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编物记:蓑衣(作者:许广洲)

 文化佳园 2020-09-09

唐代诗人柳宗元有首最为后人传诵的写蓑衣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好一幅蓑笠翁寒江独钓,孤高清远,悠然、苍凉而脱俗的意境。

蓑衣尽管普通平常,起源却很久远,陪伴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岁月,《诗经·小雅·无羊》篇中“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诗句便是最好的佐证。

我们家乡编织蓑衣多数是用高粱叶编成。用高粱叶编蓑衣前要先备料,就是采摘带裤的高粱叶子。高梁长到农历七八月间,下边的叶裤就黄干了。趁着早晨有露水,天气凉爽,人们钻进高粱地,采摘帯裤的高粱叶。采摘时有技巧,要在高粱叶变黄似干未干的时候,抓住高粱叶裤的上端用手腕的劲猛地一提,一个完整带裤的高粱叶就采下来了。有技巧的男子一个早上劈的高粱叶裤,够编一领蓑衣的。 

编织时,把高粱叶折弯扣在细麻绳上,叶朝外裤朝里。第一轮过后,第二轮和第一轮编织一样,结扣扩编,蓑衣的长度一般到人的膝下则可。用高粱叶编成的蓑衣是暗黄色的。这种蓑衣厚实柔软,里面光滑,既轻便又耐用,阴天防雨雪,晴天防太阳,还可以防蚊虫叮咬。穿上高粱叶编成的蓑衣像一件披风,披在肩上,贴在皮肤上的里子既凉爽又柔滑,汗水散发快。前襟的几道细绳当做扣襻,穿着时系牢即可。如若再戴上顶斗笠,就是蓑笠翁了。在那曾经的农耕岁月里,蓑衣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少不了的物件,平日里,悄然挂在泥巴墙上,也是农村一景。从春播开始,蓑衣、斗笠,再加上氤氲的烟雨,就使乡村增添了许多韵味。身披蓑衣的农民在斜风细雨中种瓜点豆,赶上狂风暴雨,主人披蓑顶笠在护堤或排涝,顾不上一身的泥水;庄稼该收获了,碰上连阴天,都得穿着蓑衣去田间忙活,乡村农民离不开蓑衣。

    对蓑衣的关爱,只有乡下农民才有切身的体会,蓑衣总是默默无闻地陪伴他们身边,度过一段段清贫岁月。夏日的夜晚,忙碌一天的农人把蓑衣铺在场上,望着满天的星斗,凉风从身上轻轻拂过,劳累一天的肢体就尽情地舒展开了。有时他们把蓑衣铺在河塘边,满天的星斗在稀疏的柳枝上晃动,青蛙的叫声把筋疲力尽的人们送入梦乡。有时夜里看守庄稼,农民夹着这个像一捆草似的蓑衣,把蓑衣摊在田头,连铺带盖,柔软暖和。一件蓑衣,白天是衣衫,晚间是铺盖。就是夜雨到来,他们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点上一支烟,蹲在田头,别有一番感受。

家乡人也有的用雷草或是三棱草编制蓑衣。这种蓑衣编成时是草青色,披戴的时间久了,就变成了土灰色。

家乡里无论是高粱叶编的蓑衣,还是雷草编的蓑衣,多是暗黄色或土灰色的。而张志和与苏轼的诗中都提到了青箬笠、绿蓑衣是何原因呢?据查阅网页得知:箬是一种叶宽大的竹子,用来做斗笠的衬垫,“青箬笠”为新的箬竹刚编好的斗笠,故为青色。那么蓑衣一般都是棕色的,何来“绿蓑衣”呢?皮日休《蓑衣》诗中的前四句云:“一领蓑正新,著来沙坞中。隔溪遥望见,疑是绿毛翁。”说明新的蓑衣是绿色的。这是我曾在旅游途中见到过一件特别的蓑衣,那是用芦苇的细主杆,截成一小段一小段,再连缀而成的。“绿蓑衣”是用新芦苇或者用其它新的茅草所做,所以才是绿色的,用时间久了,随着茅草的陈旧,就会变成土灰色了。看来,我们家乡新编的雷草蓑衣,也可以叫绿蓑衣了。

蓑衣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渐渐与乡村告别,和朝夕相伴的农民告别,替代它们的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雨伞和塑料薄膜雨披。多种农业机械进入田间,人们被从风风雨雨的田地里解放出来。冬去春至,好雨知时节,雨依然如期而至,田中的庄稼青了黄,黄了青,放眼望去,想寻找头戴斗笠的“蓑笠翁”,已是一种奢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