而比较忽视概念训练,注重技能训练,而是在告诉你,5年级的孩子还发生这种问题,说明从1-4年级家长都没能有效弥补孩子基础不够的问题,不管是家长不够重视,还是方法问题,总之这里存在很大的漏洞,需要家长和孩子花成倍时间去解决它,也就是说,本来1-4年级你花一个小时解决的问题,到了现在,你恐怕需要花两个小时来解决。

也就是说,对于5年级,还出现大量计算错误未能解决,你的概念训练和技能训练所花时间都会远远大于1-4年级,那么此时,概念和技能已经是双双都缺失的情况下,不能厚此薄彼,就需要两手都横抓,而且,此时比例其实已经是次要问题,是否以一定频率坚持训练才是重点,这个时候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只不过这对于初中要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讲,你只能硬着头皮扛下来,因为如果你五年级都不能解决这样大面积的错误问题,那么初中学习将更为困难。

对于偶尔出错的类型,请家长阅读第三部分,我具体详述。

第二部分:

“概念训练”的核心是什么?

在前面的部分,我已经对概念理解方面的训练进行了解释,并简称为“概念训练”,重点要突出的是,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概念不清,导致他们在计算上错误频频。

比如低年级:如果不能很好理解集合概念,理解整体部分的逻辑,那么对于带括号的运算就会十分困难;如果孩子对于位值不够理解,不熟悉两位数的构成(数量的概念实际没有理解到两位数),那么他们在进行两位数退位减法运算时,也必定错误重重。

很多时候,成人以为,训练孩子记住竖式运算的步骤,多练习,就能解决了,看上去有些时候的确也奏效了,但是要知道,孩子在数概念,运算原理上的这部分缺失被你用强行记忆强化训练的方式掩盖了,两位数加减还看不出什么,其简单程度还在孩子记忆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这种忽视基础的盲目刷题的方式,却损害了孩子逻辑的发展,如果你一次次采用这种方式,那么最大的危害其实是,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误的理解,从此思维方式就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了,会离开数学思维越来越远。

再比如中高年级:乘除法的原理,运算律没有掌握透彻,往往是因为囫囵吞枣,在最初概念层面就没有理解清楚,比如交换律是怎么来的,分配律又是如何来的,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是什么,孩子没有经历这些概念层面的推演训练,也没有人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孩子有完整的思考,分析,概括归纳,只是一股脑儿把口诀公式灌输给孩子,“背出来就可以了”,那么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在高年级就会发生各种计算问题,整数运算的时候没有弄清的概念,到了小数运算就会非常混乱,分数运算更不用说了。

那么概念训练怎么进行呢?这部分其实是我数学微课的重点,除了通过周期性课程来进行概念递进式辅导,有关于“进退位”,“加脱括号”,“运算顺序”,“带余数除法”,“混合运算”,“小数运算”我都有相应的专题补充课程,这里不再详述,大家也可以通过我过去的公众号文章来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这里我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关于“凑十”,它不应该是背出来,而是孩子通过分解数字,观察规律,自己总结出来的,发现加法中此消彼长的规律,发现算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概念涉及的是“守恒”,“集合”,“整体部分”。我在一阶段课程中,会通过5-6堂课,来提供不同的游戏,从实物到算式,以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进行训练。

关于“乘法”,它更不应该是先背再讲乘法。都没有开始学习乘法,如何就去背口诀呢?显然这种颠倒的教学,是造成很多孩子对乘法一知半解的根源。要补乘法原理,我在二阶段课程中,通过了两个周期来讲原理,从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到乘法本质上与加法的不同,从乘法此消彼长,到补充原则,概念不断深入,乘法口诀表也会利用,但不是背诵,而是进行趣味拆分,通过拆分,关联不同的乘法算式,观察关系以及规律,让孩子自己总结,自己推算,可以融入结合律,分配律,充分理解运算的法则,如果家长根据我课程中的方法进行,也就2-3周可以完全掌握,比起一个暑假都在背乘法口诀表,最后还不熟练,是不是用概念训练的方法会更有效呢?

总结“概念训练”的特点就是:通过具体例子,创设不同情景,呈现认知冲突,从而让儿童在引导中思考,观察比较,总结规律,自我表达,并把这种规律迁移到计算中,掌握运算律的本质。

第三部分:

如何进行“技能训练”?

当孩子完成了概念训练,理解了原理,是不是就够了呢?大家回顾前面的分类表,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错误,我们都需要一定配比的概念训练和技能训练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那么“技能训练”应该如何进行呢?

