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会议|听课回响:最后的坚守,最后的精彩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金秋十月,我有幸来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济南泉城,参加了“第十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遇见一群儒雅智慧而激情飞扬的语文人,聆听他们论人文教育之道,欣赏他们展精湛教学艺术。历时84小时,15位名家名师哲思激扬、异彩纷呈。授课名师们举重若轻,不着痕迹却处处闪烁智慧的光芒。印象最深的当属程翔老师的《爱莲说》一课,唯一没用多媒体的一堂课,也是最后一节课。

程老师有句名言:“我就是多媒体。”希望语文老师恰当使用多媒体,认为教文学作品最好不使用多媒体,并呼吁语文老师要成为多媒体。这堂课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他坚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阵地,上得同样精彩,甚至更精彩!

坚持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规范书写。读的精彩!

上课伊始,程翔老师就亲切地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语文吗?”最喜欢语文的请举手,最不喜欢语文的请举手。还好有一些喜欢的,没有最不喜欢的!在同学们的笑声中程翔老师告诉同学们:“在你们这个年纪,爱国是让你们冲锋陷阵吗?是让你们发明创造吗?都不是,热爱祖国的汉字就是爱国。”热爱汉字首先就要读准音写对字。于是一个同学主动朗读,老师点评:读得很好,没有读错任何字音,节奏也很正确。但程老师并未让诵读水平高的学生霸占课堂时间,而是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诵读,并适时纠正示范,程老师的诵读功夫十分了得,他对“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几句的纠正性范读让听课老师为之震撼!还让同学到黑板前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果然很多同学“颐”字不会写,程老师耐心地从笔顺和字义角度形象地讲解。程老师就是这样不着痕迹地把诵读和书写的良好习惯贯穿在课堂教学中。

坚守文本教学的原则,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译得精彩!

初读课文后,程老师明确告诉同学们本节课三件事:读,译,问。并适时美观地板书在黑板上。第二个环节译:先让同学们同桌互译,然后个别同学起来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或纠正或补充,老师只在关键处疑难处相机点拨,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几个判断句的点拨等。就这样,同学们翻译得越来越准确,个别语句甚至翻译得相当精彩。反观一些老师还在用的串译法实在太落后了,往往吃力不讨好。程翔老师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母语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所以课堂阅读教学的文本教学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他也是这么做的。他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和联想想像来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他让同学从“中通外直”中体会到正直的品性,从“不蔓不枝”中让同学们懂得了不依赖别人、不当寄生虫,从“出淤泥而不染”中联想到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

坚守文学作品的根本,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问得精彩!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亚瑟·沃德曾说,平庸的教师在说教,好的教师在解惑,更好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程老师就是一位非常擅长启迪学生的卓越教师。“问”的环节皆是学生自问自答,老师不急于下结论,适时表扬学生:“你提的很好!”“这个问题很有水平!”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充分拥有自砺的机会,然后相机诱导,再解答出来。其中激起千层浪的精彩问题是:周敦颐为何不直接抒情?为何要托物言志?学生因思考方向错了,没有人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程老师最后揭开谜底:这就是文学的手法,文学的手法彰显艺术的魅力。回归到文学作品的根本。

曾祥芹说程老师像语文课改航程中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是的,他是飞翔的雄鹰,也是慈祥的长者!整堂课满脸微笑着,弯腰倾听着,平等对话着,如行云流水,感觉轻松接地气。我要像程老师一样,沿着语言文字这条路径带领学生在语文“泰山”的陡路上不断攀登,抵达更精彩的风景胜地。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  薛小奎

END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