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苏记】常州舣舟亭:孤寂夜宿(上)

 真友书屋 2020-09-08
按照史料记载,东坡曾五次前往常州,但是按照常州人的统计,东坡来到此地至少有十三次,甚至有的文章说有十四次。东坡究竟去过常州多少次,我未作过仔细的统计,但常州乃是东坡终老之地,这使得常州人对东坡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无论他们统计出多少次,我都不觉得奇怪。

东坡在常州有多处遗迹,最著名者有两处,一是他的去世地藤花旧馆,二为舣舟亭。如今舣舟亭建成了东坡公园,由此成为了苏州当地纪念东坡最大的一处场所。

东坡雅居大门


熙宁六年,苏轼奉命到常州、润州一带救灾赈济,他乘船到达常州时,正赶上除夕之夜。东坡考虑到当地官员的迎接会影响到他们过除夕,于是他把船停在了大运河畔,未曾上岸。东坡住在船上过除夕时还写了两首诗,诗名为《除夕夜宿常州城外二首》,其前一首为: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站在运河对面仰望仰苏阁


起手一句的“行歌”乃是指旅人,“野哭”乃是指居者,以此可窥得在除夕之夜东坡孤独地待在船上时的心境。他明确地说想在除夕夜听到乡音,可见他也想在此时与家人团聚,而此刻陪他度过除夕夜者只有那闪烁不定的残灯。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东坡乘船来到常州,对于当时的状况,《邵氏闻见后录》中载:

李敒言: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东坡顾坐客曰:“莫看杀轼否?”其为人爱慕如此。

半月岛上的东坡书院


因为天气炎热,东坡中暑了,但他到达常州时,常州人闻讯后纷纷赶到运河边来看东坡,搞得东坡坐在那里颇不自在。看来东坡在世时,其粉丝之多,不亚于今日的明星。按照《武阳合志》中的所载:“苏轼自海外南归,寓居毗陵,邑今于其舣舟处筑亭,榜曰‘舣舟’。”可见东坡最后一次来常州仍然是在上次停船处登岸,后世为了纪念东坡登岸处,在此建起了一座舣舟亭。

为什么将停船处称为舣舟,包立本所写《舣舟亭的来历》一文中有这样的说法:

苏东坡于是叫船家:“舣舟!舣舟!”船家听不懂这是叫他“系船靠岸”,船仍往前行。苏东坡顿时发火了。同行的人笑着说:“苏大人,您讲蜀音雅语,船家哪能听懂呢?”苏东坡被点醒,连忙用官话叫“系船靠岸”,船这才停下。

东坡公园侧门


然而当年东坡舣舟之处已经有所偏移,《武阳合志》中又写道:“旧在文成坝东,今稍南移,为乾隆南巡驻跸之所。”由此得知,乾隆皇帝南巡时驻跸常州,当地官员为了让皇帝便于游览舣舟亭,将该亭移到了皇帝驻跸处。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往返都经过常州,当地官员在常州运河边为皇帝兴建了万寿亭行宫,乾隆皇帝三次驻跸此行宫,并于此四次题写与东坡有关的诗作。乾隆二十二年,弘历第二次下江南时途经常州,写了《跋马过常州至舣舟亭进舟遂成是首》的诗:

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
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
流为佛氏宇,松竹颇幽静。
印公旧深契,玉带留堪省。
南来缘观民,讵为赏烟景。
敞榭及孤亭,点缀备临幸。
玉局强项人,想必未首肯。
山僧不解禅,念佛特清警。
云昔曾执戈,放下屠刀猛。
乘舻就前途,回望崇清永。
坡留我则往,不系问云影。

造型奇特的野宿亭


弘历也谈到苏东坡当年在此系舟,他到达此地时也于此系舟,而后他谈到了东坡的一些事迹,为此他还为舣舟亭题写了“玉局风流”的匾额。

当然弘历所见的舣舟亭乃是当地官员特意移到他行宫之内的,以便他能就近观览。《常州古今》中载:“舣舟亭年久颓废,近就故址重建,适依万寿亭左,并舁轼旧居洗砚石池置其旁,銮舆所经,特邀睿鉴。”