首先我要大家再次回顾前面的定义:它包含了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运算的技能训练一定包含逻辑的训练。

我举一个例子,学校最初对计算的要求是能够写“递等式”,也就是把运算的过程一步步写出来,尤其是进行简便运算和巧算的时候,过程错误即便答案正确,也是错误。为什么呢?这里自然强调的是运算的逻辑正确不正确,合理不合理,高效不高效

如果一个高年级的孩子你发现他一道复杂的计算题错误了,你是不是要首先看看他的过程,是错在什么地方?是打草稿的时候字太潦草,看错了,还是脱括号的时候运算符号搞错了,两者是天壤之别,对应的训练自然也是不同的。

所以“技能训练”其实是完全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孩子,你提供的题目也是完全不同的,不可能用同样一套题目,给全班孩子做,多刷几套卷子,所有人都提高了,这种时候,针对性的训练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那么家长可能就要说了,怎么进行针对性训练呢?我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啊~

这里我给家长们概括出了四种技能训练的模式,我来一一解释。

第一种模式:纯口头练习

这比较适合1-2年级孩子,刚刚学习加减或者个位数相关的乘除运算,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口头“说题”,让孩子把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有逻辑的方式,一句话接着一句话地把答案做出来。

我来模拟两个例子:

17+39=?

第一种方法:17+39就等于20+40再-3-1,20+40等于60,-3-1就相当于-4,所以60-4就等于56。

第二种方法:17+39就等于10+30,再加7加9,等于40再加7加9,7+9等于16,所以40+16就等于56。

25*16=?

第一种方法:16分成4*4,所以25*16就等于25乘4再乘4,25*4等于100,所以100*4,最后等于400。

第二种方法:25乘16等于25乘括号20-4,也就等于25*20,再减去25*4,25*20等于500,25*4等于100,所以结果就是500-100,等于400。

以上两个例子,我分别用了两种方法来模拟孩子的口述,这并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在告诉你,如果你进行纯口头练习,那么一道题目至少让孩子 用两种不同的思路来推演计算,这是其一;其二,你需要训练的是孩子能够进行连续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讲了一半,忘记自己讲到哪里了?

口头练习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因为盲目刷题而对计算产生厌烦,通常一个训练周期内,你保持每天10-15分钟,就会奏效,特别有利于1-2年级孩子,初步接触计算时候的提高训练。

那么口头练习不适合哪种情况呢?

孩子对于加脱括号不熟悉,对数字拆分后,应该如何写算式总是会搞错,混合运算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处理顺序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在孩子不擅长算式表达,还没有掌握算式(符号)的运算方式,那就需要用笔头训练的方式进行。

第二种模式:口头练习+笔头练习

这种方式适合于2-3年级,开始接触大数运算,运算步骤增多,很难完全通过口头训练的方式进行的孩子。

家长可以安排一天口头一天笔头,也可以安排一天里口头和笔头混合进行,也可以连续两天口头再进行一天笔头综合训练。

这里笔头的练习可以难于口头练习,但两者最好是有针对性的,也就是如果在练习两位数乘法,那么口头练习可以进行10-30范围内的数,而笔头练习则可以大于30,顺序也是,先进行口头,目的是先让孩子熟悉逻辑推演,并且你有机会对其进行立即纠正,在简单层面疏通后,你可以让孩子通过笔头来强化这部分的逻辑,以便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第三种模式:口头练习+笔头练习+口头抽查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孩子思维固化,学习教按部就班,习惯于记忆套路。那么单纯口头练习,加笔头练习,都可能达不到很好效果,因为孩子可能都在强行记忆,你可能也会发现孩子口头讲述的时候,总是用那么1-2种方法,很少灵活应变。

那么你有一种办法来打断他这种强行记忆,迫使他进行有效思考,那就是“口头抽查”,意思是,如果孩子做了5道题目,你至少抽查一道题目:抽查的时候,直接把这道题目单独再写出来,不让孩子看原来的计算或者草稿,而是立即口头讲述他是如何思考的;你也可以指定要求孩子用某种方法来解题,或者要求他使用他从未使用过的方法进行计算。

口头抽查的目的是打破孩子的惯性,让孩子有意识跳出固有的模式,进入到具体题目具体分析的独立思考环节中。

你要灵活采取这种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及时鼓励,对于思考有惰性的孩子来讲,是会比较有效的。

第四种模式:纯笔头练习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于高年级,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包括分数运算等等,这种时候,其实我们是需要把问题拆解的,大部分这种时候遇到的计算问题,是你需要跳脱出此类题目,通过回到简单运算上,加强基础,再回到类似的复杂计算中进行训练来达到目的的。

所以就复杂计算本身而言,并不适合口头进行,而口头抽查也只能针对复杂运算中的某个环节来进行,有必要的话,仍然要跳出本道题目,另立主题来进行训练。

家长一旦理解上述模式,你可以灵活变通地采用。

另外一种纯笔头练习,比较适合考前突击强化,比如针对性做考试可能会考到的类型题目,连续做一套计算题,并且是在孩子有准备的,以模拟考的心态来进行练习的时候,这种纯笔头练习更适合看成是一种应试技巧的训练,以及心理素质的训练。它不宜过多过频,否则反而起到相反作用。

根据上述四种模式,针对前面三种错误类型之一的:偶尔错误。

家长就可以采取这样的程序:

1)订正完后,抽查错题的解题过程,让孩子口述逻辑;

2)追加一道类似题目,让孩子立即做出来(口头或笔头都可以);

3)判断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4)概念不清,按照错误类型二处理;

5)概念逻辑都清楚,可以不必处理,看后续情况;

