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雄不愧武灵王——河套访古之二

 孤凤 2020-09-02

上世纪六十年代,翦伯赞先生来内蒙古访古,当他登临大青山踏访赵长城遗址后,感慨赋诗曰“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是啊,这位两千三百多年前的英主通过胡服骑射变革图强,北破林胡、楼烦,向阴山南麓广袤的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开疆拓土,并修筑长城来防御北方民族的侵扰,成就了一时的丰功伟烈。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争夺的战略要地,历朝在内蒙古境内修筑的长城构成了我国北方长城的主体之一。在内蒙古境内遗存的历代长城的墙体为7570千米,约占全国长城墙体总长度的35%。在早期的战国之时,秦、燕、赵修筑的长城在内蒙古境内都有遗迹分布,其中战国赵长城是阴山河套地区修筑的第一道长城,也是内蒙古境内修筑最早的长城。

历史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广而言之即河套平原,巴彦淖尔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分别被称作后套和前套平原。横亘于河套平原之北的阴山山脉由东到西分别称作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清代以前的黄河自今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向以北,分为南、北两支,南河即今自西而东的黄河干流,在当时为支流;历史上黄河主流是北支乌加河,《水经注》里称作北河。由于流沙浸入和狼山山洪冲积,到了清道光年间乌加河上游河床抬高淤断,现已成为河套灌区的主排干渠,余水汇为乌梁素海。

阴山阻挡了蒙古高原上没有遮拦的寒流,黄河滋润了河套的千里沃野,阴山河套地区从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理想的牧场和家园,阴山河套曾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苑囿。当春秋战国之世,《史记·匈奴列传》载“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林胡、楼烦等北方少数民族在河套地区和黄河几字湾里的鄂尔多斯地区逐渐强大。后来阴山南麓的千里沃野也成为匈奴的发祥地之一,《汉书·匈奴传》载汉元帝时郎中侯应上书言边事云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

三家分晋后的赵国处于四战之地,国力非常孱弱,赵武灵王接掌王位时,赵国国事更是衰微,日子非常不好过。在与齐魏等国的攻伐中赵国经常处于下风,经商鞅变法强起来的秦国更是蚕食了赵国不少的土地,《史记·赵世家》里记载了不少赵肃侯时期和赵武灵王初期丧师失地的史实。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也经常袭扰,中山国更是赵国的腹心之患。赵武灵王分析当时形势是“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在这种形势下,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于公元前300年破林胡、楼烦,“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赵国的西北部疆域拓展到了阴山脚下。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遂灭中山,解除了来自邯郸正北方的心腹之患。

攻灭中山并向西北攘地拓疆,这是赵武灵王精心算定的几步棋。消除了来自西北和北边的威胁,赵国可以抽调北方边境防御游牧民族的兵力,专心与群雄争霸。另一方面,这些新拓展的疆土,由过去防御的重点地区变成了可以依靠的根据地,这一广袤的根据地不仅可以给赵国的骑兵提供优良的马匹,还可以输送擅长骑射的胡人骑兵。胡服骑射后赵国军队里有不少招募来的胡人骑兵,灭林胡、楼烦后赵国把归附的胡人也编入骑部队,《史记·赵世家》里有“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赵希并将胡、代”等记载,说明赵军里有专门主管胡人骑兵的将军,胡人骑兵来自代地和胡地,代地同时盛产良马。

赵武灵王攘地“西至云中、九原”还有另一层打算,就是以阴山河套地区为根据地,向南进袭秦国。《史记·赵世家》记载得明明白白:“主父(赵武灵王)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他还乔装打扮为使者入秦,观察沿途山川和进攻路线,顺便观察一下秦昭襄王是否英明。秦昭襄王的确不是吃素的,等赵武灵王走后,觉得这个使者仪表堂堂身材魁伟,不是一般 人臣的样子,派人追赶时赵武灵王已出关。

为了巩固北方新拓的疆土稳固“大后方”,赵武灵王便沿着阴山南麓修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史记·匈奴列传》载这道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先生说,相对于“属阻漳、㵚之险”的赵南长城,这道长城一般称作赵北长城,亦称作赵武灵王长城。这段长城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大约完成于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世,这一时期赵国国力渐强,有能力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

赵北长城西至高阙史籍有明确的记载,但高阙的地望到底在哪里?古今学术界聚讼纷纭,近世学者有持磴口县哈隆格乃沟口之说;有持乌拉特中旗西南石兰计山口之说;有持在狼山西段乌拉特后旗达巴图沟和西侧查干沟的台地断崖之说;还有的学者认为高阙在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镇张连喜店村东的大沟口;还有的学者认为古高阙在乌拉山之中……我曾和当地考古界的同志一起去实地踏勘过一些山口,西部的狼山最为险峻,“其山中断,两峰俱峻”的山口不少,但两边没有长城的遗址。

从2011年—2016年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结果看,战国赵北长城在巴彦淖尔市境内,仅分布于乌拉特前旗东部乌拉山前的山麓地带。其实,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内蒙古文物研究所著名考古学家李逸友先生对赵北长城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认为赵北长城西端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山前,未跨越明安川进入后套平原北侧山系。2005年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撰文也提出赵北长城的西端点所在的高阙为阴山高阙,大约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大沟口。

