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记忆|乡愁之农事——秧门也可这样开

 文乡枞阳 2020-09-01

编前语:打擂啦!


此前文乡平台编发了方和平老师的《开秧门》。

文乡记忆|乡愁之农事——开秧门

生动细致的描写勾起了大家对往事的回忆,更激起了一些老把式们对农事的兴趣。与方和平老师一样,本文作者陈明华先生也是一位耕读并精的乡村教师,陈老师的“秧门”同样开得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特编发出来呈现给广大读者。并欢迎更多的作者前来打擂!

先说点题外话,插秧先得育秧。

育秧是从清明开始的。“清明泡稻子(浸稻种子)”是笼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有变化的。老农说浸种子应该是“三月清明抢前,二月清明往后”的,时间说的是农历。种子泡了三天两夜后,要焐子、过温水催芽。稻芽撒入秧田后,普通水秧一般要30天左右方可移栽,称“满月秧”,这时根系已完善。也可以提前的,但必须要有“一拳搭一翘”(拳头加大拇指)的高度。

没有薄膜育秧,天暖要日灌夜放,天冷则相反。移栽前是需要拔稗子的,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密密麻麻的小秧苗是落不得脚的,如何辨认也要有经验。拔稗人先准备好两块薄而稍大的杉木板,将秧田灌够水,这样轮换木板,交替前铺,选择高而细长、节上无毛的苗拔去准没错,而拔稗人经过的秧苗毫发无损。秧苗从清水中爬起来,在风中抖落细小的水珠,越发显得清新可爱。

精心呵护的秧苗可以移栽了,开栽时是要有一个仪式的,这就是开秧门了。开秧门在生产队时是事前有预告的,并要做相关准备。要将田块耙得泥融融的,秧草(捆秧用的)啦,秧架子(方底,两侧各有两根立柱的挑秧工具)或是泥兜啦,也要准备。小伙子、大姑娘的穿着似乎也讲究些,每家还要磨一些米粉做几块粑呢。是不是有点过节的气氛?

开秧门这天,一大早秧田边就聚集了很多人,竖起的竹竿上已挂上了一挂长长的鞭炮。这鞭炮是要生产队长或是大家推举的插秧手去点燃。“噼噼啪啪”的一阵炸响,大约是向天地祈祷,也是一种兴奋的宣告。带着火药清香的烟雾,伴着笑语欢声在田野里弥漫开来。早已挽起袖子的双手,在秧苗间灵巧地起落;左手的三指,把拔起的一绺绺的秧苗迅速而有序地靠在左掌内;够一把时,用稻草或竹箨丝儿绕一圈,握秧的拇指扣回一端,再用另一只手在另一端轻轻一拽,“秧把”就成了。

秧把够了,又开始了另一层意义的“开秧门”。亮汪汪的水田已抛足了无数水鸟似的秧把。技术最好、最有信心的能手,往往第一个跳进秧田,为空白的水田“开门”,也就是确定开始的位置。紧接着就站满了一排。一双双手,一颗颗秧,很快的,白水摇绿苗,境界越来越大。

栽秧也是有要求的,行、列距都在5寸左右,一人占有的宽度,一般以6列为宜。这样,栽插方便,判断容易。关键是秧苗要遇泥即止。农民们有着“栽秧难请漂秧手”的说法,这“漂”不是让秧漂走,指的是不可入泥太深,否则,秧心被埋,不利于发棵。不过,栽晚稻秧是没这讲究的。

栽秧的情景,学生们是这样描述的:“栽秧犹如鸡啄米,挪步好似鹭踏沙。”好胜的青年男女是喜欢竞技的,谁要是“坐轿子”(指被他人堵住)是丢面子的。不过,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在笑声中过去了。那时,也曾出现过拉绳打秧格子的栽法,最终还是弃之不用了。

插秧是很累的,尤其是腰腿痛。因而,也要有“中场休息”,这叫“歇畔”,也就是在田畔就地休息。开秧门这天是有特殊待遇的。人们可以靠着田埂吃之前准备的米粉粑,叫吃“靠埂粑”,一般是选择在下午休息时。山乡的田埂本来就高嘛,说是田埂经这样一靠,发洪水就不易倒塌。说法似乎有点可笑,只能是一种祈求吧。依我看,倒不如说是调整腰姿,缓解疲劳。

夕阳在山,劳动结束了,块块农田长满了绿苗,确有“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意思了。暮归的人们,走在田埂上,晚霞中,水光里,不由你不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陈明华,网名风景之外,文乡平台《云岩闲草》专栏作者。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乡枞阳公众号

推荐阅读:

云岩闲草|又闻布谷歌

云岩闲草|那一路水桦林

文乡记忆|关于77、78两次高考的点滴记忆

文乡记忆|乡愁之声音——告牛

文乡记忆|乡愁之农事——开秧门

文乡记忆|乡愁之舌尖——立夏时节蚕豆香

文乡记忆|乡愁之情怀——母亲的炊烟

文乡记忆|乡愁之声音——追忆父亲打更

文乡记忆|乡愁之舌尖——熬山芋糖、打切米糖

文乡记忆|乡愁之声音——蟋蟀的歌声

文乡记忆|乡愁之声音——捉小鸡

赛事 | @所有枞阳人,一大波奖金等你拿,快来参与!

枞阳文史|【黄雷生】烟云射蛟台

欢迎关注文乡枞阳,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