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继新 张景|“心根教育”在英华——陶继新对话张景校长(二)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化茧成蝶的“三大工程”

【张  景】下面我想再谈谈心性德育的“三大工程”,即“心力塑造工程”“心灯阅读工程”和“心灵养护工程”。“四大教育”和“三大工程”互为补充、各有侧重,共同支撑起“心性德育”教育体系。

【陶继新】在你们学校走访的时候,我深刻地感到,你们已经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科学的心性德育工程。它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与总结出来的。

一、“心力塑造工程”

【张  景】我们所说的“心力”指的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力、自主学习力、自主生活力。

【陶继新】特别喜欢“心力”之说,因为心本来就具有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自有其特殊的内涵,外化出来也一定是一个美妙的教育景观。

【张  景】在提升学生自主管理力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打造一种公平民主、团结奋进的班级文化,用文化引领班级前进的方向。

(2)落实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制度,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3)搞好值日班长的每日赠言,并精选点评,每周评选一次最佳每日赠言。

(4)建立值周班长记录本,搞好每周总结,开好每周主题班会。

(5)重视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宿舍公约,加强同宿舍人员的感情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

(6)建立班级公约,用班规规范学生们的行为,提高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陶继新】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主管理。因为学生本身就具有自主管理的能力,只不过有的时候被某些学校领导、教师的事必躬亲与对学生的不信任悄然扼杀。你们则不然,深信学生具有这种能力。没有这种理念,就不可能拥有相应的支撑学生自主管理的制度与措施。您在上面所谈的6条内容,既有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也有相应的方法。仅文化建设,就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其中有班级文化与宿舍文化的建设,它有上位的特点,又有效落地。而文化的要义之一,就是以文“化”人,文化的形成,不是哪一个教师或某一两个学生干部想象出来的,而是学生群体在讨论与研究,甚至在三番五次的争论中形成的,所以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化”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而文化一旦形成,身在其中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被其所“化”。同时,作为鲜活生命体的学生,同样也在丰富与建造着文化,让原有的文化不断地升级与升值。而文化的优质,不但会大大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水平,还会让管理变得越来越容易与简单。因为每个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自觉主动地遵守文化“公约”,并以此为美、以此为乐。

【张  景】关于“自主学习力”属于“心智课堂”的范畴,不在此赘言了,重点谈一谈我们是怎样培养学生自主生活力的。

【陶继新】自主生活力是目前不少学生所缺失的,而又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中所必需的。所以,对学生自主生活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

【张  景】我们的做法是:

(1)正面灌输。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谈心等形式,从正面进行灌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主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形成自主生活意识。

【陶继新】这里所说的“灌输”,其实多是以言说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和风细雨的教育方式,它既要让学生明晓培养自主生活能力的必要性,而又不是采取强制的手段。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比较认同,所以也多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张  景】(2)制度约束。加强制度建设,在宿舍、食堂、班级、校园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生活力的培养。以规范的、严格的制度,强制性地遏止不良生活习性的滋生蔓延,培养学生自主生活能力。

【陶继新】制度约束带有强制性的特点,可好的制度都强制得合乎道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所有的学校都会关注制度建设。而你们的制度建设除了强制性特点之外,还有学生心理认可的过程,即学生对这些制度的知情权和建设权,绝大多数学生在遵守制度的时候,并没有难以承受之苦,甚至觉得顺理成章。至于个别学生违背制度而受到相应的惩罚,当是情在理中,通过学校教育,大多也会知错就改。

【张  景】(3)文化陶冶。“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注重班级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建设。注重对学生组织生活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形成自主生活意识,养成自主生活习惯。

【陶继新】前面说过,文化具有文而“化”之的特点,尤其是你们的学校文化建设,学生大多参与其中,就更容易“化”在心中,所以效果也更加明显。

【张  景】(4)活动养成。将自主生活力的培养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培养自主生活力,是培养自主生活力的主要途径。如开展“自主生活教育月”活动、“拒绝家长送饭倡议”活动、“校园体育艺术节”活动、评选“星级寝室”活动以及其他的社团活动。

【陶继新】学生在参加这些群体活动的时候,一方面多会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也会在无形中相互影响,所以这些活动既会使学生们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又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心灯阅读工程”

【张  景】“心灯阅读工程”即高效海量阅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早在2013年,阅读课就成了英华中学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从初一到初三,分别设置3节到2节不等的阅读课。走进英华中学任何一间教室,都会发现整齐划一的木质书橱上排满了书籍。我形象地把我们开展的海量阅读比喻成照亮学生心灵的明灯,所以叫“心灯阅读工程”。

【陶继新】确实如您所说,阅读是照亮学生心灵的一盏明灯。因为好书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也流泻着思想的要义。读得多了,就会深入其中,一方面沐浴在其优质的语言海洋里,让自己的语言也优美起来;一方面与书中的作者及书中的主人公那真善美的心灵进行对话,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张  景】开展“心灯阅读工程”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英华中学“心灯阅读工程”实施方案》,明确阅读的目标及要求:整个初中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年段要求:一年内阅读量为100万字,每学期至少读10本书,写读书笔记2万字。规定3个年级阅读书目:3个年级每年阅读20本必读书目,10本选读书目,要求3年下来,学生必须完成60本必读书目的阅读。

【陶继新】阅读若要真正产生作用,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可能的。那么,如此之量学生阅读起来会不会感到困难?我认为不会的。开始的时候,此前很少阅读的学生也许认为这是一种“作业”,迫不得已而为之。可是当他们真正投入其中之后,就会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收益在其中,于是,舍之不下,并将阅读升华为一种习惯乃至一种审美追求。