这次长城资源调查佐证了这样的判断。调查表明,赵北长城西端点终止于乌拉山前大沟口东侧400米处的小红石沟,位于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张连喜店村北侧。张文平先生介绍,大沟沟口两侧山峰高耸,形似高阙。大沟口南侧平原之上有张连喜店古城,考证为秦汉时期的西安阳县。他认为必须澄清的一个问题:战国、秦代至西汉早期,高阙并非军事建制,只是一个重要地名而已。《史记》《汉书》均只记“高阙”,《后汉书》才提到“高阙塞”。高阙塞最早只能是卫青北伐、修筑了阳山朔方郡汉长城之后,在长城沿线设置的一个军事建制。赵武灵王时“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这句话里的“为塞”,并非设置高阙塞,而是形成防御之意,即“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的一线形成防御体系。

过去,赵北长城东端点在河北省境内似成定论,但最新的长城资源调查结果却不支持这样的结论。当年李逸友先生通过大量调查认为,赵北长城的东端应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境内,未进入河北省。赵北长城的东端起点在今河北省境内之说不确,无论在蔚县或宣化、尚义县境内,均无遗迹可以证实。此次调查结果佐证了李逸友先生的结论,东端点终止于兴和县城关镇脑包窑村东1·8千米处,恰好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的省区界。

不管赵北长城东西端点的地望争议如何,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能修筑这样一道长城足见其雄才伟略。河北省境内是否存在赵北长城尚存争议,这次长城资源调查仅内蒙古境内就发现赵北长城505公里,墙体多为土墙,仅有5公里石墙和15公里山险墙。石墙是因山就地取材垒砌而成,要比夯土省工省力。赵武灵王修这道长城其实疆界的意义远大于防御的意义,其时匈奴势力尚弱,被赵武灵王击败的林胡、楼烦除归附者外,余众或渡河进入鄂尔多斯游牧,或退避西北的巴彦淖尔,或远遁阴山之北,是不敢轻易越过赵国这段“土长城”的。况且,就当时情势而言,赵国的对手是强秦和燕、韩、魏等国家,主要国力和精力是用来对付这些国家的,因此不能耗损太多人力、物力来修长城,以夯土为主的赵北长城主要是划定疆界宣威北边的,只要这块新拓的疆界能成为稳固的后方就行。

由于是夯土而建,历经风雨的赵北长城墙体毁损比较严重。北魏郦道元曾登临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蜈蚣坝之下的赵北长城,当时的景象是“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上世纪六十年代翦伯赞先生踏访赵长城遗址时,感慨“只剩蓬蒿伴土墙”;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攸攸板坝口子村东南,有一座古城就是郦道元所见的白道城旧址,如今附近的古城墙体已荡然无存。由于赵北长城沿阴山南麓的山脚或半坡而建,墙体被村镇、公路、农田等损毁严重,最新调查发现赵北长城墙体消失部分达330公里,占整个赵北长城墙体的三分之二。

赵武灵王不仅修筑了长城,由东向西还设置了代、雁门和云中三郡,这种边郡加长城的守边方式为后世所效仿。当长城附近出现警情后,会通过烽燧迅速传递到驻防的城堡准备作战。因为战线太长不可能分散兵力去守卫长城一线的障城,而是在重要的障城甚至是郡城驻军,这样有利于物资保障和部队训练。赵国后期匈奴羽翼渐丰,良将李牧防御匈奴时大军驻守代、雁门等郡城,日常“日击数牛飨士”厚待战士,加强骑射练习,同时“谨烽火,多间谍”加强情报的作用。此次长城资源调查表明,505公里赵北长城沿线约有90座障城,除了极少数障城外,许多障城遗物甚 少或没有遗物,说明这些障城虽建但没有布防兵力。

云中郡是赵武灵王设在最西部的边郡,也是内蒙古境内最古老的城池。云中郡旧址在我的家乡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这座古城是如何兴建的呢?《水经·河水注》引《虞氏记》云“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焉。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这里的赵武侯应为赵武灵王之误,因为赵武侯时赵国势力还到不了这里。《虞氏记》的记载充满了传奇甚至神话色彩,就连云中这个郡名也充满了诗意。《虞氏记》这段文字大意是,赵武灵王在黄河西岸筑城崩塌失败,就跑到了黄河东北离阴山不远处另觅城址。当他白天打马来到托克托县古城镇附近,看见一群天鹅整日翱翔云中,天鹅下方光芒耀眼,赵武侯认为是吉兆重新筑城,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筑城非常顺利,遂命名为云中城。

赵武灵王修筑的赵北长城和云中郡成为阴山河套防守之襟要,为后世所沿用。秦并六国后沿赵所置,仍置云中郡,郡治仍设在托克托县古城镇北的云中古城,同时大段沿用了赵北长城。西汉也沿用了部分赵北长城,并在沿线增设了烽燧、障城等……任何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知道这块土地对于保境安民的重要性,都知道“地扼塞北,水草丰饶”的阴山河套地区的战略意义。而第一个发现这里战略价值并攘地设郡、筑城为塞者是赵武灵王。只可惜赵武灵王因立储之事犹豫不决,一代英雄饿死于沙丘宫变,没有能下完南下袭秦等大棋。

我因为回老家托克托县团结村,无数次经过云中古城的断壁残垣。伫立于“塞云漠漠际寒沙”的残垣上,我不止一次遥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飒爽英姿,遥想这位帝王看到鸿鹄翔集后开始筑城设郡的情景,他把一个强大起来的赵国交到了儿子赵惠文王手中。如果没有他胡服骑射变革图强,就不会有《将相和》里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分庭抗礼的一幕,就不会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臣武将演绎赵国短暂的繁荣气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