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和高考会考什么? 考前一个月该做些什么? 最后的冲刺复习,成绩提升空间还有多大? 等等这些问题随着考试日益临近,成为很多家长和考生非常关心和讨论最多的话题。 该怎么复习?如何复习?家长和考生这种迫切心态,本质上都是想在最后阶段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帮助自己考上理想的学校。 直白的讲,要想提高考试成绩,那么你就必须要了解和熟知中考和高考命题的特点,这样才能走好最后一个月的冲刺复习。 1、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应用等综合能力; 3、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考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否具备一定的探索创新意识等。 从中高考这样一个命题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去复习呢?就拿数学当例子来说: 第一步是要能听懂任何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 第二步是要能自主去解题做题; 第三步是要尽量把题目都做对; 第四步是积累解题方法和题型,做到快而对。 常常听家长和考生抱怨,说自己上课都能听懂老师的讲解内容,但课后一做题就不会,不过只要别人一点醒或看下答案,就会做了。 其实,这种现象只属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掌握和记住知识这只是代表你知道这个知识定理而已,能不能正确解题又是另一回事。 从听懂到会做之间,这是一个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高考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的熟练运用。 很多人的读书学习,只不过是把基础知听听懂,甚至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只是听懂而已,做题肯定不会对到哪里去。 方法技巧和运用能力都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转化成自身的能力,只是想依靠看看书、背背知识点就期望什么题都能解出来,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无论是解题还是考试,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概念填空,更多的是考查知识的运用。 这就像给大家一个菜谱,上面详细介绍了做菜的材料、用量、火候、烧菜的方法等,你把这份菜谱记住,就能成为一名大厨师了吗?你就一定能烧出好吃的菜了吗? 从理论到具体,都必须经过一个具体实践的过程。从“听懂”到“会做”,再到“做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熟练掌握和熟练运用双结合。 因此,当一个人能做对很多题目之后,更要去追求高效、快而对。同样是做对,你要尽量去找到一种既快又准的方法,节省时间和精力,让自己永远跑在别人的前头,那么你就是中高考的胜利者。 在以往中考和高考当中,一些考生只顾刷题解题,忽视考情变化,特别是每年考试中都会出现一些新试题,这对考生带来一定的压力。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高考,一些试题很喜欢考查考生的探索创新能力,这些立题新颖的试题,都喜欢结合一些特殊知识或实际生活背景,变成考生不常见的试题,无形之中会给考生带来干扰。 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加关注试题的变形和身边热点事件,可以找一些面孔比较陌生,但又不偏不怪的题目练练手。接触久之后,大家就会发现这些“新题”,本质上还是考查知识的运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选择题和填空题只需选出或写出一个正确结果,并不需要写出解题过程,这样的形式并不能很全面的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考为了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等能力,就需要设置解答题,这些题目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有解题步骤。 因此,如果一名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把解答题当成客观题来训练,只追求一个正确结果,那么这些考生在考试中肯定会考的很差。 为什么呢? 因为有理有据、逻辑严谨的解题过程,就是你综合能力的表现,平时欠缺这方面的训练,进入高强度的考场,你就能一定体现出来吗?很多考生每回考试估分和实际分数相差甚远,就是失分在步骤不严谨,缺胳膊少腿。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点:中考和高考都把计算能力作为四大能力之一,平时要好好训练,现在进入考试倒计时更要认真对对。 几何作为数学的必考内容之一,对考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一个圆锥体花在纸上,它就是一个二维图形,但考生需要在脑中把它的三维立体图像勾勒出来;或者是把一个篮球画在试卷上,但我们一看这个图就能想到三维的立体图形,这就是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夹杂在几何教学中,特别是学生进入高中之后,需要学习立体几何,这样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每年高考都会考查立体几何的内容。因此,如果考生觉得立体几何等相关几何内容掌握还不是很好,就要认真对待。 数学教育最大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学会利用知识定理和方法技巧,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中考和高考每年都会设置一些实际应用题,这些题的知识背景有函数、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统计与概率等,考生只要掌握好相关知识,多解题,多总结反思,提炼解题方法,相信能拿到此类题型的分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