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

 四地闲夫 2020-09-0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历来说法不一,奉若神明者有之,贬之以糟粕者,更是不绝于耳。

综合看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歧,主要集中在三处,三个词,“不仁”,“刍狗”,“圣人”。

把这三个词的含义搞清楚了,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水落石出。

以下,我们就来一一解读。

要知道什么“不仁”,就得知道,什么是“仁”。

“仁”字,人,二,组合。两个人,就是群体,就是社会。

以当今社会来说,“仁”,就是那些在“法律”规则之外,对“法律”所无法顾及到的地方,起到弥合,修补,填充功能的一些社会规则,从而维持一个社会的建构完整,运转正常。

对于社会来说,“法律”是筋骨,是一个社会的的规则下限;“仁”,是血肉,是一个社会的规则上限,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建构。

大家可能看出来了,“仁”在这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伦理道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

道法自然。手写体,涂鸦,毛笔字,书法,写字,字体,书写,水墨,东方元素,文字,创意配图

然而,与我们如今的超大型社会不同,在《道德经》成书的“春秋战国”之前,通常都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更多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建立的社会结构。

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对于规则的需求,就不像超大型社会那么复杂。

我们今天这般的“法律”,“伦理”共同搭建的社会管理结构,在当时,就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管理模式,即“仁治”和“法治”。

“仁治”,即是所谓的“王道”;“法治”,即是所谓的“霸道”,具体这里不展开。

“法治”这个东西,大家最熟悉的,是大秦,但却并不是只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

说个简单的道理,大家就能理解:

“法治”,强调规则定人,而这个规则,未必于所有人有利,也可能只有利于极少数人。

要维持这种不公平,就需要动用武力,这就是“霸道”一说的由来。

“仁治”,则强调人定规则。

如何理解呢?

人类组成社会,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些约定俗成,被公认的规则。

这样的规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这些规则形成之后,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这个人群,与这个人群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成为这个社会人群,能够对自我进行标识,区分于其他人群的身份标签。

这样的规则,我们如今通常称之为“伦理道德”,“价值观”,也可以称之为“文化”。

“仁治”,就是主张把这样自然形成的规则,提炼出来,推而广之,成为正式的社会管理规则。

从这样的角度,大家多少也能体会与“仁治”相关的“无为而治”的真实含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

打个比方,“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伦理基础,从何而出?

不同于游猎等不同文化人群,华夏很早就进入了以“灌溉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样的方式,在为我们提供更多,更稳定物资积累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个社会人群,对有关“天时”,“水利”等经验的积累,尤为依赖。

很显然,这些经验的积累,不但与观察,记录,传承相关,更与人的生命长度,直接相关。

于是相对于不同文化人群,我们这样的社会人群,就对知识,经验的积累,保存,就对年长人群的存在,尤其重视。

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个社会人群,生存繁衍得到更多保障的重大事项。

然后,反过来,“孝”又成为维系我们这个社会人群,几千年生存繁衍的重要伦理基础之一。

这就是“人定规则”,也就是“仁”的含义,他是立足于,构建一个相对公平社会的立意之上。

“刍狗”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几千年来,吵成一团,谁也不服谁。

主流说法,有二:

1,“刍狗”,就是过去祭奠仪式中所用的草扎物品。

2,“刍狗”是一种类似蟋蟀,瓢虫等等的昆虫,小动物。

不过有一点,看法一直比较统一,就是“刍狗”是指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

究竟怎样,我们也回不到当初这样的口语存在的时代了,联系原文,无关紧要的事物这一说法,没有问题。

“圣人”的原意,是指“社会管理者”。

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可以有狭义,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是“圣人”原意,指“族长”,“国王”等社会管理者。

广义,是指站在整体社会人群的高度,为其生存,发展思考,探寻方向的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究竟该如何理解?

站在社会管理的角度,越接近最高管理者的身份,代表的社会人群的规模越大,所需要付出的个人观点,利益,立场的代价,就越大。

我们通常所说“大公无私”,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才会以“圣人”名之。

总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指,天地运行,依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价值观而改变。

以天地运行的视角,万物与蝼蚁,没有什么不同。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站在整体社会人群的高度,所需要面对的,不仅是个人与整体的利益矛盾,也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细分出来的多数与少数,局部与整体,以及短期与长期等等不同的矛盾。

而要做到这些,保证整体社会人群的利益最大化,就需要社会管理者,放弃个人得失,荣辱,甚至在面对不理解,指责之时,能够维持本心,最大程度的做到“公而忘私”。

在此基础上,就需要社会管理者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偏无私。

以上,就是我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解读。

结语:对于经典的理解,历来看法不一,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学习心得,不敢说就正确,希望有识之人指正,在此多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