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4岁的杜甫一首诗震慑千古,它为何能入选唐诗三百首?

 六不和尚 2020-09-03

少年杜甫豪情万丈,一首诗震慑千古

文/六不和尚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24岁的杜甫漫游齐赵,此时的杜甫年轻气盛,意气风发,充溢着自信与豪情。他“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整日以啸歌打猎为事,而他的诗也显得豪情万丈,潇洒飘逸。

这年,他来到齐鲁大地,看到巍巍矗立的泰山,写了著名的《望岳》诗。

《望岳》诗,是杜甫现存最早的诗之一,其中充满蓬勃的朝气,自信的豪情,与杜甫后来的“沉郁顿挫”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唐诗快》评价此诗“可以小天下”,而仇兆鳌更是夸赞此诗“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以上”。

这首诗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它在诗法技巧上有哪些特异之处?杜甫在诗中又贯注了怎样的感情?且听王和尚细细道来。

1.《望岳》题目有何讲究?跟杜甫学命题

先看题目。这首诗的题目《望岳》一实一虚,“望”为虚,“岳”为实,即全诗围绕泰山,以“望”字为全诗之题眼,写出层层“望”意。诗中20字,句句写望,并且此“望”却层次分明,可称为全诗的脉络主线。

作者为何要写“望”呢?因为东岳泰山,在齐鲁大地傲然耸立,在千里平原上显得突兀雄峻,其气势足以惊人,有俯瞰大地,傲视群山的王者气度。

孟子曾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因为泰山虽不如其他“岳”高峻,却挺拔雄奇,堪称“五岳之首”。而杜甫诗写“望岳”,正是对泰山这种王者气度的描摹。

再说下这首诗的体裁。从中二联来看,这首诗对仗工稳,很像五言律诗,但不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并且押上声“筱”韵,因此是一首五言古诗。

但杜甫自小“读书破万卷”,受其爷爷杜审言律诗的影响,因此在对仗方面极为用心,故而写出对仗工稳的句子。

魏晋南朝的“齐梁体”诗,是唐朝近体诗发展的前身,这种诗虽然不符合律诗的声律要求,在对仗和用字上却极为讲究。这为杜甫以后五律和七律大放异彩,开拓诗域深度和广度,奠定了基础。

2.如何描写泰山?杜甫诗给出绝佳范例

下面逐字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妙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对巍峨的泰山,提出疑问:泰山是怎样的呢?你看它青苍高峻绵延在齐鲁大地。起句就扣准“望”字,写出泰山的两个特点,其一是高峻绵延,其二是青苍之色,这两点是对泰山一个总体轮廓性的描绘,这一联大处着笔,笔力雄浑,勾画出泰山莽苍苍的气势。

要注意,“岱宗夫如何”,笔势平缓,好像作者在寻找词汇来形容泰山,但是沉吟良久之后,突然发出感慨“齐鲁青未了”,由于上句的蓄势,这句就如长江大河喷涌而出,从而写出泰山耸峙齐鲁大地的壮阔之感。

而“未了”,可见泰山之苍翠绵延,足有千万里之势,一眼看不到边。这样的视角,特别适合远观之景,泰山远远绵延,横亘在齐鲁大地,势如长龙,让人赞叹不已。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第一联写泰山之绵延广阔,而这一联则是写泰山的雄奇高峻。天地造化把所有的精华与瑰丽都集中在泰山之上,泰山耸峙入云,将天地都分为明暗两块,向阳的一方明媚光亮,而背阳的一方则昏暗不明。

“造化钟神秀”,是一句感叹之语,是杜甫对泰山瑰丽之景的由衷赞赏。天地如此慷慨和多情,把天地精华都倾注在泰山之上,虽然是虚写,却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特别是“钟”字,将泰山写成天地钟爱的“宠儿”,拟人化的表达更让泰山占尽天下风光。