野宿亭介绍牌


舣舟亭最早见载于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但到了清代早已荒废。按照《常州古今》中的说法,新建的舣舟亭乃是原址重建,这与《武阳合志》中的所载略有不同,《常州古今》上同时说当地官员把原藏在藤花洗砚池也移到了万寿亭旁,以便让皇帝就近观赏。可见当时常州的官员颇能窥得皇帝喜爱东坡之心。

乾隆皇帝题写玉局风流匾,乃是因为北宋元符三年,苏东坡在廉州贬所接到诏令,命其迁舒州团练副使及颍州安置,苏轼沿水路北归,他在途中又得到新的任命: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其实提举某官乃是闲职,按照《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中所载:“宋真宗时始设宫观使,员数甚少。在京宫观,以宰执充使,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管勾’、‘勾当’、‘主管’等名目。宋神宗时为安置反对派官员,始规定宫观差遣不限员数,以三十个月为任。”

指示牌


虽然是闲职,至少说明东坡的处境有所好转。因为他被任命为提举玉局观,故弘历以此官名题写了玉局风流匾。

弘历第二次驻跸万寿亭行宫时,命刑部侍郎宫廷画家钱维城等人绘制了《东坡舣舟亭图》,此图卷2001年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艺术品拍卖中,被人以168万元买去。此图中有钱维城所写如下题记:

常州府志云:东坡舣舟亭,在府东门外文成里。按水自孟河入北关,至自从渡折而东,由八字桥出东关,元丰里壅土为坝,扶水而曲之,迤北转南,复东入运河。坝名文成,遂以名里。苏轼自惠州归,表乞常州居住,遂买田阳羡,赁孙氏之宅而居。今故宅中洗砚池犹存。未定居时,舣舟于此。邑人筑亭以志之,名东坡舣舟亭。去里门三十步许,古松二株,倚亭而立。松下有石数拳,前人颇多题咏。后改为庙,今毁,复为亭。臣钱维城敬绘,并恭记。臣钱维城,笔沾春雨。

石雕门框


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再一次住到了万寿亭行宫,此次大臣们带来了上次所绘的《东坡舣舟亭图》,弘历观赏一番,想来他又与景致的变化进行了对照,而后他又写下了四首《再题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诗:

侍臣昔日图乡景,适在运河岸侧边。
道古亭称以苏氏,迹诚真否属疑然。
 
略为点缀有亭池,小憩懋勤砚匣随。
却以坡仙流赏处,于斯岂可易言诗。
 
尔时玉局停桡处,我亦无端一舣舟。
真者在前怵光焰,邹枚慎勿颂风流。
 
携得横图景逼真,春光相印越清新。
独怜写者古人事,写者亦今为古人。

抱月堂匾


看来乾隆皇帝也怀疑他眼前所见的苏轼遗迹是真是假,但他却认为东坡的确曾在此停舟登岸,于是他又游览一番这些遗迹,为了效仿东坡的口吻,他将御船驻跸也称为舣舟。此时钱维城已去世了十二年,他观览这幅《东坡舣舟亭图》,以此来说明今人有一天也会成为古人。

其实弘历对舣舟亭颇为看重,乾隆三十六年,一些大臣将他四次南巡编纂成《南巡盛典》一书,此书中刊刻有大量的图画,其中就有舣舟亭。从那张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舣舟亭为四柱单檐歇山顶,外观基本呈平面长方形。图旁的说明文字介绍说:

舣舟亭在常州府东门外,宋苏轼常系舟于此,后人因以亭名。地多古木,土阜蜿蜒,杂植花竹,为御舟经行之地。绅士恭构数椽,以备临御。庭右冈岚洞壑,起伏绵亘。下有苏轼洗砚池,形如半圭,水槛风廊,渌波半亩,亦觉“天光云影共徘徊”也。

抱月堂外观


除了乾隆皇帝之外,还有很多文人作诗歌咏过舣舟亭,可惜太平天国战争时期,舣舟亭被毁,此后那里变成了一片荒芜之地。之后几毁几建,到1954年,常州市政府为了保护舣舟亭和洗砚池,为此而修建了东郊公园。后来该公园改名为东坡公园,此后的一些年,公园里修建了许多与东坡有关的景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