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几个关键性的生命节点,囿于篇幅,今天只说说我与读书有关的两个节点;因为关注我公众号者,绝大多数都是读书人。 第一个关键点是我49岁那年,背诵了85%的《论语》。尽管对这个问题我曾在演讲与文章中不只一次的提及,可今天还想继续说一说。因为那年背诵之后,我原本喧嚣的心灵安顿下来,写作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不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常常为此而感到自豪。 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只是背诵了屈指可数的几本经典,而有些小学生,却已背诵了十几本。我在感叹“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的同时,也喟叹自己知道背诵经典重要意义之晚。众所周知,背诵有一个规律:年龄越小,背得越快,忘得越慢;年龄越大,背得越慢,忘得越快。中国从古到今的很多大师,都是因为在小时候积淀了“童子功”,生命才勃发出昂然生机的。我小时候不知道背诵经典的意义,即使知道,也没有经典可读。让我遗憾终生的是,后来有了条件的时候,却没有及早地诵读经典,让生命没有走向那个本应抵达的文化彼岸。所以,我不希望我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像我一样徒自悲伤,而应当趁着青春年少,更多地背诵中国古代经典,以此来积累自己的生命能量。 第二个生命节点起始于2018年,已经70岁的我,开始用时用心地听读世界名著。之所以说是听读,是因为不少场合,无法阅读名著文本,只好通过喜马拉雅来听。比如晚上独自一人在小区院子里散步的时候,我便打开蓝牙音响,沉浸于那妙不可言的文学世界里。尽管在几十年前我也读过一些世界名著,可是数量较少,也没有像现在这样用时之多与痴迷之深。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已经听读了几十部世界名著。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再写文章的时候,不但速度加快了,质量也有了提升。如果说好多年前我就已经在写作的大海里畅游的话,现在则已经登上了审美的殿堂。只要有了素材与思路,如泉涌一般的灵感便会一泻而出,五六千字的文章,常常在一天之内便可完稿。 不过,有时我也会回观二三十年前自己所写的文章,尽管文通字顺,有些地方还会有灵光一闪的生动描写或理性升华,可从总体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尽管已有50多本著作问世,可其中有些作品,并非我的理想之作。有时甚至在想,是不是将其焚毁,不再让它勾起我悲伤的回忆。可又一想,还是决定留存下来,让它们作为我成长的见证,以及督促我更加努力的载体吧! 当然,近几年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本书,以及由齐鲁书社出版且入选“中国教育报2018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的《做幸福的教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且入选“中国教育报2019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的《陶继新论道名师》,则基本反映了我近年来的写作水平,有些还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 可是,每逢听读世界名著的时候,又觉得那是一座座让我终生高山仰止的文学丰碑,似乎不管我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达到他们的境界。于是,我就在反思自己:是他们比我聪明吗?有点,但不尽然。因为他们从小就徜徉在世界文学名著里,长年累月在大师“道法自然”而又美得绚烂的语言的洗礼下,其语言也就有了独具一格之美。当然,这跟天赋不无关系,也有人格与阅历等其他因素。可是,仅语言一项,就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我永远没有资格标榜自己的著作水平之高,只能说没有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略有进步而已。 毋庸讳言,有的人迄今还没有走进这些大师的文学领地里,而是茫然无知甚至悠然自得地阅读一些文化次品甚至文化垃圾。如是而读,即使读上100年,也不可能让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妙笔生花,也不可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伟岸人格的精神大厦。 多么希望更多的人在“逝者如斯夫”的时光流逝中,让自己与大师为伍,让生命不再平庸。 这并不是说我从来不读文化品位一般的文章或著作,至少在30年前,我的经典阅读意识并不太强,这已经成为我不堪回首的往事,可已经无法挽回。我不希望大家重蹈我以前的覆辙,像我一样今天依然不时的遗憾,而是希望大家通过经典诵读,来升华生命的境界。 明天就是春节,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希望大家在读书方面比我更早觉醒,多用点时间,去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以此来丰盈自己的生命。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在蔓延,为了您的健康与家人的幸福,希望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迫不得已而去,请尽量戴上口罩。 最后,诚祝大家新春愉快,平安健康,阖家幸福! 陶继新 二〇二〇年除夕之夜 |
|