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思维:重新认识“松”的观念及训练方法

 武谈 2021-01-21

松是一个观念,也是一种训练方式。只要开始接触太极拳,耳中大概就会常常听到“松”这个字。松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我们要去思考,一直谈要松,是为什么要松呢?难道不能用些力吗?全身都放松了,手也放松了,都抬不起手,是要怎么练拳呢?松松的没有力,是要怎么产生劲呢?种种的问题是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必须要清楚的。

现在实在很难看到太极拳散手的强大威力了,让许多人不禁质疑这种“松”对太极拳训练的效果,因此就有很多的杂音出现,以致于“松”变得有点像口号一般的存在,只是口中喊喊而已。当然,除了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松外,也有很大部分的人是不敢真松的。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松”对身体的训练作用而心中害怕。

因为对松的疑虑,产生了不少杂音:

1、“太极练松也要练紧”。持这种言论者,大致主张如果一味的松怎么应用在散打呢?怎么会有爆发力呢?所以主张要放松也要练紧,在应用的时候放松后再收紧,瞬间击岀,就可以达到强大的爆发力,故强调要练松也要练紧。依教师的体会不同,有人主张半松半紧,有人主张七分松三分紧,有人主张九分松一分紧等等,不一而足。这种说法其实是有说服力的,也合乎一般人想象之中的理解,所以这种言论有不少支持者。

2、“松无用论”。持这种言论者,直接就否定了松,认为太极必须使用其他武术一样的训练,才能实用,所以要强化肌力、耐力等,也要做重力训练。这种言论普遍存在于现阶段的太极散手者中。我们去看看那些号称可以太极散手者的训练就知道了,所有训练就是搏击的训练法。

统合评析这些想法及做法,说明白些就是对“松”有怀疑,不认为真松能有什么作用。现在是武术融合的时代,很多人在太极拳内体会不出真理,就直接拿其他种类的武术来解释,看看第一种练松也练紧,强调松紧后爆发力的说法就是如此,回头想想哪一种武术不是这样呢?西洋拳击也是这样啊!难道他们岀拳都是绷紧的吗?他们也是先放松,在出拳的刹那间才紧的。跆拳道不是这样吗?空手道不是这样吗?哪一种武术不是这样呢?那如此说来、太极就和其他武术一样了,那为什么特别要学太极呢?那太极拳还自称什么内家拳而沾沾自喜呢?不可否认的,那样的练习也是可以练岀功夫的,拳击也很厉害,空手道威力也不小,所以松紧的练法可以练出功夫,但不是练岀太极拳的功夫。所以主张如此练习者很多时候本身就是练其他拳术,再从其他拳术进入太极后,以先前既有的武术观念,套入太极拳中使用。

而第二种就是直接否认了太极拳松的练法,把太极拳直接取消了,换成其他外家拳散手了,只是还叫太极拳散手而已,但为什么还要叫太极拳散手呢?令人费解,全部练法用法都是外家拳了,为什么一定要冠太极之名呢?

真松而练出太极功夫者少,假太极之名而练岀他种功夫者众。看看比赛中像摔角的推手,看看背着重物练力量及打着沙袋的太极散手,这也难怪多数人只觉得太极拳是养生拳,无法实战的。为何如此呢?就是因为对“松”能练出功夫来的质疑。前辈高人的无敌神拳,传到现在变成无用神拳。到底问题岀在那里?问题就出在对“松”的不了解;出在对“松”如何操作及训练的不了解。

要如何从“松”中练出太极拳的功夫呢?这是有一连串的过程的,首先就是要“端正姿势”,在谈松及练松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能“松”的基本条件在于“端正姿势”,如果姿势没有调正下就大谈松,则这个松将会对我们的格体形成压迫伤害。如果还未端正姿势就练松,十分容易膝盖受伤且怎么练都无法练岀太极散手功夫。所以我们看到练少林拳的人练四平大马,能够强化腿肌也不会受伤,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要放松,肌肉是拉紧骨头的,重量并不会往下放而是被身体的肌肉抓住了,他们利用肌肉抓住重量来练肌肉的强度,所以就算蹲低也不易受伤。但太极拳是利用松法,利用骨架的端正形成一个支架,再使用重量来拉长肌肉来训练肌肉,如果此时骨架没有架正,就会被自身重量压伤,这也是外家拳和内家拳训练法的不同。

钟文渊先生拳照

一句话,请先端正好自己的姿势。姿势能抓到要领了,我们再来研究“松”。

何谓“松”?松就是不用力,哪里不用力呢?是肌肉及筋不用力。当我们把姿势端正了,骨架就自然能架正了,这时候我们把肌肉及筋的重量放在这个骨架上,全身重量随骨架沉入涌泉穴。此时就要利用“松”来练拳了,我们分成几个重点讨论:

一、在太极起势之时,重心是在两脚涌泉穴,此时我们把全身重量注人涌泉,连手的重量也从指尖回流到肩,再一起和身体的重量放入涌泉,放到涌泉愈重,手指愈轻时,手就会开始轻轻的飘浮起来,随着内在的筋骨完成起势的运作。一定要注意手指的无重量感、好像在泳池中把手放松那种被托浮起来的感觉,手的重量抽回变得愈轻,愈能感觉这种无重量的飘浮感。松使重量向中心沉坠,而周遭边缘尤其是皮肤及手指会呈现空灵的现象,我们可以说此时为球体虚实中的内实外虚。但这时如果肌肉稍微用力,则这种空灵感马上消失,这是太极拳让人困惑的主因,学习者必需要完全专注于松,注意重量的变化,姿势一偏,力量稍出,则什么感觉都会消失。