6)再次发生类似问题,按照错误类型二处理;

7)技能训练根据孩子情况选择上述四种模式之一或混合使用。

第四部分:

如何出题是进行训练的关键

这部分,我要来谈谈,题目本身。

在最开始,我说过:刷题不是训练。

所谓刷题,意思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份份练习刷,一张张卷子做~之所以它不被我认可为是一种“训练”,是因为它毫无针对性可言,可能100道题目做下来,也许就5道题目有针对性,但由于分散,并没有紧紧相连,于是也没有让孩子思维上把这些题目与自己的错误关联起来,更没有在某项技能上进行一定程度重复,所以你可能会发现每天刷100道,孩子可能只是变化了一点点,甚至完全没有变好,反而更差了。那些每天给孩子做300道计算题的家长,我就更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

所以,训练有一个关键点:你需要针对性给孩子提供题目

如果孩子总是错两位数退位,你让孩子拼命做两位数加法;如果孩子总是乘除混合运算搞错,你给的题目大多数都是加乘混合,有意义吗?

这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如果再细致一点谈,如果你发现孩子总是搞不清楚整10数/整百数的乘除运算,那么你可能就要出类似20*30,60*200,乃至到450*20,320*50这样的题,通过来回调整整十数与整百数出现的位置,复杂程度来进行训练。

如果你发现孩子乘法运算时,不会巧算,是因为他缺少对某些特殊数字的关联,那么很简单,你提供多一些这些特殊数字关联的题目,比如:25/4/100,125/8/1000,12/5/60等等。

你提供的题目不需要多,但是要从孩子当前没有问题的部分开始,让孩子运用推理,推理到她还没有完全熟悉的部分,进而运用这部分的推理,进行变化的练习,练习部分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当前特别需要锻炼的单一的运算,到结合其他技能的运算。

比如我曾经就给家长提供过这样的训练方案(一天的):

4*25=100

8*125=1000

上面两个算式,已经知道答案了,请孩子自己推理一下,如何从上面的算式推理到下面这个算式。

推理完,要对这两个算式中涉及到的两对数字的特殊性要有深刻印象,然后尝试做下面题目:

64*125=

25*32*125=

125*80=

125*3+125*5=

25*7-25*3=

为什么要推理呢?推理能够加深孩子新旧技能之间的联系,从而不单纯依靠记忆,而是把新的知识技能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中。为什么要提供不同计算形式的练习呢?是为了让孩子把刚刚的推理进行扩大运用,同时又可以从单一运用,到结合其他技能一起运用还不会造成混乱。

当然这个例子是家长已经在跟着课程进行系统训练的过程中,我提供的一次辅导而已,真正的技能训练,包含了:

1)分析清楚孩子的问题在哪里

2)提供概念训练为前提

3)试探性练习以找准孩子的问题

4)不断尝试并进行微调

也就是说,训练的过程肯定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你不可能预先设计好十套题目,放在那里,不管发生什么,你都让孩子去做这十套练习。

你也不可能买一些练习册,训练题,不加挑选地就让孩子按照页码一页页做下去。

这些都不叫训练,这些就是单纯刷题,就是题海战术,是最不动脑的方式,这样的辅导如果有效,那也是撞大运,或者建立在孩子浪费了十倍的时间来获得一成的效果,效率极其低下,以这种低效的方式运作,又怎么可能收获高级的数学思维呢?

很显然,如果小学就如此,那么中学更不可能有什么突破了。

第五部分:

关于训练的“题量”设定

训练的方法,形式都介绍了,那么每天要做多少题目呢?这可能是家长最大的疑问了。“大陆老师不支持刷题,但是说要做练习,到底应该做多少题目?”

这里我可以提供大家一个数据:针对小学生而言,计算一天不需要超过二十题,通常我认为比较合理的是3-5题。对于一年级个位数运算方面,更适合一次通过口头出题不超过10题(根据孩子每一次回答,来出下一道题目,使之形成关联),笔头一次性做20题即可。

就时间上来讲,计算训练一次不要超过30分钟,一年级孩子更应该控制在20分钟内(这里包括了概念训练)。

如果按照8/2的分配原则,那么30分钟就意味着24分钟概念训练,6分钟技能训练。

如果按照6/4的分配原则,那么30分钟就意味着18分钟概念训练,12分钟技能训练。

你可以理解为,你需要把问题拆分足够细,在一段时间里,每天持续进行(不要超过两周),保证每次训练足够聚焦,量又不多,每一天都能够在前一天的基础上有所进阶或深入挖掘,这样才是有效的训练。

在我即将结束今天的话题之前,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家长们,本文只能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观点,来举例表达何为训练,如何训练,并且聚焦在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上。其中的数字,请家长不必纠结,不要问我:“大陆老师,如果按照8/2分配的话,技能训练只有6分钟太少,是不是可以10分钟?”这不是重点,具体实施,大家各自调节,你要看的不是绝对数据,而是我设计它的思路,通过比较相互之间的不同,理解其中的关系和层级,重要的是,你要落实到实践中,只有实践才能告诉你如何进行调节最符合你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