【张  景】(2)纳入课程计划。规定每周初一、初二3课时,初三2课时。语文教师负责海量阅读的具体实施,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考核。

【陶继新】给阅读一定的课时,是保证阅读量与质的有效方法,这不但让阅读不再成为课外的一种负担,而且还有教师相伴与指导,让阅读有了质量的保证。

【张  景】(3)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掌握10种基本技巧和方法:1.计时阅读;2.程序阅读;3.速读复述;4.学会默读;5.增大识别间距;6.调控注意力;7.推断阅读;8.辨体阅读;9.提高视觉机能;10.快速记忆。

【陶继新】阅读方法的指导,不但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而且还会积淀生成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会如影随形跟着学生,让他们受益终身。

【张  景】(4)促进阅读与语文教学融合。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推出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效果很好,我们可以借鉴。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学完某一篇文章后,再提供2—3篇文章,或布置学生收集类似的文章,然后自行阅读,体会这类文章的特点,写出自己的心得。

【陶继新】“语文主题学习”至少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课外提供的文本与教材中的文本在主题上有相关性,以便使其在学生学习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二是一定要关注课外文本的质量,不是为主题学习而学习,而是借此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与效益。

【张  景】(5)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每学期组织2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每学期,各年级的语文教师要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每位教师每学期要主持一次;每年要举办一次“读书节”,活动内容包括名著欣赏讲座、演讲比赛、阅读名著交流、文学社采风、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文艺演出。

【陶继新】开展这些阅读活动,可以提升学生与教师双方的积极性。学生不但要谈出自己所喜爱者,而且要说出喜爱的原因。这样,就必须深层次阅读。由于以班级为单位,所以一人畅谈、大家受益。谈得好者,会受到大家的欢迎,从而产生自信心,并让其他学生心向往之地学习。这样,会形成一种群体积极阅读的效应。教师要想开好讲座,同样需要做好准备,不然就不可能得到学生的喜爱。为此,就要认真阅读、细心研究,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这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而且也会提升语文教学的水平,因为语文者,必须有“文”的支撑,而大量优质阅读是让自己有文化的极其重要的途径。

【张  景】(6)寒暑假、中秋节、国庆节等假期是学生读书的黄金季节,长篇名著一般安排在长假阅读,学校或年级组要提前计划、提前布置,加强家校沟通,抓好假后检查工作,保证阅读效果。

【陶继新】长篇名著的阅读应当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学生深入其中后,不但会为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牵引,而且还会为书中的人物所感动,甚至可以在阅读中听到高贵灵魂的歌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只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延伸,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张  景】(7)加强图书阅览室建设。学校图书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阅读资源,每学期图书借出率达70%以上,保证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建好班级图书角,每班可以利用学生捐助、互借等形式建立班级图书角,要达到每名学生不少于两本的图书存量。还要鼓励班级利用班费增订报纸杂志。

【陶继新】图书馆的建设,不但要有量的保证,更要有质的保证。因为书的品质有高下之别,学生如果阅读了品质一般甚至低下的图书,不但不会受到教益,反而会为其所害。您是一位很有文化品位的校长,所以,选择了真正对学生身心成长有益的好书及报刊。这是学校之德,也是学生和教师之福。

三、“心灵养护工程”

【张  景】我校是留守儿童占多数的寄宿制学校,心理脆弱、情感缺失等问题普遍存在于一些孩子身上,“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通过心灵养护工程的实施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降低、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引导他们掌握调节身心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减压、客观看待问题,养成健康的心态。

【陶继新】孩子的心灵需要护养,方能健康成长起来;缺之则会变得脆弱乃至枯萎。留守儿童在必需的时段没能受到父母的心灵护养,出现问题也就成了常态。护养他们的心灵,就成了你们学校舍我其谁的义务与责任。孟子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你们学校已经变成了现实。在老师们的引领与指导下,学生心灵得到呵护,而且还在不断地自我成长,而学生内在心灵成长的需求一旦被激发,健康成长也就成了必然。

【张  景】为此,我们开展了“四个适应教育”:

适应学习: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疲劳的预防,应考心态的调整。

适应生活:如生活环境的熟悉,合理应对因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

适应人际:如学会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规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

适应社会:如发展学生责任感、奉献感、合作意识。着力培养和谐的文化内涵,校园和谐、班级和美、师生和顺,这样校园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没有纠纷,大家心情愉快。

【陶继新】面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和社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当在情理之中。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适应教育,就有可能让他们受到打击,乃至一蹶不振。“四个适应教育”对于学生们来说,当是一场“及时雨”。有了它,学生就有可能较快地从困境中突围,轻装上阵,适应新的环境,迈向新的境界。

【张  景】另外,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归纳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六种方法: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开展心理保健和良好行为训练工作等。

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之家、心理信箱,对个别学生进行咨询指导。

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班会内容更加充实,又有利于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语文、政治、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强化显性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五,对家庭教育进行心理保健知识的指导,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日,定期向家长开放,帮助家长有效地教育和指导子女。

第六,广泛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如通过专题讲座、广播、墙报、黑板报等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

【陶继新】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心理出现问题甚至突发问题并非个案。如果不能有效预防或解决,酿成更多更大问题常有可能。你们的“六种方法”,让这些问题几乎无机可乘。当然,这会大大增加教师们的工作量,可在走访教师们的时候,他们非但没有为此心生抱怨,反而认为这是分内之事。这让我感到,学校有了这么一大批为学生成长而积极努力的教师,就在无形中构建了一座心灵健康的大厦,从而让学生也有了心灵的歌唱。同时,这个过程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密切了师生关系,从而让校园变得和谐美好。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7日,第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