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年元宵节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大家都知道。我是特喜欢过十五的,能看烟花,看各种各样的灯笼。最喜欢的还是吃顿甜甜的元宵,睡醒了舔下嘴唇都会有甜甜的味道。

记得那是一九七六年的正月十五。天没亮爹和娘就起床了,掂着几斤从姑姑家弄来的糯米,那时姑夫是公家人,用粮票省下买来的几斤糯米。因为我家人多,兄妹六个都很小,家里很穷,没吃过糯米汤圆,过年时去姑姑家走亲戚,姑姑给了几斤糯米,说是十五包汤圆吃。姐姐玉兰,妹妹玉莲,玉英,还有弟弟玉柱,玉良,姐当时十六岁,小弟玉良才五岁。六个人都商量着,等着中午吃顿最好的汤圆。

天没明,老爹去了生产队的石磨房。糯米是夜里用水拌过的,潮湿的米用石磨一粉碎,就是粘面(豫东叫法)。那时生产队就一盘石磨,是要排队的。等老爹推完磨,已是过了早饭时间。

吃过了剩饭,老爹去了大队代合作社(代销点的前身)。用一兜子鸡蛋换一斤多红砂糖,是做汤圆馅用的。回到家时,老娘已经和好了粘面,姐姐最大,是娘的帮手,娘两年前教会了她做汤圆。以前做汤圆是小米面加红芋制的,这次是真正的糯米面制的,白白的很好看,几个小弟小妹们的围着面板看。

生产队里打铃开会,老爹去了,烧锅归我负责。包汤圆的红糖估计质量不太好,有成了疙瘩的。小弟玉良才五弟,总会闹着要吃。娘总会挑出个糖疙瘩塞他嘴里,玉柱七岁,也会跟着要,娘也会给他一个。玉英九岁,玉莲十一,站一旁不吱声,眼会盯着碗里的糖。姐会劝娘给她们一人一个,娘会骂她:"肯吃的妮子,长大出门了咋办?"两个小妹会笑,不知出门是啥意思?反正想吃不会离太远。两个小弟吃第二次时,她们会提娘的意见。

"他俩都吃过一回了,我和妹妹都没尝过!"玉莲敢于娘辩理。娘会瞪她一眼,挑两个糖疙瘩分给她俩,玉莲和玉英脸上才有喜色。

煮熟的汤圆飘在锅里。娘用勺子盛出来,分六个碗里。一碗十个,各人端各人的碗,玉莲会端最满的一碗。然后去院里的石桌子旁吃。两个妹妹吃的最快,小弟弟剩下一个吃不完了,玉莲和玉英会去争,眼看快打起来,我把自己碗里的分她们,让她们一人多吃两个才平息。那一个给了玉柱,我也分玉柱两个。记得那年我吃了四个汤圆,最美味的一次。

姐姐那碗没吃。说等第二锅一起吃,第二是粘面又兑些小麦面做的,糖不舍吃,馅用红芋做的,加了一点糖,不做先做的好吃。爹回来了盛了一碗,端起来要去院里吃,姐连忙把自己那碗拨给爹几个,爹笑了,对着娘说,"看这妮子,非要拨给我几个!……"一付得意的祥子,蹲坐石桌旁吃了起来。

等娘蹲在厨房快吃完吃时,姐姐玉兰站起来,把剩下的三个汤圆倒娘碗里,说:"娘,这不是多好吃,这几个快凉了,你吃吧!我舀热的!"说完,盛了一碗,也出了厨房……

娘夹了一个粘面汤圆,放进嘴里,泪水落在碗里……

今年十五的汤圆又下好了,是桂花馅,玫瑰馅的,盛了几碗放在灶台上。爹娘不在家,姐妹兄弟们都不能聚在一起。不知道明年有没有机会,估计再不会有当年的那碗汤圆最甜了……

丁酉·元宵节.

 

作者简介:舟子,中国书协,美协会员。中国美协鉴定委员会成员。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鲁北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研究生导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