而“阴阳割昏晓”则属于带有夸张性的实写,极力写出泰山之高峻,高到能将天空割为两半。“割”这个字,写出泰山犀利如刀,更突出泰山的气势的挺拔雄峻,这个字形象生动,并且新奇而富有力度。可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风,在早期已露端倪。

而从“望”字来看,这一联则是近望之景,其视角是作者站在山脚下,仰望泰山,故而才发出“造化钟神秀”的感叹,也能看到“阴阳割昏晓”的奇景。所谓的“高山仰止”,就是此意。

3.借山抒发豪情,杜甫雄视天下的自信

前两联都是作者“望”泰山,其主角乃是“泰山”,在下两联,作者的行踪开始出现,诗的主角也转化为作者,主要写作者对泰山的主观感受。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从视角来看,这时作者已经登上泰山山腰,看到飞鸟高飞,云海苍茫。这一联的刻画更为细致。站在山腰,看到云气翻涌,激荡着作者的胸怀,而飞翔的鸟儿迅捷凌厉,好像要冲到作者的眼眶之上。

值得注意的是,“生”字,写出云海翻腾的动感,并且有云气弥漫,连绵不绝之意。看到如此奇景,作者的心胸豁然开朗,襟怀一畅,有一种飘飘欲仙,御风而行之感。

云海翻涌的动却是缓慢地,而“决眦入归鸟”,却显得迅捷有力。这既是“动静相宜”的映衬笔法,也是“大小相对”的细节刻画。云大而鸟小,云静而鸟动,搭配得相得益彰。

并且“决”字很有力度,鸟飞得很快,好像要撞裂作者的眼角。这种夸张的手法,正写出作者神色飞动,啧啧称奇的内心感受。

并且要注意,“荡胸生层云”,乃是由内而外来写,云好像从胸中倾泻而出;而“决眦入归鸟”,则是由外而内来写,鸟儿从外撞入作者的眼中,这样更使得全诗结构紧凑,层次丰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结尾,乃是虚摹想象之词。第三联笔力生动,气象万千,俗笔于此,或许会继续刻画下去,但是杜甫却不这样。他陡然结束上文的细致描绘,而从虚处着笔,可谓奇峰突起,将诗情宕开一笔,更显得摇曳多姿。

作者站在山腰,看到如此奇景,怎么能不继续登上山顶,观看更加壮丽的山河呢?作者由此发出感叹:一定要努力登上山顶,去看一看群山在泰山面前俯首称臣的奇景。其中“会当”是一定要之意,写出作者的雄心壮志,而“一览”则有饱览之意,想象出登上山顶睥睨天下的自信之情。

要注意“一览众山小”,也是“望”,但是这种“望”乃是想象之“望”。想象得如此具体和超拔,自然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而作者的少年英气,满腔豪情,也就自在其中了。

4.《望岳》有何情怀,值得后人敬仰?

这首诗看似写景写山,但其中蕴含着作者年少轻狂,自信豁达的豪情。这时的杜甫刚过弱冠之年,对前途未来充满信心,对山河大地都保持着浪漫的欣赏之情,故而他的诗也如泰山一般苍劲超拔,充满着雄视天下的豪情气概。

少年的杜甫充满壮志豪情,比如他写马则“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他对诗,则“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他写自己的志向则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时的他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凤凰鸟,胸怀天下,神游四海,昂扬奋发,目空一切。

此时时的杜甫饱含自信与豪情,才能写出“望岳”这种磅礴万钧,雄视百代的好诗!

头条新闻


送你10首适合秋天读的古诗,李世民的诗压轴,有王者气

当代写诗人的四大陋习,你犯了几个?想写好诗,必须根除

七首大唐禅诗,闪耀智慧之光,哪首经典打动了你?

庄子的傲骨,自由是一个人的孤独,送你一碗毒鸡汤

不自矜 不自屈 不断读书

不崇古 不媚俗 不违初心


 

六不和尚

个人微信号 : tianxie14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