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瞻前顾后”: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

 新青年数学教师 2020-09-02

新青年数学教师工作室成员论文推荐

本文发表在《数学教学》2016年第11期

阅读提示: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关键,优秀教师对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地位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了如指掌,善于从学生的现状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能自然地将学过的知识融入新情境,以旧引新,以新固旧.”[1]在日常教学设计中,自觉地将每一节课都置于所在单元、数学分支甚至整个中学数学课程的整体背景中,联系该节课的上位知识和下位知识,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是精细化研究教学设计、锤炼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法门.在学校近期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中,笔者上了一节没有试讲的家常课,课题是《双曲线的性质(第1课时)》,下面呈现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就如何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求教于大家.


文/ 任念兵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201203

1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解析

“双曲线的性质”是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第12章圆锥曲线中的内容.双曲线是解析几何研究的重要曲线,而平面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分支,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曲线与方程、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方程研究双曲线性质的第1课时.

双曲线是生活中常见的曲线,也是函数研究中常见的函数图像,比如反比例函数、“耐克”函数的图像均为双曲线.双曲线性质的研究,与椭圆的性质、抛物线的性质一起构建了圆锥曲线统一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对反比例函数、耐克函数的图像特征的深入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标准方程研究双曲线的对称性、顶点、范围;通过方程研究双曲线的渐近线.

2.学生学情分析

3.教学目标设置

4.教学策略分析

2

教学过程设计

 1.回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今天我们将根据标准方程来研究双曲线的性质.大家可以回顾一下,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椭圆的性质?

 2.类比研究

 探究1     双曲线的整体性质

3.特征探索

我们类比椭圆研究了双曲线的对称性、顶点和范围,这是两者的共同点.类比两个事物,不仅要提炼其共性(共同点),而且要发现各自的个性特征(不同点).与椭圆不同,双曲线的两支将伸展到无限远处,这里是毫无规律性地伸展还是“有条件地”伸展到无限远处?

探究2  渐近线的发现

师:渐近线“限制”了双曲线的“范围”,与“由实轴、虚轴构成的矩形”一起确定了双曲线的“大小”.但渐近线对于双曲线的研究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双曲线与渐近线的关系.

探究3   渐近线与双曲线的关系

师:从图形上看,已知双曲线的实轴、虚轴就能得到渐近线,即为矩形对角线所在直线.

问题3.1  由渐近线能得到双曲线的对称轴么?

问题3.2  由渐近线方程能得到双曲线的方程么?

4.知识应用

5.课堂小结

6.课后探究

3

教学设计说明

笔者注重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学科的内在育人价值,以提高数学素养、发展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增长智慧,而《双曲线的性质第1课时》课例就是贯彻笔者教学理念的一节典型的家常课.结合教学设计,我想从“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角度谈谈对这节课的思考.

1.  关于数学学科的整体观

数学理解的本质就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整个数学学科知识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教师只有树立数学的整体观,站在数学整体结构的高度来认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能设计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双曲线的性质”在课程标准中的课时安排是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本节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研究双曲线性质的过程中,几何直观观察与代数严格推导相互结合,处处是形与数之间的对照、翻译和相互转换,因此本节课是通过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良好范例,是解析几何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二,双曲线性质的研究遵循“整体性质——局部性质——与系统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思路,以之前研究过的椭圆来引入新问题,为后面的其他曲线性质的研究提供参照,这种“瞻前顾后”的教学设计是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的典型做法.

第三,除了是解析几何研究的重要内容,双曲线也是函数研究中常见的函数图像,双曲线性质的研究是对反比例函数、耐克函数的图像特征的深入认识,将解析几何研究和函数研究有机联系起来了.本节课在“渐近线”概念的引入和课后思考题两个环节中,力图建立双曲线与反比例函数图像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将相关数学知识网络化、结构化.

2.  关于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研究方法层面,“类比”、“特殊化”和“一般化”是我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本节课能很好地体现“类比”在数学研究中的价值.通过类比椭圆性质的研究过程来研究双曲线性质,就是对类比思想的一次重要体验——类比不仅要把握共性(相似点)而且要凸显特性(不同点).

渐近线是双曲线区别于椭圆、抛物线的重要特征,所以本节课紧紧围绕渐近线设计教学环节,把握双曲线的本质特征,包括从代数(方程)、几何(图形)、人文等几个视角分析渐近线与双曲线之间的关系.

由于已经熟悉了椭圆的研究经历,学生在双曲线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上,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对于“特殊化”“一般化”等方法,本节课在小结时点到为止.

3. 关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理解数学”(理清知识框架和方法结构)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学生)设计了本节课的各个环节.

       “双曲线的整体性质”不难通过类比椭圆获得,“渐近线概念”可以通过回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想到,“渐近线与双曲线的几何关系”可以由图形观察得到,这些环节都在课堂上由学生口答.“渐近线方程的证明”,由于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学时间较难控制,把控不好就容易冲淡本节课的主题,所以该环节设计由教师讲解. “渐近线与双曲线方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基本能够想到但不一定最简洁,因此该环节设计为“学生回答后再由教师进行提炼、完善”的形式.

        结构化处理教学内容,构思“瞻前顾后”的教学设计,不得不考虑“思维”与“效率”冲突的问题.若要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徜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探索,则需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很可能会破坏整节课的整体设计;若要讲究课堂教学的效率,保持知识框架和方法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则可能会压缩学生课堂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何调和“思维”和“效率”两者之间的矛盾,做到“鱼和熊掌”两者兼得,一直以来是笔者在教学中的最大困惑.课堂教学设计的精细化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通报,2006(7):20-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