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王崧舟|第四章,诗意:教育的美学(3)——《语文的文化品格》系列之二十七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3.语文的诗意内涵

王崧舟:不敢。我觉得对诗意语文的批判是必要的,而且是正常的,据我所知,诗意语文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一直走到今天,实际上一直伴随着批判的声音、责难的声音。而这些批判和责难的声音,它是诗意语文前行过程当中的伴侣,是一面镜子。我的理解,曾经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诗意语文在行进的过程当中,它可能出现了一个诗意的焦虑问题。而诗意的焦虑正是被批判者诟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所谓诗意的焦虑,说白了,就是你一旦标榜了诗意语文,那么诗意本身,它成为束缚,成为窠臼。于是你的教学追求,你的教学主张,最后会异化为为诗意而诗意。而事实上,从哲学的层面来讲,诗意其实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没有自由,无所谓诗意,而自由一定是自然的呈现。在我看来,语文的诗意绝对不是外加的。我甚至觉得,所有外加的诗意都不是真正的诗意。正像您刚才所讲的,其实语文的诗意是本有的,而且它是具足的。

我的课堂实践告诉我,其实语文课的诗意是内在的,它来自几个方面,比如说:

第一,我们的文本本身是极富有诗意的。因为就我们目前语文教材的选文比例来看,百分之九十的选文都是文学作品,或者说是接近文学作品的作品。文学作品,它的一个本质存在,我认为就是诗意,或者说我们可以把这样的文本成为诗意文本,所以这样的诗意来自于文本本身。比如说,文本所刻画的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比如说,文本所创设的一种美的意境;比如说,文本所营造和抒发的一种感情,他们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流泪,让人震撼,让人悲伤,让人遗憾。这些形象感,这些意蕴感,这些情味感,我觉得正是诗意存在之处,因为文本本身是有诗意的,你的语文课堂怎么可能没有诗意?

第二,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一个理想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具备诗人的气质,甚至他可能就是一个诗人。在我看来,诗人跟写诗的人要区别开来。写诗的人,他不一定是诗人。不写诗的人,他也不一定就不是诗人。余光中先生说:一个人具有良善的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个人离诗人就已经不远了,其实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我觉得一个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修养也许就是一个诗人气质的修养,他需要有像诗人一样敏感、纯粹、良善的心,同时他需要有像诗人一样丰富、持久的想象力。离开了这两点,我建议语文老师改行。也许你可以做数学老师,也许你可以做别的学科老师,但是你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个诗意萦怀的老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诗意传递给学生,这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吗?

第三,我觉得也是最核心的,那就是孩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孩子具有缪斯的心性。每个孩子都是泛神论者,在他们的眼中,世间万物,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一石一木,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有情感的,都是活泼泼的。我以为,这就是儿童的诗性理解。儿童观察世界、打量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方式,它与人类童年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人类童年期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就是诗性思维,神话就是诗性智慧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宗教也是诗性智慧的创造。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儿童天性就是诗意的,那么,以儿童为主体的语文课怎么可能没有诗意?

这三点是面向文本、面向教师、面向学生的,这三个面向组成的语文课,无论是设计还是实施,当然也是应该富有诗意的。

正因为这样,我觉得诗意对语文来说绝对不是外加的。不管你如何大张旗鼓地倡导儿童本位、学生第一,也绝不能以牺牲和排斥诗意为代价。我相信越是生本的课堂,越应该是充满诗意的课堂。而批判者、诟病者之所以怀疑、质疑诗意语文,那是因为诗意语文在行进的过程中,出现了我刚才所讲的诗意的焦虑。为诗意而诗意,贴标签式的强加诗意,硬塞进去许多跟文本关系不大的诗意等等。对于这种现象的批评,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当诗意语文回归语文的本真,回归儿童的本真,回归自身的本真,那么诗意的呈现是很自然的。所谓诗意,就是平常,就是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所以,诗意的语文也是本色的语文、常态的语文。

(原载于《语文的文化品格》,陶继新、王崧舟 著;中华书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