二、注意丹田、两胯及尾闾所形成的内球。太极拳就是一个大球体,而这个大球体的动能来源就是丹田两胯及尾闾所形成的内球。当起势结束,我们将身体重量倾注于一腿,就开始分岀阴阳虚实了。球体的虚实有分为重心左右脚的虚实及内球与外球的虚实,利用这个左右重心的虚实变化能量来带动内球的转动,进而推动整体太极球的内外虚实运作。如果内球无法转动,就是左右虚实分得不明显,尽量把全身的重量倾注一腿涌泉之上,身体端正了,重量放够了,内球就会开始滚动。

三、使用内球来带动外球。当能感觉内球的存在时,我们试着利用内球来带动外球。整个太极球体是一个同心圆,由内球滚动来带动外球,这时就是把内球的实传到外球的虚,所谓的外球是指两肩及再更外层的指尖。内球胯带动肩再带动指尖的外圈,形成一个同步转动且能量交换的球体。而外圈向下滚动时产生的能量,也能回馈给内球,形成一个能量交换不断滚动的球体运动。这种同心圆内外球体的虚实变化运动是形成完整太极球体时必须要用心去体会的,也是进人太极之门前必要的锻练。当然,如果形成太极球体后,我们会更进一步去变化这个球体,这个之后会讨论。学习者必需要去体会“太极不动手”这句话。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太极拳的手并不是主动去操作的,而是被动运作的。如何被动运作,就如同前述,由内球带动外球的手,因为手是放松被动运作,所以抬手时,会有重量感从肘坠下,手指高度也就不会超过眉尖,自然也就沉肩坠肘了。如果手脚自己运作,不管比得多么好看多么有韵味,都是比手划脚,就跟跳舞一样,没有什么效果的。我们必需静下心来,细细的去感受内在能量流动的变化,这也是太极拳必需要慢练的缘故。总是有人争论着太极拳是否要练快拳才能散手,强调如果不练快拳就无法面对散手时对手的快速岀击。当然,会有这种疑问的人,还是带着外家拳眼光来看太极拳,而产生对太极拳松的疑虑,怀疑松及慢的功效。

如果没有结构成完整的太极球体,当然无法散手,就算是结构成了太极球体,距离可以太极散手的路也还有一大段,但起码有了正确的道路,假以时日,球体再经过变化就能慢慢达到散手的程度了。

总而言之,我们必需真正放松自己的筋骨,让重量挂在骨头上沉坠到涌泉穴,足够的松及足够的重量沉坠,就会启动我们的内球使之开始转动进而带动外球。形成生生不息的能量转换流动。这个根本不用急,反而要静,心很安静的去体会“一举动,周身皆轻灵”,内外球的能量流动时时保持相连不断,由内而外、由外而内、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的感觉。慢慢地去练,去体会动态流动中的静态,似乎静态中稳定的缓慢的动态流动。这样安静的、内视的、稳定的、缓慢的、一致的运作,反而是练出太极球体的最快路径。

太极拳的“松”蕴含着文化哲学的内涵,充分表现出“不争”的君子风度,不会躁躁而狂,只有安静反省自己。但“不争”不代表就软了,不代表就怯儒,反而是培养大丈夫顶天立地、毫不畏惧的气度。话又说回来,既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不可弯腰驼背,要有虚灵顶劲、涵胸拔背的端正姿势。

记得有次接受一个团体的邀请演讲,看到那么多人蹲着四平大马练太极桩功,觉得十分可惜。用四平大马练桩,只有拉紧肌肉才不易受伤,如果练四平大马再加放松,膝盖会受到很大的压迫,变得容易受伤。我想要帮帮他们,趁着演讲时大谈松的练法,但显然没什么效果。

“松”就是一种训练方法,就如同外家拳的力量训练一般。力量训练是直观的,像练铁砂掌就天天去插绿豆、插铁砂,再用药水洗;练鹰爪指力,就天天抓个装重物的坛子;练腿力就练四平大马;练跆拳就天天踢沙袋等等。几乎所有的身体训练都直观且直接,唯有太极拳反其道而练松。

当松腰落胯、身体松净之时,自身重量就会完全下沉,而此时大腿又放松,于是会对附在大腿骨旁的肌肉形成强力的拉扯。透过虚实的交换,重量在两腿间交互流动,大腿肌肉及腿筋得到锻炼,久之腿就结实有弹性。而这种结实的肌肉和用四平大马蹲出来的或是负重训练练出来的肌肉是不同的。

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胸肌、背肌、肩胛骨,太极拳是利用球体运动形成的重量拉扯来锻炼的。依照松的练习,可以让全身的肌筋、骨骼得到大量的训练进而强化。许多人以为,太极拳松松柔柔,练岀来的格体肌肉也是软绵绵而无力的。这就是很大的误解了。利用松练出来的肌肉是柔韧且具有很大弹性的。而且松不但是一个训练方法,还是一个散手应用的方法,这个此处不详述。

走向太极的路,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觉悟,千万不要再拿其他拳术混进来用。果要如此,还不如就去学那种武术。当我们把姿势架正后,认真地去体会全身的放松,接着就可以走上太极之路了。

钟文渊先生拳照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