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最近从还原论聊到了复杂性科学,再到复杂性经济学,认知的增速一日千里,更加明白了,山外有山,学海无涯。 人永远是无知的,特别是当以为自己懂很多的时候,基本什么都不懂。 这也是坤鹏论最近最深刻的领悟。 这些天的文章看似与股市关系不大,但对于坤鹏论来说,反而对自己的股票投资有着最大的帮助,起码对股市有了全新的认识,明白了它有多么复杂。 如果想在股市中挣到钱,只提高技术水平远远不够,甚至杯水车薪,因为技术只是术,最关键的还是道,特别是和金钱完全纠缠的股市,无道怎么守得住! 具体到股票投资上,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不要预测股市! 不要预测股市! 不要预测股市!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说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话,那就是: 不要相信任何人对股市的预测! 不要相信任何人对股市的预测! 不要相信任何人对股市的预测! 同样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事实上想成功预测股市是不可能的,成功预测股市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还原论在股市中有效。 如果你看过坤鹏论这几天的文章就会发现,还原论在股市中基本无效,不只在股市中,在很多复杂性系统中也会顿失光彩。 很多人穷尽一生心血想参透股市未来发展脉络,甚至将股市发展与天文学、玄学融会贯通,但最终能成功预测股市发展的仍然逃不掉概率论。 并不是谁真的预测得准,而是不管谁预测,怎么预测,都有50%的机会是可以准的。 那么,运气就起到了决定性因素,或者就是不要脸的经常预测,然后只宣传自己蒙对的那次。 仅此而已! 能接受这个观点已经很难了,能认识到这个观点更是难上加难。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股市一片哀鸿,巴菲特写道:
“聪明的投资者绝不能只靠过去的推测来预测未来”,这也是格雷厄姆的一个核心观点。 如果说半个月前坤鹏论是因为认同价值投资、认同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才觉得预知股市未来不可取,经过这半个月的学习,坤鹏论从自身认知方面对这一观点表示由衷地认可。 但是,试图预知股市未来发展中获利,恰恰是很多专业机构、专家学者赖以生存的关键。 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饱学之士一犯再犯的错误。 1994年,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出版了《股票长期走势》一书后,市场就开始出现一系列关于股市的书籍,其中最醒目的是詹姆斯·格拉斯曼和凯文·哈西特的《道指36000点》、戴维·伊莱亚斯的《道指40000点》,以及查尔斯·卡德里克的《道指10万点》,它们均在1999年这一年内出版。 这些所谓的预言家们强调,自1802年以来,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股票的年均回报率高达7%。 因此他们断定,投资者在未来也可期望同样的回报。 甚至有些牛市论者走得更远。 既然在过去30年里,股票“总是”能够战胜债券,那么,其风险必定小于债券,甚至小于银行里的现金。 如果持有股票的时间足够长久,就可以消除任何风险,那为何还要计较购买价格呢? 这在当时形成了一套股市永远能赚钱的逻辑。 1999年12月7日,Firsthand共同基金的投资经理凯文·兰蒂斯被问到无线电股的市盈率如此之高是否有高估之嫌时,他回答说: 这不算过分,看看它们的高速增长,其增长的绝对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2000年1月18日,Kemper基金的投资战略分析师罗伯特·弗勒利希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 这是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我们看到,由于股价太高,人们把令人满意的公司(有一个满意的管理层,有一个满意的前景)股票抛售了,这是投资者犯的最愚不可及的错误。 2000年4月10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中,时任雷曼兄弟公司投资战略分析师的杰弗里·阿普尔盖特说: 仅仅因为价格比两年前更高,股票市场的风险就更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但是,历史却残酷地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 股市会使每一个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高回报具有某种正当性的人倾家荡产。 从2000年到2002年,兰蒂斯最钟爱的无线通信股诺基亚“仅仅”下跌了67%,而最惨的winstar通信公司则下跌的了99.9%。 弗勒利希最看好的股票——思科系统公司和摩托罗拉——在2002年都暴跌了70%以上。 投资者仅在思科这一只股票上的损失就高达4000亿美元,比当时中国香港、以色列、科威特和新加坡四地的国民生产总值加起来还多。 