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司法服务的延伸,“微法庭”借助当前移动微法院、ODR平台等“互联网+”技术,将司法审判触角延伸至社区、村落,通过设立工作站、工作室的形式帮助当事人就近参与诉讼事项,促进纠纷就地化解,切实方便了一些行动不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当事人,打通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微法庭”功能强大,除了能够便捷实现立案、诉讼、调解等功能,就地化解纠纷,还能够日常联络法官、提供司法服务、开展普法宣传等。目前,遂昌法院在全县20个乡镇及部分村均设立了“微法庭”,促进司法服务无死角,充分发挥遂昌法院在诉源治理、基层善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01. 诉讼事务“不用跑” 【“微法庭”在乡镇挂牌】 “经过双方协商,被告应某同意于2020年8月30日前付清欠原告蓝某的4200元货款……” 家住遂昌县黄沙腰镇东坞村的原告蓝某,正坐在“微法庭”的电脑前,进行线上庭审。电脑屏幕中,法官正在向双方确认调解款项。 2019年10月至12月期间,蓝某为应某提供酒水饮料等货物,价值4200元,但应某一直没有付钱,长期催收未果的蓝某向遂昌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应某支付货款。 考虑到蓝某所在的黄沙腰镇地处偏远山区,开车来一趟县城都要三个小时,承办法官建议,可以通过智慧法院进行线上庭审,只要有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便可以参与。 但蓝某提出,自己没有电脑,手机操作也不太熟练。于是法官联系原告所在的黄沙腰镇东坞村“微法庭”工作室,决定借助“微法庭”的设备让蓝某就近参与线上庭审。 开庭当天,“微法庭”的志愿服务人员指导原告蓝某登陆远程庭审系统,并提前协助拍摄、上传证据,让蓝某在“微法庭”进行远程庭审。蓝某足不出村,完结了一桩“人生大事”,激动地和志愿者说:“真没想到,现在在村里就能进行开庭,‘微法庭’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山里人啊!” 02. “微法庭”调解拉近距离 【法官通过“微法庭”连线调解现场】 “在农村,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去法院‘对簿公堂’为免难为情。通过‘微法庭’来调解,矛盾双方的紧绷的关系得以缓和,也就保留了继续往来的余地。” 应村乡的“老娘舅”周岳运说。 就在前几天,周岳运刚刚调解完一起村民间的借贷纠纷。2018年8月,村民老王借给朋友老李5万元,用于经营茶叶生意,约定借期为1年。几年过去了,老李一直在外做生意,对还钱的事闭口不提。老王碍于朋友面子并没有向他催要。于是老王来到应村村“微法庭”,找到“老娘舅”周岳运,希望通过调解来解决这件事。 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周岳运联系上老李,指导他注册了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ODR)平台,这样一来老王和周岳运就能远程联线老李。在调解中,老李表示疫情期间生意难做,希望老王能再宽限几天,钱一定会还上。在“老娘舅”调和下,双方都体谅了对方的难处,老李当场归还了1万元,并同意剩余借款于三个月内付清。 为保证调解协议效力,周岳运通过手机上的ODR平台在线申请司法确认,使调解协议效力更有保障,让群众也更愿意来“微法庭”进行调解。 03. 宣传教育最前沿 【“微法庭”借助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志愿力量】 在北界镇村马戍口村“微法庭”工作室中,村干部和调解员们聚在一起,正在观看一场《民法典》学习宣讲。宣讲结束后,法官还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如今,“微法庭”已成为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定期开展的普法宣传进村活动让看似遥远而陌生的专业法律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位调解员坦言,以前由于法律知识有限,一些矛盾调解起来比较吃力,也不敢去调解。“我们以前进行调解的时候,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保障,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了“微法庭”,就有法院和法官给调解员作指导、做后盾,村干部和调解员处理起纠纷来更有底气、更能服众,乡亲之间也更和谐了。 【律师通过互联网手段参加到“微法庭”的开庭和调解中来】 供稿:张晓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