2002年4月,当阿普尔盖特提出其故弄玄虚的问题时,道琼斯工业指数在11187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位于4446点;到2002年年底,道琼斯工业指数徘徊在8300点上下,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更退缩到1300点,前6年的涨幅到此荡然无存。 即使不从技术上分析,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公司,预测未来也未必能有更好的结果。 巴菲特崇尚长期持有股票,像可口可乐这样的股票,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购买,在手里一拿就是30年。 但这并不代表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就知道可口可乐可以持续、高速发展至今。 巴菲特每天仍要花大量时间了解想要购买的公司和已经购买的公司,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调整。 如果真如他自己所说,长期持有少数公司股票,那他每天完全可以很悠闲。 为什么还要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看财报、了解公司呢? 当年巴菲特买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一家投资银行(现隶属于花旗银行)的股票,后来,他又卖了这只股票。 在购买股票的时候,巴菲特认为他买入的是一个机构。 诸如穆迪公司、H&R布洛克税种公司、美国快递公司、服务大师公司、富国银行之类的公司。 与律师和医生行业类似,这些公司为大众提供生活所需,并且消费者愿意为此埋单。 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公司是以整个机构树立服务品牌,而不是以单个的服务人员为主。 当缴纳税费时,你会想到H&R布洛克税务公司,而不是处理该项业务的该公司里的某个人。 巴菲特决定卖出股票的原因是,当公司的顶尖人才带着他的高端客户跳槽时,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公司。 在此种类型的公司里,员工可以要求得到公司大部分的利润,而公司股东只能获得很少一部分。 这样一来,投资者当然不会变得富有。 从这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也不是基于对未来的准确判断,仍然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 所以,及时了解自己所投资企业的发展情况并调整投资策略才是重点。 想做好这一点,需要的并不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知能力,而是勤奋和敏锐。 之前在《为什么道琼斯指数不断上涨而上证指数会回到十年前》中坤鹏论聊过道琼斯指数。 道琼斯30只成分股都经过千挑万选,每家公司都是行业龙头企业,甚至说是世界知名企业也不夸张。 即便这样,这30只成分股也都换了几轮,至少目前的成分股中,没有一家公司是从道琼斯指数诞生开始就是成分股的。 甚至有些早期的成分股公司已经飘散在历史的风尘中了。 另外,还有巴菲特不太待见的科技公司,在判断公司未来发展方面更是具有不确定性。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现在的技术领先并不意味着在未来仍然能够持续领先。 Intel当年在处理器领域一骑绝尘,仅有的竞争对手AMD完全无法与其抗衡。 谁能想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反而让高通弯道超车。 智能手机让高通成为芯片行业的老大。 谁能保证高通在未来几年不会被下一个“高通”所取代呢? 可能有老铁会说了,坤鹏论你说的都是美股的事情,美股已经充分市场化了。 我大A股还没有充分市场化,还是政策股,政策在股市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分析政策对未来股市影响还是有迹可循的。 但是,岂不知政策也是由人定的,其本身更不具备稳定性和持久性。 这方面的例子就不用坤鹏论列举了吧? 坤鹏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白股市的不可预测性,所以我们也从来不预测。 不预测并不代表我们不参与,作为一个专注股票投资领域的自媒体,参与股票投资是一种必要,也是一种态度。 我们并不是因为写了股票文章才投资股市,相反是因为投资了股市才开始写股票投资文章。 一如我们写坤鹏论的初衷,我们一直认为,写作是学习最快的方法。 所以怀疑我们只是流于理论的老铁可以不用担心了。 股市的未来是未知的,也终将未知。 想在股市中成为挣钱的那一小部分人,提高自己的认知是关键。 当然,坤鹏论也相信股市预测这件事情从来不会停止,这是人性,同时它还牵扯着每年几千亿美元的收入,无数参与其中的人的生计。 如果有哪位大师自认为对股市未来具有预知能力,能说说大盘未来20个交易日每天是涨还是跌么? 不需要精确到涨跌各多少个百分点,只要预测出涨跌即可。 晒出来让各位老铁敬仰一下。 股市用一次又一次血的事实训育我们: 股市不是谁想牛,想牛就能牛!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